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滿繡被稱爲“中國清代皇族刺繡”,是“旗袍故都”瀋陽城的非遺瑰寶之一、瀋陽地區獨有的刺繡技藝符號、遼寧省的文化名片,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瀋陽市渾南區盛京滿繡工作室中,陳列着上千幅滿繡作品,這些作品全部出自一個人之手,她就是盛京滿繡第四代傳承人——楊曉桐。

盛京滿繡第四代傳承人楊曉桐

經歷了百年傳承的盛京滿繡

楊曉桐出生在一個滿繡世家,滿文名字叫巴彥殊蘭,1969年生人。她的曾外祖母烏爾古察氏生於1892年,滿族正黃旗,從小恪守滿族大家閨秀的教育,精通刺繡。祖母哈爾哈覺羅氏,滿族正白旗,受到母親的嫡傳,精通滿族盤金繡,1921年作爲皇后婉容孃家王爺府的繡娘,爲婉容繡過嫁衣。母親舒穆祿氏,滿族正黃旗,創造了堆綾、打子、鋪絨等技藝,還接受了西洋文化的影響,融入了手工編織技術。楊曉桐從小被姥姥帶大,四歲開始學習滿繡,從此便與滿繡結下了不解之緣。

楊曉桐的滿繡作品

滿繡是滿族刺繡的簡稱,是清朝時期皇家文化、地位等級的標誌,所以又被稱爲“中國清朝皇族刺繡”。幾百年前,女真族人根據生活的需要,在縫製衣服和釘線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手工藝術,經過衆多女真族人和滿族女子的傳承,逐漸發展成以針代筆,用線在織物上縫製圖案,最終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藝。“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后,滿繡成爲皇家文化、地位等級的標誌。那時,臣子們爲能得到一片御賜的滿繡而感到榮耀。

滿繡作品

打破陳規讓傳統工藝走入尋常百姓家

隨着現代工藝越來越工業化,老手藝人逐漸減少,一些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滿繡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盛京滿繡由於人工成本高,市場售價低,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加之工業化普及,機械刺繡仿真程度高,使得幾乎沒有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瀋陽大大小小的刺繡店,鮮有滿繡作品。

楊曉桐傳授盛京滿繡技法

“遼寧省範圍內的滿繡技藝岌岌可危,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滿繡這門技藝就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裏。我希望喜歡滿繡的人對盛京滿繡有更深刻的認知,讓盛京滿繡這項藝術瑰寶得到傳承。”

人以繡載,繡以人傳。幾年前的那次傷病,醫生宣判楊曉桐屬於四級傷殘,不能再站立生活了。可是,經過不斷治療和訓練,她奇蹟般地站了起來。從那之後,楊曉桐下定決心,要將滿繡傳承下去。不僅要傳承盛京滿繡的技藝,更要傳承滿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滿繡“傳內不傳外”的封閉保守式傳承方式。

從2008年開始,楊曉桐在遼寧省範圍內開辦公益講座近千場,受衆超過10萬人,一對一傳授的學員有500多人;舉辦120餘期培訓班,培訓滿繡學員千餘人次,培養刺繡工藝師120餘人。

"滿繡一直是口口相傳,有口訣有針法,以前必須是親生的孩子才能教,現在顧不上那麼多了,不能讓技法在我這裏斷了",楊曉桐說。

盛京滿繡走上了產業化之路

楊曉桐認爲,要想使盛京滿繡實現可持續傳承、更廣泛傳播,就要走產業化之路。

2012年,楊曉桐創辦了以滿族刺繡爲主營業務的瀋陽盛京滿繡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又名“盛京滿繡”)。企業秉承的理念是讓盛京滿繡成爲世界人民“買得起、用得上”的藝術品,讓遼寧地區孕育的手工技藝和文化產品迴歸生活、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楊曉桐爲傳承滿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想出了不少創新辦法,並與國際接軌。在產品研發上,涵蓋藝術品、服飾用品、家居用品、汽車飾品、商務休閒用品、旅遊文創產品、休閒食品等七大類150餘種。擁有涉及掛畫、旗袍、扇面、披肩、車掛、手包等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10萬餘幅藝術繡品。她還創新性地刺繡英文,廣受歡迎。

在手工藝生產上,從使用的刺繡用具、底布、3000多種色度的繡線,到最終成型的繡品,都是楊曉桐自己設計、定製的。在創意設計上,企業注重時尚設計的介入、當代藝術精髓的注入,開啓了跨界設計之路。截止到2018年7月底,公司實現產值4000多萬元,預計全年實現產值9000萬元。

人才+生產打造公益新道路

在講座期間,瞭解到有一些村民有意願學習滿繡技藝,但經濟條件較差的情況後,楊曉桐決定免去學雜費用,提供免費食宿,爲村民學習非遺技藝解除後顧之憂。對熱愛刺繡藝術、有耐心、有致富願望的村民進行培訓,盛京滿繡坊將與培訓合格的學員簽訂委託協議,分配刺繡任務,按件計酬。

盛京滿繡扶貧車間簽約儀式

根據滿繡工藝上手迅速、場所多樣、時間機動的用工特點,以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爲基本方略,截止到目前,楊曉桐已經在遼寧省內的35個村建立了“盛京滿繡扶貧車間”和“盛京滿繡刺繡基地”,培養“定點招生、定式設計、定量製作”的“三定”從業人才,並確定了先培訓、再簽約、後回收的合作模式。“以點帶面”產生規模效應,不僅傳授滿族刺繡技藝,幫助村裏貧困婦女脫貧致富,而且還豐富她們的精神文化世界。

此外,還依託院校,培養高素質、高藝術設計水平的技能型專業人才。目前,瀋陽市正在推動“盛京滿繡”與瀋陽大學美術學院的“校企合作”,預計年內將完成“非遺文化進校園的盛京滿繡旗袍專業”。這一舉措實現了“四贏”,讓學校源源不斷地挖掘盛京滿繡這座富礦,讓教師的研究和實踐更有堅實的基礎,讓學生的就業有了更明確的方向,讓企業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後勁力量。

讓盛京滿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要想從多種刺繡產品中脫穎而出,就要採取品牌戰略和精品戰略,打造有廣泛影響力的盛京滿繡品牌。

在楊曉桐的徒弟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

近年來,在政府及相關單位的支持下,楊曉桐進一步做大做強盛京滿繡品牌。“傳承民族文化,講好瀋陽故事”——“盛京滿繡”創意創業展演、“盛京滿繡”版權全球推廣啓動儀式、“盛京滿繡”藝術產業化論壇等一系列活動的舉辦,吸引了全國多家媒體,“盛京滿繡”品牌影響力得到提升。

此外,楊曉桐還利用外事活動“中東歐代表團遼寧行”,邀請國際友人到公司參觀體驗,或者走出去參加“視覺講述中國故事,行走的中國美”國際巡展,向世界推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運用全方位新興媒體加大宣傳。開通網絡直播節目《我和旗袍的故事》,舉辦首屆“我和旗袍的故事”文學、攝影、書法、微電影、民間藝術系列活動,通過網絡直播、出版書籍、紙媒報道、影視宣傳等多種方式,全面展示活動內容。

總之,“盛京滿繡坊”致力於弘揚盛京滿繡文化,用產品豐富大衆文化精神世界,用針線講述盛京滿繡的故事,用技藝增加從業人員價值,使盛京滿繡成爲戴在頭上、披在肩上、提在手上、着在身上、穿在腳上、擺在案上、掛在牆上,可看在眼裏、聽在耳中、刻在心上的隨處可及的鮮活藝術。

2018年,盛京滿繡被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列爲《視覺中國——行走的中國美》參展項目,楊曉桐帶着她的滿繡作品到法國盧浮宮等世界各地巡展。看到一針一線編制出來的美麗圖案,引得國外觀賞者嘖嘖稱奇,紛紛表達了喜愛之情。楊曉桐的工作室光是來自歐洲的滿繡工藝品訂單就排到了2021年。

古老的工藝如今能夠走出國門,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楊曉桐看來,這本身就是盛世文化的一種體現。

“國家不強大,民族不強大,文化也就沒有立足之地。因爲祖國強大了,我們的手藝纔會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矚目。”楊曉桐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