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沒有人樂意平庸,也沒有人接受平庸,有哪個家長願意孩子平庸的。半個世紀的追蹤,殘酷揭示了階層壁壘有多難打破:從小看《金融時報》的富裕家庭孩子,成長後依然會走上精英之路,壟斷社會上的優質資源。

看過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嗎?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他們的7歲拍到56歲。

半個世紀的追蹤,殘酷揭示了階層壁壘有多難打破:從小看《金融時報》的富裕家庭孩子,成長後依然會走上精英之路,壟斷社會上的優質資源;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長輩覆轍,爲了生存竭盡全力,唯獨考上並且讀完牛津的那個孩子打破了階層壁壘。

他叫尼克(Nick),出生農村,但從小就聰穎,21歲時到了牛津攻讀物理學。28歲那年移民美國,在威斯康辛大學做核融合方面的研究。至少給我們的一點希望是讀書能改變命運。

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準。心理學研究也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爲、心理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哪怕你不願意承認,可最終,每個孩子的歸宿,都是原生家庭。 例外是極少數。

就像尼克一樣,考入牛津跟我們考入清華北大一樣的困難。那那究竟有多困難呢?以2017年爲準,這年高考適齡人口是1909萬人,參加高考的有920萬,佔比不到一半。本科錄取率16.19%,清華北大錄取率0.03%,也就是一萬人中只有三個能上清北。感覺困難嗎?這還不夠,清華北大每年農村地區生源大概15%,真正農業戶口的興許沒這麼高,因爲農村不一定都是農民。這麼看來,農民培養一個清華北大學生的概率有多低還用多說嗎?興許低於十萬分之一。

原生家庭決定一生?數據告訴你想翻身有多難

都說《功夫》裏星仔是萬中無一的練功奇才,考清北比當高手困難得多。

儘管不想承認,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95%的人一生平庸。日本東京大學開學典禮,世界著名女性學家上野千鶴子說:“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的社會在等着你。”沒有人樂意平庸,也沒有人接受平庸,有哪個家長願意孩子平庸的?沒有。

對於原生家庭決定孩子一生,今天我不討論解決辦法,我不是專家,我不譁衆取寵。實際上就算是專家,最多就是理想狀態下的紙上談兵,全世界80億人都沒誰能有解決之道。

從紀錄片中,我們看出的也就教育這條路了,雖然很擁擠,概率也低的可怕,但沒有比這更好的了。李永樂老師算過了,中500萬彩票概率是1/17720000,考清華北大比中500萬容易5000倍。

世界需要正能量,我說的可能不符合價值觀,打擊到大家了。但接受平庸也無不可,何必自欺欺人呢?接受自己平庸,也許纔看得到自己的短處,取長補短,不破不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