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分散VS注意轉移VS注意起伏(注意動搖)

  (1)注意分散是指注意力被無關的對象吸引而被動的發生的轉移,而注意轉移是指注意力主動的從一個事物轉移到另外一個事物上去;

  (2)注意的分散是同穩定性相反的狀態,是我們應該克服的,而注意轉移是注意的品質;

  (3)注意起伏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而注意的分散不是生理現象,而是一種不良的注意。

  2.誘發運動VS運動後效

  誘發運動是指由於一個物體的運動使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

  運動後效是指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之後,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那麼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是運動後效。如在注視飛速開過的火車之後,會覺得附近的樹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誘發運動是同時進行的;運動後效是相繼進行的。

  3.“激情”VS“應激”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短暫的、爆發式的情緒狀態,強調的是情緒的強度。

  應激是在突發情況下外部壓力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強調的是情緒的緊張度。

  4.自覺性VS自制性

  自覺性是在採取決定階段,自制性是執行決定階段。自制性強調個體要克服外界的誘惑。

  5.“從衆”VS“模仿”

  從衆是指羣體成員在真實的或想象的羣體壓力下其行爲或信念上的改變,及其伴隨的行爲方式。

  模仿是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個體有意無意地仿效他人行爲舉止而引起與之相同或相似的行爲。

  區別:從衆有外部壓力或者想象的壓力;從衆一般是多數人,模仿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多數人。

  6.第一信號系統VS第二信號系統

  第一信號系統: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物理性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一信號系統,如風聲鶴唳、望梅生津、指雁爲羹(geng)。

  第二信號系統: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以語言爲中介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二信號系統,畫餅充飢、看到紅綠燈停車、一想到考試就焦慮、聽到鈴聲下課。

  本能:見風流淚、嘗梅生津。

  7.負強化VS懲罰

  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

  (1)行爲的結果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2)刺激呈現的方式不同:負強化是撤銷厭惡刺激,懲罰是呈現厭惡刺激。

  8.程序性知識VS技能

  知識是認知經驗,而技能是有一系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於動作經驗。

  知識學習所要解決的是事物是什麼以及怎麼樣(陳述性知識)、做什麼及怎麼做(程序性知識)等問題,即知與不知的問題。

  技能學習所要解決的是完成活動要求的動作會不會及熟練不熟練的問題,即“會不會做”及“做得怎麼樣”的問題。

  因此,程序性知識雖與活動動作的執行密切相關,但它仍然是一類專門敘述活動(包括心智活動)規則和方法的知識,它只是解決活動的定向依據,而不是活動方式的本身。例如,在“擰螺絲”這項活動中,程序性知識是說明如何擰螺絲的動作步驟及執行順序,技能則是實際擰螺絲的動作方式,是把這些程序性知識轉化爲相應的活動方式。

  9.“過度學習”VS“學習的熟練程度”

  所謂的過度學習又稱爲“過度識記”,是指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再現後繼續識記的記憶。學習熟練程度=達到一次完全正確的學習+過度學習。實驗證明,過度學習達到50%,即學習熟練程度達到150%時,學習的效果最好。

  10.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VS變通性

  (1)流暢性

  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徵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暢性越高。

  (2)變通性

  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鑽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11.動機激活功能VS指向功能

  激活功能:狀態的變化,靜止到運動。比如爲了獲得成績而努力學習,爲了取得別人的讚揚而勤奮工作。

  定向功能:具體指向某種活動。比如學習動機的支配下,人可能去圖書館或教室;在休息動機的支配下,人們可能去電影院、公園或娛樂場所;在成就動機的驅使下,人們會主動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12.“具體遷移”VS“重組性遷移”

  具體遷移,也稱“特殊遷移”,是指學習遷移發生時,學習者原有的經驗組成要素及其結構沒有變化,只是將習得的經驗要素重新組合並移用到另一種學習之中。即具體經驗遷移到另一種學習。

  重組性遷移指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中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調整各成分間的關係或建立新的聯繫,從而應用於新情境。在重組過程中,基本經驗成分不變,但各成分間的結合關係發生了變化,即進行了調整或重新組合。

  兩種遷移中原有學習中的要素都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具體遷移中新的學習要素髮生了改變,而重組性遷移中新的學習要素沒有發生改變,只是組合方式發生了改變。

  13.精細加工策略VS組織策略

  精細加工策略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是爲了促進新知識的理解;組織策略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以形成認知結構。

  14.“諧音聯想法”VS“關鍵詞法”

  諧音聯想法是完全的假借意義;關鍵詞法是運用聲音線索詞,tiger(泰山上一隻虎),包含着實際意義。

  答題技巧:數字年代一般用諧音聯想法,其他都是關鍵詞法。

  15.認知策略VS元認知策略

  二者區別在於是否直接作用與學習材料。

  認知策略直接作用與學習材料,是對信息的加工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控制,直接作用於人的認知過程。

  16.監控策略VS調節策略

  監控策略:發現問題。

  調節策略:解決問題。

  17.強化法VS行爲塑造法

  強化法用來培養新的適應行爲。根據學習原理,一個行爲發生後,如果緊跟着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爲就會再一次發生。

  行爲塑造指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複雜的行爲。

  18.關注生存VS關注情境

  (1)關注生存階段: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 關注問題“學生喜歡我嗎”、“同事們如何看我”、“領導是否覺得我幹得不錯”

  (2)關注情境階段:關注學生的成績,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一般總是關心諸如班級的大小、 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

  19.“內省”VS“慎獨”

  內省就是自覺進行思想約束,內心時時檢查反省自己的言行。

  “慎獨”是指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要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絕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總之,內省強調內在的自我反省,慎獨更強調外在的行爲約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