哺乳仔豬成活率低,一直是捆擾養豬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反映集約化養豬場生產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到集約化養豬場的經濟效益。

  由於哺乳期仔豬自身生理條件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常導致哺乳仔豬大量死亡,給養殖生產帶來嚴重損失。

  據報道,目前我國國內條件較差的農戶飼養的母豬,其哺乳仔豬死亡率比較高,可達30%左右,中小規模豬場仔豬死亡率爲20%-25%左右。

  因此,分析哺乳仔豬死亡的原因,採取應對措施是降低風險,提高效益的必要工作。

  1死亡的原因

  飼養管理方面

  1.凍死

  初生仔豬調節體溫的生理機能不完善,加上背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溫條件差的豬場常因寒冷而被凍死。

  2.壓死、踩死

  母豬母性較差,或產後患病,環境不安靜,導致母豬脾氣暴躁,加上弱小仔豬不能及時躲開而被母豬壓死或踩死。有時豬舍環境溫度低,仔豬躲在母豬腿下、腹下躺臥,也容易被母豬壓死或踩死。

  3.餓死

  母豬母性差,產後少奶或無奶且通過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頭有損傷,產後食慾不振,所產仔豬數大於母豬有效乳頭數且寄養不成功時,仔豬均可因飢餓而死亡。

  4.咬死

  仔豬在某些應激條件(擁擠、空氣質量不佳、光線過強、飼糧中缺乏某些營養物質)下會出現咬尾或咬耳惡癖,咬傷後發生細菌感染,嚴重的會死亡;

  某些母性差(有惡癖)、產前嚴重營養不良、產後口渴煩躁的母豬有咬喫仔豬的現象;

  仔豬在寄養時,有的保姆豬會將寄養仔豬咬傷或咬死。

  母豬方面

  1、母乳不足

  發生母乳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母豬營養不良、母豬年齡偏大、母豬患乳房炎或感染其他疾病。

  由於母豬病理或生理機能下降、營養攝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產後少乳或缺乳,仔豬飢餓而死,或因營養不良導致體質下降,最終發生衰竭或感染疾病死亡。

  2、弱胎

  發生弱胎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期母豬體質差、母豬年齡偏大、窩產仔數過多、飼料營養不全或發黴變質等。

  弱胎仔豬出生後,往往爭搶不到乳汁,加上活動能力弱、抗病力差,弱胎仔豬基本上因飢餓而死亡。

  疫病方面

  1、腹瀉病

  據統計,由腹瀉引起乳豬死亡的比例高達26.1%,尤其是仔豬黃白痢、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等。

  由於哺乳期仔豬胃的發育不完全、消化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消化不良,表現爲生理性腹瀉,也容易受致病性大腸桿菌的侵害而發生仔豬黃白痢,在寒冷季節則易感染傳染性胃腸炎。

  2、從母體傳染給仔豬的病

  如細小病毒,僞狂犬,藍耳病,布氏桿菌等。

  2防治的措施

  1.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工作

  採取前低後高的飼養方式,母豬妊娠前期在一定限度內降低營養水平,妊娠後期(臨產前1個月)再適當提高營養水平,增加飼餵量,並可添喂油脂,還應 保證常量、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供給,從而提高仔豬的初生重。

  同時做好疫苗的接種工作。對於後備母豬和經產母豬最好在配種前結合當地的實際發病情況作好乙腦,細小病毒,豬瘟,僞狂犬,胃腸炎,萎縮性鼻炎的預防工作。

  2.加強對乳豬的護理和管理

  2.1 及早搶救假死仔豬

  方法:

  先清除仔豬口鼻部黏液,擦淨身體,然後將其四肢朝上,一手托住其肩部,另一手託着其臀部,反覆屈伸,直到仔豬叫出聲爲止。也可採用在假死仔豬鼻部塗擦酒精等刺激物的方法急救。

  2.2 做好防凍保溫工作

  提高哺乳仔豬的育成率,保溫是關鍵。

  仔豬生長的較適宜溫度:

  1~7日齡34℃~28℃,

  8~30日齡 28℃~25℃,

  31~60日齡25℃~23℃。

  宜採取的保溫措施:

  在保證產房舍溫在20℃左右的基礎上,應在產欄內設置仔豬保溫箱,箱內吊250瓦的紅外線燈,燈距箱底面40釐米,或在箱內鋪電熱板。

  2.3 防壓

  提高飼養員素質,完善崗位責任制,在母豬產前1周到產後1周,要求晝夜值班護理;在分娩舍內設置護仔欄,以保護仔豬和限制母豬活動。

  2.4 讓初生仔豬喫足初乳

  初生仔豬不具備先天免疫力,必須通過喫初乳獲得免疫力。因此仔豬出生後應儘早喫到初乳,獲得免疫力。

  2.5 固定奶頭

  在仔豬生後2天內,應人工固定奶頭,可避免以強欺弱,保證全窩仔豬正常生長發育。

  2.6 選擇性寄養

  在母豬產仔過多或無力哺育自己所生的部分或全部仔豬時,應將這些仔豬寄養給其他母豬哺育。

  在實踐中,最好將多餘仔豬寄養給遲1~2天分娩的母豬。

  2.7 補鐵

  大量實踐證明,在仔豬生後2~3天,給每頭仔豬肌注補鐵100~150毫克,不但可預防缺鐵性貧血,而且平均每窩斷奶育活仔豬數可增加0.5~1頭,60日齡體重可提高1~2公斤;

  在缺硒地區,還應同時注射0.1%的亞硒酸鈉與維生素E合劑,每頭1毫升,10日齡每頭再注射1毫升。

  2.8 補料

  補料可提高仔豬的生長速度,增強體質。

  仔豬生後7天左右,可採用自由採食法補料,即在補料槽裏放上顆粒料等,讓仔豬自由採食,爲使仔豬儘快喫料,開始幾天將仔豬趕到補料槽旁邊,上、下午各1次,效果較好。

  2.9 矯正母豬咬仔的不良行爲

  給母豬帶上防護口罩,人工強制哺乳;

  在母豬產前、產後給予充足的溫鹽水;

  接產人員要及時清除母豬排出的胎衣;

  保證母豬妊娠後期營養充足;

  淘汰有咬仔惡癖的母豬等。

  2.10 注意飲水和環境的消毒工作

  2.11 剪犬齒與斷尾

  乳豬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體內能量儲備有限;

  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力差;

  消化器官不發達,消化機能不完善;

  同時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利用養分能力強。

  並且斷奶重量基本上決定今後一生的生長,所以必須加大對乳豬飼養管理的力度,把影響其生長,生病的因素降到最低!

  猜你喜歡

  【技術】配種系列4:準確找到母豬失配的原因,是提升配種分娩率的關鍵

  【技術】配種系列2:兩張圖告訴你母豬最佳配種時間,提高產仔數

  【技術】配種系列3:母豬發情鑑定和適時配種的六個關鍵點

  【技術】豬咬尾,不必斷除尾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