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虽说之前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但这里的民风古朴,空气清新,生态完美,农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平淡,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夕阳西下时,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相聚在村口,其乐融融。巷子里孩子的追逐声,古树下长辈的欢笑声,也编制出了一副优美的农村风情。而每到饭后或农闲时刻,就会有这样一群人来到村子里“做生意”,与其说做生生意,不如说赊东西。

而说到赊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想到“赊刀人”。这群人似乎能看到未来,可以预算很多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未来将发生之事等,他们赊出去的刀和剪子,不会让你立刻付钱。比如说那些赊菜刀的都预言什么“三个人共吃一个糠粑的时候来拿钱” “等棒子面饼子(玉米饼)3个人吃一个的时候我在来”“满街空楼无人住的时候收剪刀钱”“等到粮食涨到多少多少再来收钱”等等。

笔者就听村里老者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当时玉米才0.2一市斤。说玉米到一元钱时来收钱。当时没有人相信。后来到一元钱来收钱了。除了这些赊刀赊剪子外,还有赊鸡或者赊鸭的,而对于刀子剪子,这些毛绒绒的小鸡小鸭似乎更能引起小孩子们的注意。

这群人和赊刀人一样,把小鸡和小鸭都赊出去,暂时都不收钱,但前提是能下蛋的鸡和鸭都要收钱,而如果农户买的鸡鸭不能下蛋的话,那么来年来收钱时,则不需要给钱。他们也声称,做我们这行讲究的就是“诚信”两字,而赊出去的也是信任。

一般来说这种生意在春天的三四月份,到了中秋左右,赊鸡人就会拿着账本来村里挨家挨户的收钱,这种“做生意”方式也是80,90年代人们的回忆。赊鸡人讲究诚信两字,农户们自然也讲究信任,当然现实中,也会有极个别的农户赖账,三四年不给钱,上门去讨账,大门一直紧闭,因此把这类人也被农户称“小鸡子账”。

话又说回来了,这群人为啥有如此的神通呢?笔者的叔叔在上世纪70年代,也是做这类生意的,详问后才知道其中的原因,赊鸡人在订货时,注明只要母鸡,不要公鸡,上半年送货、下半年结账。届时公的比例抄3%折一个价、超过5%又折一个价、若超过10%就不付账。因此总是带着预估到达目的地正好完全出壳齐全的鸡蛋上路,鸡子出壳后,就会把公母分开存放,母的就正常喂养、公的则克扣饮食。到地了,就全部数给买方,到买家后,公鸡子放开肚子猛吃、猛喝,时间不长就会撑死,结果存活的都是母鸡。

不过现在这种生意模式似乎不灵验了,加上现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农民的腰部鼓了起来后,也很少有人来养家禽了,你有见过赊鸡人吗?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