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輪胎店主都遇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看到一些車主的輪胎明明已經快磨到輪胎安全界限了,本想建議其更換,但還是會被一些老司機拒絕,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這時候的輪胎很好使,爲什麼要換?

汽車輪胎,就像是汽車的鞋子一樣,因爲長時間要和地面進行接觸,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壞掉。輪胎自然也是一樣,一般在行駛了5萬公里左右或者滿3年就需要進行更換了。

但有些老司機遇到輪胎快到臨界值時,一般不會立刻更換,還要再跑一段時間,因爲他們始終認爲:自己的輪胎好不好主要看有沒有抓地力,而輪胎在臨界更換刻度時,抓地力反倒會增加,這時候的輪胎還能夠支持一段時間,所以纔不立即更換。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真如這些老司機所說?別急,輪胎商業這就給大家解釋一下。

輪胎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它能提供多少抓地力,而要想大致算出來,需要三個特徵一起作用纔行。

結構

這要看是什麼樣的車型,輪胎的尺寸多大,這個很多人都比較清楚,不同的汽車抓地力肯定不一樣,輪胎的高度,形狀決定了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也就決定了自身抓地力。

複合材料

輪胎品牌不同,抓地力肯定也不一樣。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之間的材料不一樣,低滾動阻力輪胎和高性能履帶輪胎將具有非常不同的化合物組成。

輪胎的花紋圖案

輪胎花紋的不同,作用自然也不盡相同,而輪胎花紋的作用又主要是用來防滑和排水的。

在這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尤其在雨天潮溼條件下,良好的輪胎可以讓輪胎儘可能的貼合地面保持抓地力,利用輪胎花紋的排水性能,可以讓輪胎更加平穩的行駛。

而磨損的輪胎會是什麼表現呢?在乾燥的天氣狀況下,因爲花紋的消失,這時候的輪胎會比有花紋的抓地力更大,可面對雨水天氣時,則正好相反,沒有了花紋的空隙,就容易出現“滑水現象”。

在潮溼或雨天是,路面會覆蓋上一層水膜。汽車在水膜上高速行駛時,水膜會對輪胎產生動壓潤滑作用;當達到一定車速時,動壓潤滑和水膜升力共同作用會使輪胎與路面脫離,輪胎滑行與水膜之上的現象,成爲“滑水現象”。

正是容易產生“滑水現象”,這就會大大降低汽車的抓地力,容易在轉彎或者急剎車時,車輛容易發生打滑現象。

有人會說,我下雨天不出門不行麼?當然不行了,因爲磨損的輪胎最終會出現更加嚴重的裂紋或破裂,即便是車不動,雨水也可能滲進輪胎,進一步對輪胎產生危害,這時候即便是在乾燥天氣,也會對安全行車產生影響。

輪胎店主如果再遇到此類“有經驗”的老司機反駁的時候,就要“毫不客氣”的懟回去了,畢竟,錢財事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才是大啊!

(原創,責任編輯:LI MING)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