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區煤炭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

作者 內蒙古煤炭工業協會會長 劉錦

內蒙古煤炭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是煤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也是煤炭工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近幾年,我國雖然風能、太陽能、核能發電得到迅猛發展;石油天然氣也在加大勘探力度,進口額度也在增加。但以煤炭消耗爲主的能源消耗結構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據統計,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內蒙古能源生產總量爲5.63億噸標準煤,煤炭佔比89.8%;消費總量中煤炭佔比82.9%。而同期全國能源生產中煤炭佔比72.1%,同期全國能源消費中煤炭佔比62%。據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國內一次能源生產量約40億噸標煤,其中煤炭39億噸。相當於產原煤約50億噸。這樣才能保證我國能源自給率達到80%。可見,我國煤炭爲主要能源的狀況短期難於改變。煤炭資源富足的省區除“晉陝蒙”新疆貴州外,其它省市區都自給不足。遼寧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等產煤大省後續資源不足,主要大型煤炭企業接續困難。新疆遠離內地,短期內是遠水不解近渴。所以最有效的能源供給基地是“晉陝蒙”。由於內蒙古煤炭儲量和產能優勢,已成爲國家主要能源基地之一。爲滿足全國能源需求,核心是如何協調、平衡、調度好“晉陝蒙”能源的有效供給。而晉陝蒙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晉陝蒙三地區需要重視,還牽動全國能源消費市場。內蒙古在晉陝蒙能源板塊中,蒙西能源基地以鄂爾多斯爲主,面向華北華東市場,與沿海省市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蒙東能源基地以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通遼爲主面向東北市場,與東北振興緊密相連。內蒙古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緊鄰華北、東北的區位優勢,凸顯出能源基地有效供給的市場優勢。因此,內蒙古作爲能源大省區怎樣使境內蒙西蒙東兩塊能源基地建設,達到科學合理規劃,既綠色又可持續地利用資源優勢強區富民,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又能夠保障國家能源供應,是我們思考的主要課題。而具有先天資源優勢和相對創新優勢的我區煤炭產業應該如何佈局、怎麼定位,怎樣可持續發展等?回答並解答這些問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們認爲,應當把煤炭產業提升到未來一個時期引領全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引擎的戰略高度加以認識,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大力推動改革、調整、規範、統籌、有序、健康發展。

一、我區重點煤炭產地和煤炭生產企業的基本情況分析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無論從政策導向看,還是從我區煤炭供給側改革現狀及發展趨勢看,內蒙古煤炭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爲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內蒙古煤炭工業正處在三期疊加的戰略機遇期,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同時。存在資源匹配多元化,規劃滯後,重當前生產效益,輕統籌合理開採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需要綜合解決。

1、我區重點地區煤炭工業現狀。一是煤炭產業的政策環境。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煤炭工業的安全健康穩定和綠色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煤炭行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五個結合”的要求,夯實“五大基地”(能源基地、化工基地、有色金屬基地、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着力改變單一“挖煤賣煤”的局面,進一步增強了優勢特色產業競爭力。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進行科學發展,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推進綠色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同時,國家十三五煤炭規劃,內蒙古十三五能源規劃,對煤炭工業的發展進行了部署。加大科技和綠色發展投入,建設綠色礦山、智能化礦山。二是資源情況。截至2017年底,蒙西烏海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三個重點產煤盟市煤炭查明儲量2260億噸,佔全區查明儲量的53.55%;其中:烏海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煤炭查明儲量分別是39億噸、20億噸和2200億噸,分別佔全區查明儲量的0.95%、0.47%、52.13%;蒙東重點地區煤炭生產情況。截至2017年底,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峯市、錫林郭勒盟四地煤炭查明儲量1925.18億噸,佔全區查明儲量的45.84%;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峯市、錫林郭勒盟四地煤炭查明儲量分別爲:730億噸、85億噸、27億噸和1050億噸,分別佔全區查明儲量的17.3%、2.01%、0.64%和24.88%;三是煤炭供需情況。據內蒙古煤炭局2017年統計,全區現有煤礦558處,總產能13.29億噸。其中,蒙西鄂爾多斯、烏海、阿拉善三地煤礦總數416處,佔全區74.55%,產能9.2億噸,佔全區69.22%。蒙東錫林郭勒、通遼、赤峯、呼倫貝爾四地煤礦總數116處,佔全區20.78%,產能3.9億噸,佔全區29.37%。根據內蒙古能源十三五發展規劃預測,2020年內蒙古自身需求4-5億噸,東北煤炭需求2.5-3億噸,華東市場需煤炭5-6億噸。總需求約爲11.5-14億噸。現有市場需求量和能源基地形成的產能基本匹配。重點地區已探明的資源總量,也有條件保證支撐重點骨幹企業可持續發展。產需基本平衡。四是煤炭運輸情況。公路運輸四通八達。東西有兩橫,即110國道一級公路,省際大通道和京藏高速、京赤通高速。南北有六縱包茂高速、呼太高速、錫張高速、赤朝高速、霍通高速、海哈高速;鐵路有三橫,即京包蘭線、集通線、大準秦(朔)線。南北有四縱,即包西線、赤大白線、霍通線、海哈(濱州)線。坑口電廠和煤電聯營基本實現皮帶走廊運輸。另外,煤從空中走得以實現。除一般高壓輸送線路外,還有四條(包括在建和規劃)特高壓線路,將源源不斷的把清潔能源輸送出去,支援國家建設。這些運輸條件的改善,煤炭運輸直達五湖四海。五是供給側改革情況。十八大以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由高速轉爲中高速,追求數量經濟轉爲質量經濟。經濟着重進行供給側改革以滿足需求。五年來共去掉低端煤炭產能2億噸,釋放先進產能1億噸。促進了企業升級轉型,較大的改善了企業經營環境。全區煤炭企業個數由2013年的420家,下降到2017年的302家,下降幅度爲28.1%。煤炭產量下降了14.56%,取消了30萬噸以下礦井。採煤機械化水平超過90%,安全狀況也大爲改觀,主要骨幹煤礦安全系統較爲完善,安全保障相對較好。根據對近期區內外煤炭需求市場分析,以及對區內外煤炭基地資源和生產情況的調研,並對各方要素的分析,我區煤炭工業發展態勢較爲平穩。

2、我區煤炭工業現狀和發展模式。首先看,我區煤炭工業現狀:截止2017年底,我區煤炭產量8.78億噸,恢復到了2010年水平。現有煤炭企業302家,煤礦540座。我區重點地區和企業的基本情況:一是蒙西地區和重點煤炭企業情況。截至2017年底,鄂爾多斯、烏海阿盟三盟市產能9.25億噸,佔全區產能的69.54%;產量62039.7萬噸,佔全區70.6%。產能釋放率(達產率)67.39%。我們調查的境內14家重點煤炭企業分別是:神華烏海能源公司、阿盟太西煤集團、慶華集團、內蒙古上海廟礦業公司(臨沂)、新汶內蒙古能源公司、神東煤炭公司、準格爾能源公司、伊泰集團、伊東集團、蒙泰集團、匯能集團、烏蘭集團、滿世集團、中天合創公司(葫蘆素煤礦)等煤炭可採儲量317億噸,佔本地區查明儲量的14%;佔全區查明儲量的7.55%;產能3.95億噸,佔本地區的50%;佔全區產能的30.38%;產量3.08億噸,佔本地區的50%;佔全區35%。產能釋放率(達產率)77.97%,高於本地區11個百分點。從這些數據上可以看出,這些重點企業的代表性。二是蒙東地區和重點煤炭企業情況。截至2017年底,產能3.85億噸,佔全區產能的29.62%;產量2.4億噸,佔全區煤炭產量27.3%。產能釋放率(達產率)62.34%,低於西部7個百分點。我們調查的境內8家重點煤炭企業分別是:神華寶日希勒能源公司、大雁礦業集團、伊敏煤電公司、扎賚諾爾煤業公司、大唐呼倫貝爾公司、國電投內蒙古公司(霍林河)、國能平莊煤業集團等。其次看,我區煤炭工業發展模式。雖然煤礦企業和煤礦個數大大減少,而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形成了衆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產模式:神東公司煤-運輸-電-化工-建材生產模式;伊泰集團煤-運輸-化工-建材生產模式;伊東集團煤-化工-建材生產模式;匯能神東公司煤-運輸-電-化工-生產模式;霍林河-煤-電-鋁生產模式;神華北電煤-電-化工生產模式;伊敏煤-電生產模式;這些模式都比較成功,形成數個以煤炭化工爲主的園區。如杭錦旗伊泰化工園區、準格爾旗大路化工園區、鄂托克旗棋盤井化工園區、阿拉善烏素圖化工園區、烏海化工園區等等。這些園區已成爲當地吸引相關工業項目落地的基礎創收的平臺。

3、內蒙古煤炭企業結構。從所有制結構上看。全區煤炭企業沒有自治區直屬企業。國企以神華、國電、華能、中煤等大型企業爲主佔產量的一半左右;民企以伊泰、匯能、伊東等爲主,也佔全區煤炭產量的半壁江山。從行業結構看。從行業劃分就更加複雜。煤炭生產大多以煤炭大型企業爲主,電力辦煤炭爲輔。也有其它行業辦的煤礦。還有服裝企業辦的煤礦,如鄂爾多斯羊絨集團辦的煤礦。醫藥企業辦的煤礦,如億利集團。還有汽車製造、水泥、化工企業辦的煤礦等。也就是說,煤炭資源開採門檻極低,形成了政策窪地,誰都可以辦礦。當時,自治區爲加快發展,加大項目引進,發揮資源優勢,出臺以資源換項目的政策,所以不同行業發揮自身優勢,用項目落地來換取資源配置,促發了辦礦熱潮。但不同行業辦礦的理念、管理模式、技術裝備不同,以及環保標準執行不到位等情況,造成的環境的污染、資源的破壞和土地的過度佔用等後遺症,給後續環境的改善、可持續發展、生態的恢復帶來很大困難。特別是資源的塊狀分割,有的幾公里就切塊成一個開發主體。一個大型整裝煤田被幾家甚至十幾家開發主體切割,由於整裝煤田被切割,所以到處留有保安煤柱。加之爲照顧各方利益,給統一科學的規劃,帶來巨大難度,房屋道路的批建,很難找到無煤區,壓佔了大片未配置的煤田。人爲的造成開發成本大大提高,資源浪費增大,綜合回採率不到70%。國家發改委要求,一個整裝煤田,以一家大型企業開採爲主體,避免多家企業分割爭奪浪費資源。在這方面我們做的不夠好。如東部的白音華煤田、勝利煤田,西部的東勝煤田,準格爾煤田、桌子山煤田等。造成公用工程的重複投入,造成既浪費資源,又增加投入,還留下了安全隱患。

4、內蒙古煤炭工業與城市發展的關係。從內蒙古煤炭工業發展史看,煤炭資源的發現,煤炭的開發,企業的形成,一座城鎮就誕生了。從最早扎賚諾爾煤田到扎賚諾爾煤礦,扎賚諾爾礦區到滿洲里市;呼倫貝爾的寶日希勒鎮、大雁鎮、伊敏鎮都是因爲煤炭的開發形成的。霍林郭勒市、元寶山區、白音華鎮、石柺區、棋盤井鎮、薛家灣鎮、烏海市也是這樣。總之,由於煤炭的開發,內蒙古形成了一個地級市烏海,產生和繁榮十幾個縣級地區,幾十個煤炭城鎮。一直以來,煤炭產量超過100萬噸持續五年的地區,萬人城鎮就形成了。

煤炭工業的發展,同時拉動電力工業、運輸業,以及圍

繞煤炭工業的輔助產業,特別是商貿流通等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了完善的城市功能,從而促進了城市發展。內蒙古的這些煤城,煤炭工業發展趨緩或停滯不前,則這些城市經濟也會出現蕭條。正常的城市運行都難以爲繼。所以,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煤炭行業自身的事,也是和城市發展繁榮緊密聯繫。但在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特別是以煤炭工業爲主的城市,在統籌謀劃、綜合部署方面,缺乏統籌思考。如烏海市,在煤炭滯銷年代,爲降低煤炭生產成本,無序的開小煤礦,把優質的整裝煤田,挖的千瘡百孔。在煤炭市場好的時候,又出現了商家千方百計圈資源,無限制的擴能力,使有限的優質資源短期快速變現。現在烏海市已經明顯顯現煤炭工業資源接續困難,城市發展後勁乏力。無序和擴能使烏海市煤炭開採最少縮短30年的可持續壽命。神華烏海能源公司是烏海市最大的企業。它的前身是烏達礦務局和海勃灣礦務局。先有礦務局,後有烏海市。可現在烏海能源公司面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後備資源不足。目前,烏海能源公司設計產能1910萬噸,2017年實際產量595萬噸,不到產能的1/3,出現嚴重虧損。主要問題是資源嚴重不足。截止去年底,烏海能源公司11個煤礦大部分服務年限不足10年。只有兩個煤礦服務年限超過50年,不足600萬噸產能。也就是10年後,烏海能源公司只剩下3個煤礦。50年後,將無煤可採。這涉及烏海能源公司3萬職工及10萬家屬的搬遷和轉移。加之附屬服務行業的轉移,烏海市人口將減半!包頭市石柺區的悲劇就要重演。烏海市可持續發展和新興產業的培植、轉型,自然環境治理將困難重重,迴旋空間十分有限。我區以煤爲主的城鎮類似問題仍在繼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5、內蒙古煤炭工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

    內蒙古煤炭工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極爲密切。由於煤炭的開發,內蒙古經濟改革開放40年來突飛猛進。因煤而建,緣煤而興的新興城市,繁榮了烏海、鄂爾多斯、錫林郭勒和呼倫貝爾四個盟市。內蒙古103個旗縣區有69個發現煤炭資源,並開發了煤炭資源,形成了27個重點產煤旗縣區。這些重點產煤旗縣區,煤炭資源經濟貢獻率達50%,有的幾乎達到100%。是純粹的煤炭城鎮。這些城鎮應深入研究煤炭資源開發的可持續和城鎮發展的可支撐。要樹立統籌、協調、持續、綠色的發展理念。使煤炭工業發展與煤炭城市的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形成煤炭工業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以人爲本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引導企業資金向城市綜合項目和城市民生項目投入,繁榮好支撐城市發展。近兩年煤炭市場向好,煤田企業效益好。但沒有合適的資金投向。擴大規模受市場約束,選擇非煤項目,又缺乏對其它行業的研究,對投資風險沒有較爲準確的判斷。一些城市發展缺乏資金,如舊城區改造。地方財政入不敷出,而城市公益項目,如環境治理等短期看不到效益,使企業投資和城市發展信息不對稱、工作不銜接,出現了工業經濟發展和推進社會進步兩張皮的現象。自治區的煤炭企業除央企和招商引資的外省企業外,主要是民營企業。自治區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這些企業的管理、調控、資金投向和戰略發展的引導十分受限。特別是在企業效益、企業發展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等方面,如何綜合統籌和諧發展,協調難度很大。這是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實現煤炭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

人類生存、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消耗。所以,市場對能源的需求是永恆的、持續的。從我區能源供給的實際情況和我們現有科學技術的狀況看,我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消耗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而且對環境、生態帶來負效應也現實存在的。因此,新時代煤炭工業的發展必須是綠色可持續發展。要緊緊圍繞國家對能源經濟發展總體戰略佈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高質量協調發展的理念。在這方面,地方政府要負起責任,要綜合統籌協調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企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關係,進行超前總體安排,由過去的問題導向,逐步向目標導向求發展。煤炭工業的發展,既要面對現實解決供求關係、效益、安全、環保等方面的問題,又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以人爲本,統籌考慮城鎮發展、人口素質提高、社會和諧等各全面因素,實現全方位可持續統籌協調進步。儘量避免企業個體意願推着地方政府無序發展的傾向,避免滿足個體而忽略整體的無序狀態。這方面我們有好多教訓,留下的後遺症至今都很難解決。比如一些地方爲了當前和任期內的政績,往往會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因而忽略了全面綠色可持續發展。結果出現環保問題、安全事故、結構失調、債務高企等等,都與當地政府缺乏戰略規劃和戰略指導有關。地方政府要有發展經濟的整體性、戰略性、前瞻性,企業要有社會責任,尊重地方政府的戰略性要求,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各方都應貫徹學習好習總書記“四個全面”“五個結合”,從而推動煤炭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1、樹立正確的經濟發展理念,適應新時期綠色可持續發展。有了正確的理念,再完善修改政策,出臺規範煤炭工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引導推動煤炭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繫,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人均能源消耗方面樹立節儉理念,儘可能實現物盡其用,避免浪費,千方百計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在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可持續長久的發展纔是真正的發展。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推動型的發展;我國人口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落後,只有提高人口素質、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其次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是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的前提。綠色生產方式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對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還要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近年來,我們在淘汰落後產能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有力推動了產業發展向節能環保、環境友好轉型,未來我們還要在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上下功夫,實現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良性循環,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綠色發展理念還要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需要看到的是,綠色生活方式應該體現在每一件具體事務、每一項具體工作中。比如,在衣、食、住、行、遊等日常生活中主動選擇綠色產品,形成節約集約的行動自覺;大力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綠色居住、普及綠色出行、發展綠色旅遊,堅決抵制與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等等。促進生活方式綠色化,時時可做、處處可爲。綠色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是主角,只要堅持知行合一、從我做起,堅持步步爲營、久久爲功,影響並帶動身邊更多的人踐行綠色理念,建立起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煤炭工業企業在礦山建設、生產方式確定、資源綜合利用等全方位的目標就會得到統籌、協調,避免重當前、輕長遠,不顧未來的片面性。就會形成全社會崇尚綠色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圍,就一定能換來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

2、完善相關政策,適應新時期綠色可持續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綠色可持續發展纔有道理。煤炭工業是傳統基礎能源工業。要繼續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而且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供給,就需要相應的政策推進。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有豐厚的煤炭資源,根據資源區域統籌合理規劃,最大限度地科學有序開採。既滿足當前市場有效供給,又要綜合考慮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一是爲大型骨幹礦井和大型煤炭企業留有足夠的後備資源。中辦發(2016)75號文件《關於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提出“自然資源方面要以建立產權制度爲基礎,實現資源有償獲得和使用。”可是在國家出臺文件之前,大批的煤炭資源通過設置探礦權、採礦權的模式已經由信息靈通的企業分割,而且有的還在原有大型煤炭企業的後備規劃區分割給新的企業。大型煤炭企業反應遲緩。在煤炭形勢好轉時,既擴能增產又依賴國家關注保護,欠缺競爭意識,造成很多大型煤炭企業和主要骨幹礦井後備資源不足。如,神華烏海能源公司、平莊煤業等大型煤炭企業,當地的資源已逐步減少,礦井接續困難。而神華準格爾能源公司,這樣的大型企業,已批覆的資源也只有不到40年的開採年限。其後備資源均已分割。大型煤炭企業後備資源不足,相應的帶來很多問題,牽扯到一個地區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鎮發展的可持續問題,必須要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要未雨綢繆,綜合考慮,不能急功近利。特別是在資源整合、完善相關政策,實現自然資源有償配置方面,支持大型骨幹礦井儘可能延長礦井服務年限。最近,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內政發(2018)22號文件,《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實施煤炭資源市場化出讓的意見》,對留足大型礦井的後備接續資源有了政策保障,也理順了在資源配置的亂象下。限制了把一塊整裝煤田分割給多家企業開採,縮短企業服務年限,促使一個地區經濟快速蕭條,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比如石柺區資源枯竭後,企業轉移,十幾萬人口轉移,石柺區衰落。勝利礦區、東勝礦區、準格爾礦區、白音華礦區由數個企業分割,不僅縮短了企業壽命和礦井服務年限,而且留下後遺症也難以協調。造成資源糾紛、環保問題、土地問題等等。二是對以轉化項目名義,獲得資源的企業,如果長期不能落實轉化項目,且變相倒賣資源或礦權的,政府要收回資源和礦權,作爲大型煤炭企業的後備接續資源。當然,這個問題有一定複雜性,需要深入細緻一件一件去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合情合理地逐項完成。對小型的、落後的、資源回收率差的礦井要堅決淘汰,優化提質是大趨勢,綠化環保是硬任務,良性可持續發展是總目標。有的地區在礦權整合過程中,有條件、有機會爲大型骨幹礦井調整資源,延長大型煤炭骨幹企業服務年限。隨着經濟優化發展的大趨勢,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先進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煤炭資源市場化配置政策的不斷完善和細化,資源的調整和整合將逐步有章可循。所以,對資源的合理調整和整合也將勢在必行。當年的快速發展是解決短缺問題,現在資源的調整和整合是解決綠色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是解決發展質量問題。在這方面一定要知難而進。要顧大局,有擔當,堅定不移地推進煤炭工業良性、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三是在盤活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支持大型骨幹企業可持續發展。現在大型露天煤礦在土地使用方面遇到政策方面的約束,露天煤礦剝離開採需要佔用土地,但土地指標的批覆很困難。露天煤礦可以將採剝回填的土地整理好,置換新開採需要佔用的土地指標。神華準格爾能源公司已經將採剝的土地整理後,和當地政府成立了股份公司,開展種草、種樹、種莊稼。使過去溝壑縱橫的山地變爲平整寬展的良田,但這些土地如何置換繼續採剝佔用的土地指標,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使大型露天煤礦的生產接續困難重重。這方面要有明確的政策指導。廢棄的土地能夠恢復生態,既使土地實現有效利用,又吸引工商資金進入生態建設領域,有利於建設工農結合的農副產品企業,走出一條真正能脫貧解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在這方面需要土地管理部門出臺土地指標置換政策和土地復墾標準政策。四是煤炭工業也必須綠色發展。煤炭行業長期被認爲是髒、黑、粗、亂的行業,實現綠色環保難度很大。但近幾年自治區煤炭工業快速發展,新型的大型骨幹礦井建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煤炭工業的形象已快速的改變。實踐證明煤炭工業也不落後於時代的發展。而且由於自治區資源條件豐富,可以率先改變全區煤炭工業形象,實現環保綠色發展。現在我們進入新礦區開發一處煤礦,就形成一片綠色家園。現在較差的是老礦區問題多,矛盾相對突出。而且老觀念形成的慣性習俗較爲頑固。在這方面不同地區的情況各不相同,歷史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刀切也不實事求是。要分不同情況客觀推進,能改造的儘量改造,能提升的儘量提升,能與當地環境綜合治理相統一的,就共同治理。思路決定出路,綜合統籌系統思考,總會事半功倍。但總的趨勢是不進則退,不改則閉。煤炭行業要藉助國家大力治理環保綠色之機,提高煤炭行業環保意識,改變煤炭行業長期形成的髒、黑、粗、亂形象。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加大治理力度,堅定不移地實現環保綠色發展。五是給退出的煤炭企業謀出路促轉型。煤炭工業提供的是一次能源。清潔能源和新興能源是逐步擴大和政策支持發展的能源。現在我們一方面爲退出的煤炭企業安置職工發愁,需要中央財政補貼和新增產能的企業籌措資金贖買產能指標,另一方面對有發展前景的清潔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發電指標引進了很多商家。再從上網電價中加價,給新能源企業補貼。但隨着新能源的快速發展現在補貼也是入不付出,補貼難於按時轉補,有些企業出現資金週轉困難。如能支持大型煤炭企業退出,進入清潔能源領域,直接將風能、太陽能發電指標配置給原有大型煤炭企業資源衰竭的煤礦、發展清潔能源,既可以使一次能源企業向清潔能源領域轉換,又可以使支持企業的轉換資金直接投入新能源領域,新企業可以逐步分流安置職工,一舉兩得,較爲合算。爲了推進全面發展拓寬領域,統籌思考,尋找各行業之間互通互補的接點,引導老企業盤活資產存量,適應以市場配置資源爲主的新經濟環境中可持續綠色發展。

3、改革創新,推動新時期內蒙古煤炭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改革創新是人類快速進步的有效手段。不改革就不能除弊興利。不改革就不能創造發展的良好條件和環境。創新使改革更有成效,加快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失去平衡就必然帶來變革。人類在發展進步過程中要把握平衡,探求變動規律,適時改革創新,實現全面發展,達到新的平衡,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煤炭工業要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就需要在新形勢下,改革創新。從煤炭工業宏觀發展的角度思考,要總量控制開採規模,根據各地區的資源量,較爲合理的安排區域之間的產能,調整好運輸流量,從生產、運輸到各大電力企業的合理規劃布點,全方位統籌,合理調整安排。既要考慮國內資源的綜合有效利用,要考慮加大從周邊國家的能源進口,綜合思考利用國際資源,形成長期有效的能源供給渠道,推動煤炭工業可持續供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國際國內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大變動、大變革時期,煤炭產業將迎來轉型發展、提質升級的重大挑戰和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在宏觀發展戰略和綜合生產佈局上做重大調整。一是找出煤炭工業成功的範例和失誤的原因。一定要根據我們國家資源分佈不均衡性的實際國情,統籌考慮煤炭資源的長期、安全、有效供給,科學合理規劃、開採利用好有限的資源。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綠色發展要作爲一項重要的政績考覈項目,逐步規範,使整個行業形成共識。但就具體企業來講,各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同,改革創新的重點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的企業在專業化生產方面領先,有的企業在管理方面嚴細,有的企業在轉型方面謀劃較早,有的企業多種經營產業辦的突出,有的企業綜合穩定發展較爲系統,有的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大局把握的準確,企業得到快速發展,職工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同時也和地方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密切配合,實現了統籌總體進步。如何找到自身可持續綠色發展的路徑,就要各顯其能,實事求是地根據自身特點和客觀實際,創造性地做好每一件事。二是總結探索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果和經驗教訓。改革開放40年來,煤炭工業一直在管理體制方面找出路,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管理體制,有國有央企、省區地市屬國企、央企國企參控股的股份制企業、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和民營股份制企業,當然也包括煤電聯營、煤鋼聯營、煤建材聯營等跨行業、跨地區的企業集團。這些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哪種模式更有活力,更能體現社會責任,實現全面發展,也是各持己見,衆說不一,仍然在探索中。過去認爲國有煤炭企業僵化,缺乏活力。地方國有企業民營化後,體現了資產人格化,職工自由流動能進能出,實現了用工的雙向選擇,使地方國有企業以前過重的社會負擔分解消化,僵化的管理模式有了活力,改制後的企業形成以效益爲中心的態勢。然而,民營企業也伴隨改革紅利的喫盡,同樣面臨新時代的轉型問題。現實效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職工利益社會保障與企業利益的關係;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企業發展與地方發展的關係等,這些問題都隨着改革紅利的消失,逐漸在社會層面反映出來,形成新的社會矛盾,制約和阻礙了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以來,都有成功和失敗的範例,決定的因素有體制問題,有短期和長期的戰略謀劃,有老一代管理者向新一代管理者產權和管理權的移交,企業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路徑等問題,都遇到深層次的矛盾和一些政策法規的重新適應。但重要的是制度傳承和管理團隊的建設。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言:正確的路線確定以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實踐證明,體制方面的路徑,說到底就是管理團隊的路徑。體制確定以後,管理團隊過硬,企業就興旺發達。否則,就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所以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人才接續非常關鍵。好的管理團隊,注重創新發展,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市場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就一定能夠實現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綠色發展。三是一定要實事求是根據當地實際和企業的客觀條件推進改革創新。使煤炭企業既實現安全環保又有效支持當地經濟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這方面,不分國企民企,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客觀實際。所以,在改革創新方面,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發展的核心內涵,結合企業自身的客觀實際,體現以人民爲中心的理念,一切爲了人民的幸福安康,緊跟時代步伐,推動企業改革和地方經濟全面發展。

注: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要求內蒙古發揮自身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要着力推動轉方式“五個結合”: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相結合,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同創新驅動相結合,同節能減排相結合,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相結合。

劉錦 2018.8.28

(責任編輯 王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