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97年之前,曹操的继承人就是长子曹昂,此事从未引发过任何争议。

曹昂的亲生母亲地位并不高,去世的时间也较早。而曹操的正妻丁夫人一直没有儿子,所以曹昂从小由丁夫人抚养长大。虽然曹昂不是丁夫人的亲生骨肉,但从法理上来讲,曹昂就是曹操的嫡长子。

曹昂与曹丕等人相比,拥有非常明显的年龄优势。公元197年,曹昂已开始跟随曹操出征打仗了,而当时的曹丕才10岁,曹植才5岁,这种年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等到曹丕等人成年时,曹昂的地位早已难以动摇了。

说起来也是曹昂福小命薄,曹操让曹昂从军,只是希望他历练一番,没想到曹昂在历练中壮烈牺牲了。

曹昂随军,通常也只在统帅部工作,并不需要冲锋陷阵。但曹操的统帅部竟然被人攻破一次,不但曹昂战死,曹操的爱将典韦和侄子曹安民也战死了。曹操的战马被射死,曹操本人身中数箭。

曹昂死后,据说曹丕非常伤心,并且为此不计代价的逼死了张绣,这种说法其实非常靠不住。只要我们对曹昂和曹丕的关系有点基本了解,自然就该明白,曹丕和曹昂之间很难有深厚的兄弟情。

曹操的正妻是丁夫人,她是曹昂的养母;曹操的二夫人是卞夫人,她是曹丕、曹彰和曹植的母亲。

这两个女人之间也是整天勾心斗角,因为丁夫人只有一个养子曹昂,而卞夫人有三个亲生儿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丁夫人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打压卞夫人。

曹昂活着的时候,丁夫人打压卞夫人就相对较容易,因为丁夫人是正妻,又有一个很优秀的儿子。但是在曹昂死后。丁夫人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因为她没有儿子了。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历史事实,自然就该明白:曹昂和曹丕生来就是敌人,因为他们的母亲互相敌视。

丁夫人和卞夫人相争的历史,我们在历史上,只能看到蛛丝马迹,却找不到具体的记载。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非常简单。卞夫人在曹操时代是王后,在曹丕时代是皇太后,在曹睿时代是太皇太后。谁敢说一句对卞夫人不恭敬的话呢?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卞夫人取代丁夫人的过程就显得云遮雾罩了。卞夫人一直都非常尊重丁夫人,但是丁夫人不知好歹,非要和曹操离婚,所以卞夫人自然轻而易举的取代了丁夫人。这就叫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

你们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相信大家看过不少宫斗剧,能成为后宫之主的人,有怎会是善茬呢?

史书记载:在曹昂死后,丁夫人因为忧伤无度,而且动不动对曹操发怒,于是让曹操赶回娘家了。后来,曹操虽然低声下气地求丁夫人回来,但是丁夫人就是铁了心的不回去。在这种背景下,卞夫人才取代了丁夫人。

只要我们有一点相关的历史常识,自然就会知道,卞夫人取代丁夫人,肯定也是一地狗血。

在曹昂死后,丁夫人和曹操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原因非常简单,曹昂死后,丁夫人虽然是正妻,却因为没有了儿子,所以这个正妻的地位越来越不稳固。

而竞争者卞夫人的情商和智商都是一流,所以一直在不动声色地逼迫丁夫人让出正妻的位置,而曹操也有意让卞夫人取代丁夫人。在这种背景下,丁夫人与曹操的关系自然是越来越恶劣。最后,丁夫人一生气就回娘家了。

曹操亲自去接丁夫人回家,丁夫人连个正脸也不愿意给曹操。从情理上考虑,绝不是因为丁夫人脾气太大,而是因为曹操让卞夫人取代了丁夫人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丁夫人自然不愿意给曹操好脸色了。

曹操之所以低声下气的求丁夫人回去,是因为曹操觉得亏欠了丁夫人。换而言之,丁夫人的唯一的儿子(虽然是养子)死了,曹操不但不怜惜她,还让卞夫人取代了她的地位。

而丁夫人说死说活,也不愿意跟曹操回去,原因同样非常简单。因为不管曹操如何低声下气,也改变不了他扶正卞夫人的事实。

如果以宫斗剧的套路去写,卞夫人的形象更容易得到读者的喜欢。一个强势的女人,本身就应该有这种作派。

问题是,按正统的眼光去看,这实在有损卞夫人的光辉形象。所以,史书中的卞夫人就是一个毫无心机、包容大度的女人,她之所以能爬上正室的位置,完全是因为丁夫人脑子进水了。这样一来,曹昂和曹丕的兄弟感情自然也是深厚异常。

曹昂死后,曹操的继承权之争,遂在曹丕、曹彰和曹植三兄弟之间展开。他们都是卞夫人的儿子,而且都很优秀。

曹植的文学才能有多高?据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

曹彰则是后世勇武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肯数邺下黄须儿”。

曹丕可以打败自己这两个弟弟,也绝不是简单的因为他是长子,而是因为他也非常优秀。只是,他的两个弟弟太优秀了,所以显得他好像无能了。

在此过程中,只有曹冲曾表现出可以与曹丕、曹植兄弟竞争的迹象。但是,曹冲死得太早了。

也是因为曹冲死得早,所以曹操才会说,如果曹冲不死,曹冲更有机会成为他的继承人。问题是,即使曹冲不死,恐怕也无法与曹丕兄弟相争。因为曹冲的母亲,显然不能和卞夫人相提并论。

在贵族社会中,有个好爹固然重要,但一个好妈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曹操封公前,曹丕、曹彰和曹植兄弟之间的矛盾并不明显,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一母同胞。更主要的是,在曹操封公前,留下的家底并不丰厚,所以谁当曹氏家族的掌门人,肯定是责任大于权利。

首先,丞相之类的职务,从理论上是不能世袭的。而曹操当时留下的家底,也很难让丞相之类的职务变成世袭。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成为曹氏家族的少掌门,面对那些如虎如狼的叔叔、大爷,恐怕就没有多少信心。至于面对那些没有真正臣服曹氏的大佬们,恐怕就更没有多少信心了。

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大缺点。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就是以汉献帝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从法理和事实上,会有许多人足以和曹操分庭抗礼。

在这种背景下,曹丕、曹彰和曹植三兄弟的矛盾并不明显。因为曹氏家族必须精诚一致,才有可能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

但曹操封公、封王后,曹操的私人力量越来越强大。在这种背景下,谁成了曹操的继承人,权利自然远大于责任。于是,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蠢蠢欲动,拉开了夺储的序幕。

在夺储的过程中,曹丕、曹植是主角,曹彰是配角,但曹彰也绝不是省油的灯。

曹操死后,曹彰就率军跑到邺城索要曹操的印玺,最后是贾逵(贾充的父亲)出城把曹彰给顶了回去。曹彰回去以后就找到曹植,希望和曹植联手对付曹丕。曹植就对曹彰说:“袁绍那几个儿子是怎么把家业败光的,你也清楚。现在老爸刚刚去世,我们兄弟也这样火并,最后会便宜谁呢?”

曹植不敢卷入这种冲突,是因为曹操刚死,豪门士族就向曹丕表达了忠心。所以在曹操死后的第二天早晨,曹丕就登上王位,接受大家跪拜。这件事情证明,反对曹丕上位的力量很少。

在曹丕和曹植兄弟相争的时候,大家到底是支持曹丕还是曹植,表面上看是立嫡和立贤的区别。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什么立嫡立贤,不都是扯淡吗?甚至于所谓的礼法也是扯淡的。如果大家都讲礼法,又怎么会跟着曹操混呢?用一句诗来表达:当时尚有周天子,何故纷纷事魏齐?

应该支持谁?谁最愿意亲近豪门士族,他们就支持谁。但这对曹丕和曹植而言,是一个天大的考验。

如果曹丕和曹植过分在意曹操的态度,自然会惹得豪门士族不满。因为他们的这种做法,就是公开无视豪门士族的影响力。

如果曹丕和曹植过分在意豪门士族的态度,自然会惹得曹操不满。因为他们的这种做法,就是借助豪门士族的力量胁迫曹操。

想要在两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在是太难了。

曹丕问贾诩应该怎么做?贾诩告诉曹丕,当儿子的应该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呗。这句话好像只是一官话,可问题是,在当时似乎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方法了。你的父亲不能得罪,豪门士族也不能得罪。在这种两难之中,你只能严格要求自己,好好恪守本分,千万不要取巧。不要指望和以上两者勾心斗角,你玩不过他们的。

所以你要以静制动,虽然不能讨好他们,但也别让他们厌恶你。然后等你的对手乱出招,你的机会就来了,以不变应万变。

曹丕听懂了,也按照贾诩的规划在走,但曹植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这并不能怪曹植,因为曹植不是长子,在身份上失分,如果不折腾一下,估计永远也争不过曹丕。在这种背景下,曹植的步子越走越急,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