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點擊 10萬畝

  晴隆自2009年實施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茶產業)項目以來,每年新增茶園面積1萬畝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縣建成茶園面積10萬餘畝,投產茶園7.1萬畝,獲得茶葉著名商標4個,名牌產品1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個。

  4600餘戶 冊亨縣積極探索農村“三變”改革,在香蕉產業中不斷完善與羣衆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全縣共有4600餘戶羣衆種植香蕉6.5萬畝,掛果2萬畝,產量3萬噸產值1.5億元。其中貧困戶1860戶2.8萬畝,掛果0.8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6000萬元。

  “

  當前,黔西南州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着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在牢牢把握好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中,晴隆、冊亨兩縣因地制宜,全力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

  看,起伏的茶山綿延不斷;翠綠的香蕉樹連接成片,昔日的窮山溝成了今日的“金窩窩”,山裏的百姓喜獲豐收,賺得盆滿鉢滿。

  晴隆、冊亨兩縣山多地少,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老百姓祖祖輩輩守着大山過日子,山裏種的多是玉米、馬鈴薯等傳統農作物。

  在產業革命中,晴隆、冊亨要徹底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首先就得改變當地百姓祖祖輩輩養成的習慣,革除小農經濟等落後觀念。“思想轉變天地寬,我們首先就得轉變思想,做好產業選擇。”依託香蕉產業使全村富起來的冊亨縣巖架鎮洛王村支書王周進感嘆,正是下好了產業選擇這步先行棋。

  如何選準產業?晴隆、冊亨兩地圍繞山地特色,樹立現代市場經濟觀念,把低效的產業調下來,將高效的現代農業增上去。

  作爲我省傳統產茶區,今年晴隆出臺《萬畝標準化茶園建設實施意見》,進一步夯實茶產業發展基礎。逐步建立縣內茶葉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緊密利益連接關係,實現“產加銷”有效結合,確保農戶增收與企業的原料需求,實現農戶與公司“雙贏”,促進全縣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冊亨則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香蕉特色產業,實施好香蕉農旅一體化,採取集約化發展、規模化經營、龍頭企業帶動,打造香蕉全產業鏈,有效促進全縣香蕉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產業選對了,百姓笑開顏。晴隆、冊亨兩縣牢牢把握“八要素”深化農村產業革命,找準了適宜本土發展的山地特色農業產業,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的產業發展和扶貧新路。

  ”

  茶園採茶忙

  晴隆丨茶葉托起大產業

  11月19日,寒風瑟瑟,晴隆縣大廠鎮地久社區山坡上的田地裏滿是忙碌的人影。“每天都有百餘人在做工,這些茶苗得趕在年前種下去。”地久社區副主任羅俊說。

  “受地形地貌限制,我們村的田地都在山上,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前,種的基本都是玉米等傳統農作物,收入很低。”羅俊給記者算賬,種1畝玉米僅能收入500元左右,如今1畝土地流轉後每年收入500元,還可以在茶葉公司地裏做工,又有額外的收入,大夥都挺開心。

  插苗、手壓、踩實……在田間地頭勞作,地久社區3組村民陳光鳳幹得起勁。“我家近3畝地都流轉給公司了,收入1000餘元,這段時間也在地裏做工,一天收入100元。”64歲的陳光鳳樂呵呵地說。

  “在地久社區流轉的地以後就是公司的原料基地,主要用作公司茶品牌‘小蘭花’‘貴農’等茶原料。”正在地裏進行技術指導的晴隆茶葉公司技術員劉勝江告訴記者,公司生產的茶葉口感好香味獨特,很受市場歡迎,“尤其是‘小蘭花’茶供不應求,一斤能賣到1000餘元。”

  大廠鎮位於晴隆縣西南部,境內空氣溼潤、水源充足,尤其是地久社區、六壩田村、上虎村三個村非常適宜發展茶產業。今年以來,大廠鎮以脫貧攻堅“一號工程”爲重點,以產業結構調整爲主線,大力發展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茶產業是在充分調研下做出的產業選擇,近期我們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建設晴隆縣標準化萬畝茶園種植示範區,完成6500畝茶葉種植任務。”大廠鎮副鎮長吳廷元告訴記者,鎮裏成立了茶葉種植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大廠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茶葉種植包保方案,實行“三包”責任制,即領導包片、幹部包組包親屬、幫扶幹部包貧困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加快土地流轉,白天積極組織動員農戶到地塊丈量土地,晚上入戶面對面動員宣傳茶葉種植的政策,掀起了茶園建設的熱潮。

  針對涉及的地塊、勞動力、農戶意願、入駐企業等情況,大廠鎮根據不同區域採取不同的運作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了保底分紅+利潤分紅、包種包管包收、羣衆自種自銷等多種方式推進茶葉種植。

  驅車進入碧痕鎮東風村,這裏地勢較高,全村籠罩在雲霧中。俗話說高山雲霧出好茶,東風村人也因茶而富。

  “我家從2002年開始種茶葉,當時種了7畝,現在已發展有11畝茶園,年底我還要新種6畝茶。今年採摘了春茶和夏秋茶,僅賣茶一項純收入就有4萬餘元,”東風村茶農羅兵喜笑顏開,前些年他還牽頭在村裏成立合作社建加工廠,一年可加工茶葉百餘噸,主要銷往興義、南寧等地。

  茶產業在東風村起步較早,2000年後開始大面積種植,近年來,結合脫貧攻堅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茶葉產業已成爲全村羣衆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其中盛產期茶葉約5000畝,種植的品種以福安大白和黔湄601爲主,零星種植有福鼎大白、龍井43、黃金芽等。主要分佈在東風村紅火、竹林、老包、老屋基、沙家坪等組,覆蓋農戶達450戶,其中貧困戶200餘戶,平均每戶每年可增收數千元。

  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晴隆縣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決策部署,以農村產業“八要素”爲指導,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堅決打好產業扶貧攻堅戰。該縣出臺了萬畝標準化茶園建設實施意見,2018年規劃種植30000畝高產優質茶園,進一步夯實全縣茶產業發展基礎,全面提升茶產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確保“夏秋攻勢”取得實效。

  糯米蕉銷往全國

  冊亨丨糯米蕉線上線下賣得俏

  11月20日,雖是冬日,冊亨縣巖架鎮北盤江邊仍相當溫暖。江邊的山坡上被一片片翠綠的香蕉林覆蓋着,江風拂過,枝葉沙沙作響。

  巖架鎮洛王村村民岑南貴興致勃勃地在蕉地裏查看香蕉的長勢。岑南貴說,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家從2015年開始種香蕉,當時種了5畝,如今種植的蕉地已擴展到10畝,實現年收入5萬元以上。“多虧種植香蕉讓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生活好過了,前年家裏就添置了一輛小車。”岑南貴笑意盈盈。

  洛王村地處北盤江畔,氣候溫暖溼潤,屬典型的地熱河谷地帶,非常適宜香蕉、百香果等喜熱作物種植。然而由於交通等多種原因,洛王村在產業發展上曾走過不少彎路。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洛王村種植過香蕉,每戶零星種植1畝左右,由於品種、管理、價格等因素,種出來香蕉賣不出去,極大地打擊了羣衆的積極性。

  “靠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和外出務工不是長久之計。”洛王村支書王周進在思考如何才能找到一個富民增收的好產業。2015年,經過多次到廣西等地考察學習,結合本村氣候土壤等實際情況,村裏得出結論認爲香蕉產業投資少、易管理、見效快,產業經濟效益較好,且根系發達對防止土壤流失、開發山地低熱河谷荒山、保持生態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村民們嘗過種植香蕉的苦頭,如何才能把羣衆動員起來種香蕉?”爲此,洛王村村幹部多次召開幹羣共商會,統一思想後村幹部帶頭種植香蕉50餘畝。到2016年底香蕉喜獲豐收,由於市場對接及時,香蕉供不應求。

  村民們看到了實惠,也紛紛把自己的土地改種香蕉,目前,洛王村已種植香蕉6000餘畝,每月可產香蕉4萬餘斤,通過電商、訂單銷售、商販零購等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香蕉銷售問題得到很好解決。

  “種香蕉比種玉米划算多了,香蕉種1年管5年,1畝地可以種植110株香蕉,畝產能達到5000斤以上。按今年的價格每斤1元左右,1畝地收入就有5000元。”岑南貴邊說邊在手上比劃,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巖架鎮按照“上規模、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依託北盤江低河谷地區自然條件優勢,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香蕉產業,探索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的產業扶貧新路。

  在上規模方面,制定了香蕉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建成5萬畝香蕉基地。目前已組織發動羣衆種植香蕉3.8萬畝,覆蓋全鎮8個村,受益農戶1600餘農戶,其中貧困戶600餘戶,掛果面積2萬餘畝,產量3萬餘噸,產值6000萬餘元,被省農委評定爲南北盤江香蕉產業省級示範園區。

  同時做好品牌培育,該鎮選優品種,通過多方考察、對比、試種,確定獨具特色的糯米蕉,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發放蕉苗給農戶栽種,經驗收每畝補助資金550元。此外,採取統一品種、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方式,標準化種植,精細化管理,規範化採收,確保糯米蕉品質。同時通過黔郵鄉情、電商雲等平臺上線銷售香蕉,實現黔貨出山。

  香蕉助力喜脫貧,蕉農歡心奔小康。在冊亨的產業發展藍圖裏,香蕉種植規模正逐年擴大,品牌優勢愈加凸顯,今年引資6億元在縣城高洛新區建設香蕉大數據扶貧產業園如火如荼推進中,園區集大數據、大健康、大扶貧、大旅遊、大養老爲一體,從育苗種植、加工生產、電商銷售,到冷鏈物流、旅遊觀光等等,全力打造香蕉全產業鏈,全面提高冊亨香蕉產業抗風險能力,提升產業附加值,冊亨的香蕉產業正迎來大發展的春天。(文/劉 義 圖/陽 紅 黃明成)

  來源:貴州日報

  責任編輯:江江 彤彤 姝姝

  本期審稿:然然

  值班總編:鄧伯祥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