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我区煤炭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内蒙古煤炭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煤炭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我国虽然风能、太阳能、核能发电得到迅猛发展;石油天然气也在加大勘探力度,进口额度也在增加。但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据统计,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为5.63亿吨标准煤,煤炭占比89.8%;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比82.9%。而同期全国能源生产中煤炭占比72.1%,同期全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62%。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量约40亿吨标煤,其中煤炭39亿吨。相当于产原煤约50亿吨。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能源自给率达到80%。可见,我国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短期难于改变。煤炭资源富足的省区除“晋陕蒙新疆贵州外,其它省市区都自给不足。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产煤大省后续资源不足,主要大型煤炭企业接续困难。新疆远离内地,短期内是远水不解近渴。所以最有效的能源供给基地是“晋陕蒙。由于内蒙古煤炭储量和产能优势,已成为国家主要能源基地之一。为满足全国能源需求,核心是如何协调、平衡、调度好“晋陕蒙”能源的有效供给。而晋陕蒙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晋陕蒙三地区需要重视,还牵动全国能源消费市场。内蒙古在晋陕蒙能源板块中,蒙西能源基地以鄂尔多斯为主,面向华北华东市场,与沿海省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蒙东能源基地以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通辽为主面向东北市场,与东北振兴紧密相连。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紧邻华北、东北的区位优势,凸显出能源基地有效供给的市场优势。因此,内蒙古作为能源大省区怎样使境内蒙西蒙东两块能源基地建设,达到科学合理规划,既绿色又可持续地利用资源优势强区富民,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又能够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是我们思考的主要课题。而具有先天资源优势和相对创新优势的我区煤炭产业应该如何布局、怎么定位,怎样可持续发展等?回答并解答这些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认为,应当把煤炭产业提升到未来一个时期引领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引擎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大力推动改革、调整、规范、统筹、有序、健康发展。

一、我区重点煤炭产地和煤炭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无论从政策导向看,还是从我区煤炭供给侧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看,内蒙古煤炭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内蒙古煤炭工业正处在三期叠加的战略机遇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同时。存在资源匹配多元化,规划滞后,重当前生产效益,轻统筹合理开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需要综合解决。

1、我区重点地区煤炭工业现状。一是煤炭产业的政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煤炭工业的安全健康稳定和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煤炭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五个结合”的要求,夯实“五大基地”(能源基地、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改变单一“挖煤卖煤”的局面,进一步增强了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进行科学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同时,国家十三五煤炭规划,内蒙古十三五能源规划,对煤炭工业的发展进行了部署。加大科技和绿色发展投入,建设绿色矿山、智能化矿山。二是资源情况。截至2017年底,蒙西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三个重点产煤盟市煤炭查明储量2260亿吨,占全区查明储量的53.55%;其中: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煤炭查明储量分别是39亿吨、20亿吨和2200亿吨,分别占全区查明储量的0.95%、0.47%、52.13%;蒙东重点地区煤炭生产情况。截至2017年底,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四地煤炭查明储量1925.18亿吨,占全区查明储量的45.84%;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四地煤炭查明储量分别为:730亿吨、85亿吨、27亿吨和1050亿吨,分别占全区查明储量的17.3%、2.01%、0.64%和24.88%;三是煤炭供需情况。据内蒙古煤炭局2017年统计,全区现有煤矿558处,总产能13.29亿吨。其中,蒙西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三地煤矿总数416处,占全区74.55%,产能9.2亿吨,占全区69.22%。蒙东锡林郭勒、通辽、赤峰、呼伦贝尔四地煤矿总数116处,占全区20.78%,产能3.9亿吨,占全区29.37%。根据内蒙古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预测,2020年内蒙古自身需求4-5亿吨,东北煤炭需求2.5-3亿吨,华东市场需煤炭5-6亿吨。总需求约为11.5-14亿吨。现有市场需求量和能源基地形成的产能基本匹配。重点地区已探明的资源总量,也有条件保证支撑重点骨干企业可持续发展。产需基本平衡。四是煤炭运输情况。公路运输四通八达。东西有两横,即110国道一级公路,省际大通道和京藏高速、京赤通高速。南北有六纵包茂高速、呼太高速、锡张高速、赤朝高速、霍通高速、海哈高速;铁路有三横,即京包兰线、集通线、大准秦(朔)线。南北有四纵,即包西线、赤大白线、霍通线、海哈(滨州)线。坑口电厂和煤电联营基本实现皮带走廊运输。另外,煤从空中走得以实现。除一般高压输送线路外,还有四条(包括在建和规划)特高压线路,将源源不断的把清洁能源输送出去,支援国家建设。这些运输条件的改善,煤炭运输直达五湖四海。五是供给侧改革情况。十八大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追求数量经济转为质量经济。经济着重进行供给侧改革以满足需求。五年来共去掉低端煤炭产能2亿吨,释放先进产能1亿吨。促进了企业升级转型,较大的改善了企业经营环境。全区煤炭企业个数由2013年的420家,下降到2017年的302家,下降幅度为28.1%。煤炭产量下降了14.56%,取消了30万吨以下矿井。采煤机械化水平超过90%,安全状况也大为改观,主要骨干煤矿安全系统较为完善,安全保障相对较好。根据对近期区内外煤炭需求市场分析,以及对区内外煤炭基地资源和生产情况的调研,并对各方要素的分析,我区煤炭工业发展态势较为平稳。

2、我区煤炭工业现状和发展模式。首先看,我区煤炭工业现状:截止2017年底,我区煤炭产量8.78亿吨,恢复到了2010年水平。现有煤炭企业302家,煤矿540座。我区重点地区和企业的基本情况:一是蒙西地区和重点煤炭企业情况。截至2017年底,鄂尔多斯、乌海阿盟三盟市产能9.25亿吨,占全区产能的69.54%;产量62039.7万吨,占全区70.6%。产能释放率(达产率)67.39%。我们调查的境内14家重点煤炭企业分别是:神华乌海能源公司、阿盟太西煤集团、庆华集团、内蒙古上海庙矿业公司(临沂)、新汶内蒙古能源公司、神东煤炭公司、准格尔能源公司、伊泰集团、伊东集团、蒙泰集团、汇能集团、乌兰集团、满世集团、中天合创公司(葫芦素煤矿)等煤炭可采储量317亿吨,占本地区查明储量的14%;占全区查明储量的7.55%;产能3.95亿吨,占本地区的50%;占全区产能的30.38%;产量3.08亿吨,占本地区的50%;占全区35%。产能释放率(达产率)77.97%,高于本地区11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这些重点企业的代表性。二是蒙东地区和重点煤炭企业情况。截至2017年底,产能3.85亿吨,占全区产能的29.62%;产量2.4亿吨,占全区煤炭产量27.3%。产能释放率(达产率)62.34%,低于西部7个百分点。我们调查的境内8家重点煤炭企业分别是:神华宝日希勒能源公司、大雁矿业集团、伊敏煤电公司、扎赉诺尔煤业公司、大唐呼伦贝尔公司、国电投内蒙古公司(霍林河)、国能平庄煤业集团等。其次看,我区煤炭工业发展模式。虽然煤矿企业和煤矿个数大大减少,而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形成了众多符合当地实际的生产模式:神东公司煤-运输-电-化工-建材生产模式;伊泰集团煤-运输-化工-建材生产模式;伊东集团煤-化工-建材生产模式;汇能神东公司煤-运输-电-化工-生产模式;霍林河-煤-电-铝生产模式;神华北电煤-电-化工生产模式;伊敏煤-电生产模式;这些模式都比较成功,形成数个以煤炭化工为主的园区。如杭锦旗伊泰化工园区、准格尔旗大路化工园区、鄂托克旗棋盘井化工园区、阿拉善乌素图化工园区、乌海化工园区等等。这些园区已成为当地吸引相关工业项目落地的基础创收的平台。

3、内蒙古煤炭企业结构。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全区煤炭企业没有自治区直属企业。国企以神华、国电、华能、中煤等大型企业为主占产量的一半左右;民企以伊泰、汇能、伊东等为主,也占全区煤炭产量的半壁江山。从行业结构看。从行业划分就更加复杂。煤炭生产大多以煤炭大型企业为主,电力办煤炭为辅。也有其它行业办的煤矿。还有服装企业办的煤矿,如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办的煤矿。医药企业办的煤矿,如亿利集团。还有汽车制造、水泥、化工企业办的煤矿等。也就是说,煤炭资源开采门槛极低,形成了政策洼地,谁都可以办矿。当时,自治区为加快发展,加大项目引进,发挥资源优势,出台以资源换项目的政策,所以不同行业发挥自身优势,用项目落地来换取资源配置,促发了办矿热潮。但不同行业办矿的理念、管理模式、技术装备不同,以及环保标准执行不到位等情况,造成的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和土地的过度占用等后遗症,给后续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恢复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资源的块状分割,有的几公里就切块成一个开发主体。一个大型整装煤田被几家甚至十几家开发主体切割,由于整装煤田被切割,所以到处留有保安煤柱。加之为照顾各方利益,给统一科学的规划,带来巨大难度,房屋道路的批建,很难找到无煤区,压占了大片未配置的煤田。人为的造成开发成本大大提高,资源浪费增大,综合回采率不到70%。国家发改委要求,一个整装煤田,以一家大型企业开采为主体,避免多家企业分割争夺浪费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做的不够好。如东部的白音华煤田、胜利煤田,西部的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桌子山煤田等。造成公用工程的重复投入,造成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投入,还留下了安全隐患。

4、内蒙古煤炭工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内蒙古煤炭工业发展史看,煤炭资源的发现,煤炭的开发,企业的形成,一座城镇就诞生了。从最早扎赉诺尔煤田到扎赉诺尔煤矿,扎赉诺尔矿区到满洲里市;呼伦贝尔的宝日希勒镇、大雁镇、伊敏镇都是因为煤炭的开发形成的。霍林郭勒市、元宝山区、白音华镇、石拐区、棋盘井镇、薛家湾镇、乌海市也是这样。总之,由于煤炭的开发,内蒙古形成了一个地级市乌海,产生和繁荣十几个县级地区,几十个煤炭城镇。一直以来,煤炭产量超过100万吨持续五年的地区,万人城镇就形成了。

煤炭工业的发展,同时拉动电力工业、运输业,以及围

绕煤炭工业的辅助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等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城市功能,从而促进了城市发展。内蒙古的这些煤城,煤炭工业发展趋缓或停滞不前,则这些城市经济也会出现萧条。正常的城市运行都难以为继。所以,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煤炭行业自身的事,也是和城市发展繁荣紧密联系。但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特别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城市,在统筹谋划、综合部署方面,缺乏统筹思考。如乌海市,在煤炭滞销年代,为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无序的开小煤矿,把优质的整装煤田,挖的千疮百孔。在煤炭市场好的时候,又出现了商家千方百计圈资源,无限制的扩能力,使有限的优质资源短期快速变现。现在乌海市已经明显显现煤炭工业资源接续困难,城市发展后劲乏力。无序和扩能使乌海市煤炭开采最少缩短30年的可持续寿命。神华乌海能源公司是乌海市最大的企业。它的前身是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先有矿务局,后有乌海市。可现在乌海能源公司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后备资源不足。目前,乌海能源公司设计产能1910万吨,2017年实际产量595万吨,不到产能的1/3,出现严重亏损。主要问题是资源严重不足。截止去年底,乌海能源公司11个煤矿大部分服务年限不足10年。只有两个煤矿服务年限超过50年,不足600万吨产能。也就是10年后,乌海能源公司只剩下3个煤矿。50年后,将无煤可采。这涉及乌海能源公司3万职工及10万家属的搬迁和转移。加之附属服务行业的转移,乌海市人口将减半!包头市石拐区的悲剧就要重演。乌海市可持续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植、转型,自然环境治理将困难重重,回旋空间十分有限。我区以煤为主的城镇类似问题仍在继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5、内蒙古煤炭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内蒙古煤炭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煤炭的开发,内蒙古经济改革开放40年来突飞猛进。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新兴城市,繁荣了乌海、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四个盟市。内蒙古103个旗县区有69个发现煤炭资源,并开发了煤炭资源,形成了27个重点产煤旗县区。这些重点产煤旗县区,煤炭资源经济贡献率达50%,有的几乎达到100%。是纯粹的煤炭城镇。这些城镇应深入研究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和城镇发展的可支撑。要树立统筹、协调、持续、绿色的发展理念。使煤炭工业发展与煤炭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煤炭工业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引导企业资金向城市综合项目和城市民生项目投入,繁荣好支撑城市发展。近两年煤炭市场向好,煤田企业效益好。但没有合适的资金投向。扩大规模受市场约束,选择非煤项目,又缺乏对其它行业的研究,对投资风险没有较为准确的判断。一些城市发展缺乏资金,如旧城区改造。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而城市公益项目,如环境治理等短期看不到效益,使企业投资和城市发展信息不对称、工作不衔接,出现了工业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进步两张皮的现象。自治区的煤炭企业除央企和招商引资的外省企业外,主要是民营企业。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些企业的管理、调控、资金投向和战略发展的引导十分受限。特别是在企业效益、企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如何综合统筹和谐发展,协调难度很大。这是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实现煤炭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所以,市场对能源的需求是永恒的、持续的。从我区能源供给的实际情况和我们现有科学技术的状况看,我们对化石能源的使用消耗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而且对环境、生态带来负效应也现实存在的。因此,新时代煤炭工业的发展必须是绿色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对能源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理念。在这方面,地方政府要负起责任,要综合统筹协调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进行超前总体安排,由过去的问题导向,逐步向目标导向求发展。煤炭工业的发展,既要面对现实解决供求关系、效益、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又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统筹考虑城镇发展、人口素质提高、社会和谐等各全面因素,实现全方位可持续统筹协调进步。尽量避免企业个体意愿推着地方政府无序发展的倾向,避免满足个体而忽略整体的无序状态。这方面我们有好多教训,留下的后遗症至今都很难解决。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当前和任期内的政绩,往往会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因而忽略了全面绿色可持续发展。结果出现环保问题、安全事故、结构失调、债务高企等等,都与当地政府缺乏战略规划和战略指导有关。地方政府要有发展经济的整体性、战略性、前瞻性,企业要有社会责任,尊重地方政府的战略性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各方都应贯彻学习好习总书记“四个全面”“五个结合”,从而推动煤炭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1、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适应新时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有了正确的理念,再完善修改政策,出台规范煤炭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推动煤炭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人均能源消耗方面树立节俭理念,尽可能实现物尽其用,避免浪费,千方百计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提高人口素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其次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的前提。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还要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向节能环保、环境友好转型,未来我们还要在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上下功夫,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绿色发展理念还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需要看到的是,绿色生活方式应该体现在每一件具体事务、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比如,在衣、食、住、行、游等日常生活中主动选择绿色产品,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坚决抵制与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等等。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时时可做、处处可为。绿色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主角,只要坚持知行合一、从我做起,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影响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践行绿色理念,建立起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煤炭工业企业在矿山建设、生产方式确定、资源综合利用等全方位的目标就会得到统筹、协调,避免重当前、轻长远,不顾未来的片面性。就会形成全社会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就一定能换来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2、完善相关政策,适应新时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绿色可持续发展才有道理。煤炭工业是传统基础能源工业。要继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而且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供给,就需要相应的政策推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丰厚的煤炭资源,根据资源区域统筹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科学有序开采。既满足当前市场有效供给,又要综合考虑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为大型骨干矿井和大型煤炭企业留有足够的后备资源。中办发(2016)75号文件《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提出“自然资源方面要以建立产权制度为基础,实现资源有偿获得和使用。”可是在国家出台文件之前,大批的煤炭资源通过设置探矿权、采矿权的模式已经由信息灵通的企业分割,而且有的还在原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后备规划区分割给新的企业。大型煤炭企业反应迟缓。在煤炭形势好转时,既扩能增产又依赖国家关注保护,欠缺竞争意识,造成很多大型煤炭企业和主要骨干矿井后备资源不足。如,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平庄煤业等大型煤炭企业,当地的资源已逐步减少,矿井接续困难。而神华准格尔能源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已批复的资源也只有不到40年的开采年限。其后备资源均已分割。大型煤炭企业后备资源不足,相应的带来很多问题,牵扯到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必须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未雨绸缪,综合考虑,不能急功近利。特别是在资源整合、完善相关政策,实现自然资源有偿配置方面,支持大型骨干矿井尽可能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最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发(2018)22号文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的意见》,对留足大型矿井的后备接续资源有了政策保障,也理顺了在资源配置的乱象下。限制了把一块整装煤田分割给多家企业开采,缩短企业服务年限,促使一个地区经济快速萧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比如石拐区资源枯竭后,企业转移,十几万人口转移,石拐区衰落。胜利矿区、东胜矿区、准格尔矿区、白音华矿区由数个企业分割,不仅缩短了企业寿命和矿井服务年限,而且留下后遗症也难以协调。造成资源纠纷、环保问题、土地问题等等。二是对以转化项目名义,获得资源的企业,如果长期不能落实转化项目,且变相倒卖资源或矿权的,政府要收回资源和矿权,作为大型煤炭企业的后备接续资源。当然,这个问题有一定复杂性,需要深入细致一件一件去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情合理地逐项完成。对小型的、落后的、资源回收率差的矿井要坚决淘汰,优化提质是大趋势,绿化环保是硬任务,良性可持续发展是总目标。有的地区在矿权整合过程中,有条件、有机会为大型骨干矿井调整资源,延长大型煤炭骨干企业服务年限。随着经济优化发展的大趋势,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先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细化,资源的调整和整合将逐步有章可循。所以,对资源的合理调整和整合也将势在必行。当年的快速发展是解决短缺问题,现在资源的调整和整合是解决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解决发展质量问题。在这方面一定要知难而进。要顾大局,有担当,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工业良性、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是在盘活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可持续发展。现在大型露天煤矿在土地使用方面遇到政策方面的约束,露天煤矿剥离开采需要占用土地,但土地指标的批复很困难。露天煤矿可以将采剥回填的土地整理好,置换新开采需要占用的土地指标。神华准格尔能源公司已经将采剥的土地整理后,和当地政府成立了股份公司,开展种草、种树、种庄稼。使过去沟壑纵横的山地变为平整宽展的良田,但这些土地如何置换继续采剥占用的土地指标,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使大型露天煤矿的生产接续困难重重。这方面要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废弃的土地能够恢复生态,既使土地实现有效利用,又吸引工商资金进入生态建设领域,有利于建设工农结合的农副产品企业,走出一条真正能脱贫解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在这方面需要土地管理部门出台土地指标置换政策和土地复垦标准政策。四是煤炭工业也必须绿色发展。煤炭行业长期被认为是脏、黑、粗、乱的行业,实现绿色环保难度很大。但近几年自治区煤炭工业快速发展,新型的大型骨干矿井建设,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煤炭工业的形象已快速的改变。实践证明煤炭工业也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由于自治区资源条件丰富,可以率先改变全区煤炭工业形象,实现环保绿色发展。现在我们进入新矿区开发一处煤矿,就形成一片绿色家园。现在较差的是老矿区问题多,矛盾相对突出。而且老观念形成的惯性习俗较为顽固。在这方面不同地区的情况各不相同,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刀切也不实事求是。要分不同情况客观推进,能改造的尽量改造,能提升的尽量提升,能与当地环境综合治理相统一的,就共同治理。思路决定出路,综合统筹系统思考,总会事半功倍。但总的趋势是不进则退,不改则闭。煤炭行业要借助国家大力治理环保绿色之机,提高煤炭行业环保意识,改变煤炭行业长期形成的脏、黑、粗、乱形象。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加大治理力度,坚定不移地实现环保绿色发展。五是给退出的煤炭企业谋出路促转型。煤炭工业提供的是一次能源。清洁能源和新兴能源是逐步扩大和政策支持发展的能源。现在我们一方面为退出的煤炭企业安置职工发愁,需要中央财政补贴和新增产能的企业筹措资金赎买产能指标,另一方面对有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发电指标引进了很多商家。再从上网电价中加价,给新能源企业补贴。但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现在补贴也是入不付出,补贴难于按时转补,有些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如能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退出,进入清洁能源领域,直接将风能、太阳能发电指标配置给原有大型煤炭企业资源衰竭的煤矿、发展清洁能源,既可以使一次能源企业向清洁能源领域转换,又可以使支持企业的转换资金直接投入新能源领域,新企业可以逐步分流安置职工,一举两得,较为合算。为了推进全面发展拓宽领域,统筹思考,寻找各行业之间互通互补的接点,引导老企业盘活资产存量,适应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新经济环境中可持续绿色发展。

3、改革创新,推动新时期内蒙古煤炭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是人类快速进步的有效手段。不改革就不能除弊兴利。不改革就不能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创新使改革更有成效,加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平衡就必然带来变革。人类在发展进步过程中要把握平衡,探求变动规律,适时改革创新,实现全面发展,达到新的平衡,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煤炭工业要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就需要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从煤炭工业宏观发展的角度思考,要总量控制开采规模,根据各地区的资源量,较为合理的安排区域之间的产能,调整好运输流量,从生产、运输到各大电力企业的合理规划布点,全方位统筹,合理调整安排。既要考虑国内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要考虑加大从周边国家的能源进口,综合思考利用国际资源,形成长期有效的能源供给渠道,推动煤炭工业可持续供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国际国内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大变动、大变革时期,煤炭产业将迎来转型发展、提质升级的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在宏观发展战略和综合生产布局上做重大调整。一是找出煤炭工业成功的范例和失误的原因。一定要根据我们国家资源分布不均衡性的实际国情,统筹考虑煤炭资源的长期、安全、有效供给,科学合理规划、开采利用好有限的资源。煤炭工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要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考核项目,逐步规范,使整个行业形成共识。但就具体企业来讲,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改革创新的重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企业在专业化生产方面领先,有的企业在管理方面严细,有的企业在转型方面谋划较早,有的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办的突出,有的企业综合稳定发展较为系统,有的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大局把握的准确,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职工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同时也和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密切配合,实现了统筹总体进步。如何找到自身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路径,就要各显其能,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特点和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做好每一件事。二是总结探索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和经验教训。改革开放40年来,煤炭工业一直在管理体制方面找出路,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管理体制,有国有央企、省区地市属国企、央企国企参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民营股份制企业,当然也包括煤电联营、煤钢联营、煤建材联营等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这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哪种模式更有活力,更能体现社会责任,实现全面发展,也是各持己见,众说不一,仍然在探索中。过去认为国有煤炭企业僵化,缺乏活力。地方国有企业民营化后,体现了资产人格化,职工自由流动能进能出,实现了用工的双向选择,使地方国有企业以前过重的社会负担分解消化,僵化的管理模式有了活力,改制后的企业形成以效益为中心的态势。然而,民营企业也伴随改革红利的吃尽,同样面临新时代的转型问题。现实效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职工利益社会保障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企业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随着改革红利的消失,逐渐在社会层面反映出来,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制约和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都有成功和失败的范例,决定的因素有体制问题,有短期和长期的战略谋划,有老一代管理者向新一代管理者产权和管理权的移交,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路径等问题,都遇到深层次的矛盾和一些政策法规的重新适应。但重要的是制度传承和管理团队的建设。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践证明,体制方面的路径,说到底就是管理团队的路径。体制确定以后,管理团队过硬,企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人才接续非常关键。好的管理团队,注重创新发展,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就一定能够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三是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实际和企业的客观条件推进改革创新。使煤炭企业既实现安全环保又有效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不分国企民企,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客观实际。所以,在改革创新方面,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结合企业自身的客观实际,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紧跟时代步伐,推动企业改革和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注: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要求内蒙古发挥自身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推动转方式“五个结合”: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刘锦2018.8.28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