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雖說之前農村的生活比較艱苦,但這裏的民風古樸,空氣清新,生態完美,農人們的生活也比較平淡,每天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夕陽西下時,村裏的男女老幼都會相聚在村口,其樂融融。巷子裏孩子的追逐聲,古樹下長輩的歡笑聲,也編制出了一副優美的農村風情。而每到飯後或農閒時刻,就會有這樣一羣人來到村子裏“做生意”,與其說做生生意,不如說賒東西。

而說到賒東西,想必大家都能想到“賒刀人”。這羣人似乎能看到未來,可以預算很多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未來將發生之事等,他們賒出去的刀和剪子,不會讓你立刻付錢。比如說那些賒菜刀的都預言什麼“三個人共喫一個糠粑的時候來拿錢” “等棒子麪餅子(玉米餅)3個人喫一個的時候我在來”“滿街空樓無人住的時候收剪刀錢”“等到糧食漲到多少多少再來收錢”等等。

筆者就聽村裏老者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當時玉米才0.2一市斤。說玉米到一元錢時來收錢。當時沒有人相信。後來到一元錢來收錢了。除了這些賒刀賒剪子外,還有賒雞或者賒鴨的,而對於刀子剪子,這些毛絨絨的小雞小鴨似乎更能引起小孩子們的注意。

這羣人和賒刀人一樣,把小雞和小鴨都賒出去,暫時都不收錢,但前提是能下蛋的雞和鴨都要收錢,而如果農戶買的雞鴨不能下蛋的話,那麼來年來收錢時,則不需要給錢。他們也聲稱,做我們這行講究的就是“誠信”兩字,而賒出去的也是信任。

一般來說這種生意在春天的三四月份,到了中秋左右,賒雞人就會拿着賬本來村裏挨家挨戶的收錢,這種“做生意”方式也是80,90年代人們的回憶。賒雞人講究誠信兩字,農戶們自然也講究信任,當然現實中,也會有極個別的農戶賴賬,三四年不給錢,上門去討賬,大門一直緊閉,因此把這類人也被農戶稱“小雞子賬”。

話又說回來了,這羣人爲啥有如此的神通呢?筆者的叔叔在上世紀70年代,也是做這類生意的,詳問後才知道其中的原因,賒雞人在訂貨時,註明只要母雞,不要公雞,上半年送貨、下半年結賬。屆時公的比例抄3%折一個價、超過5%又折一個價、若超過10%就不付賬。因此總是帶着預估到達目的地正好完全出殼齊全的雞蛋上路,雞子出殼後,就會把公母分開存放,母的就正常餵養、公的則剋扣飲食。到地了,就全部數給買方,到買家後,公雞子放開肚子猛喫、猛喝,時間不長就會撐死,結果存活的都是母雞。

不過現在這種生意模式似乎不靈驗了,加上現在農村人居環境的改造,農民的腰部鼓了起來後,也很少有人來養家禽了,你有見過賒雞人嗎?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