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分散VS注意转移VS注意起伏(注意动摇)

  (1)注意分散是指注意力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而被动的发生的转移,而注意转移是指注意力主动的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上去;

  (2)注意的分散是同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我们应该克服的,而注意转移是注意的品质;

  (3)注意起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注意的分散不是生理现象,而是一种不良的注意。

  2.诱发运动VS运动后效

  诱发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运动后效是指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如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诱发运动是同时进行的;运动后效是相继进行的。

  3.“激情”VS“应激”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强调的是情绪的强度。

  应激是在突发情况下外部压力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强调的是情绪的紧张度。

  4.自觉性VS自制性

  自觉性是在采取决定阶段,自制性是执行决定阶段。自制性强调个体要克服外界的诱惑。

  5.“从众”VS“模仿”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地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区别:从众有外部压力或者想象的压力;从众一般是多数人,模仿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数人。

  6.第一信号系统VS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风声鹤唳、望梅生津、指雁为羹(geng)。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画饼充饥、看到红绿灯停车、一想到考试就焦虑、听到铃声下课。

  本能:见风流泪、尝梅生津。

  7.负强化VS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

  (1)行为的结果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刺激呈现的方式不同: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

  8.程序性知识VS技能

  知识是认知经验,而技能是有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

  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以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因此,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然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例如,在“拧螺丝”这项活动中,程序性知识是说明如何拧螺丝的动作步骤及执行顺序,技能则是实际拧螺丝的动作方式,是把这些程序性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活动方式。

  9.“过度学习”VS“学习的熟练程度”

  所谓的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学习熟练程度=达到一次完全正确的学习+过度学习。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10.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VS变通性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11.动机激活功能VS指向功能

  激活功能:状态的变化,静止到运动。比如为了获得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别人的赞扬而勤奋工作。

  定向功能:具体指向某种活动。比如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人们会主动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12.“具体迁移”VS“重组性迁移”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即具体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两种迁移中原有学习中的要素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具体迁移中新的学习要素发生了改变,而重组性迁移中新的学习要素没有发生改变,只是组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13.精细加工策略VS组织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为了促进新知识的理解;组织策略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认知结构。

  14.“谐音联想法”VS“关键词法”

  谐音联想法是完全的假借意义;关键词法是运用声音线索词,tiger(泰山上一只虎),包含着实际意义。

  答题技巧:数字年代一般用谐音联想法,其他都是关键词法。

  15.认知策略VS元认知策略

  二者区别在于是否直接作用与学习材料。

  认知策略直接作用与学习材料,是对信息的加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

  16.监控策略VS调节策略

  监控策略:发现问题。

  调节策略:解决问题。

  17.强化法VS行为塑造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18.关注生存VS关注情境

  (1)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关注问题“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的成绩,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 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19.“内省”VS“慎独”

  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绝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总之,内省强调内在的自我反省,慎独更强调外在的行为约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