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之后,为什么放过了自己的劲敌曹植。曹操的两个儿子曹植和曹丕其实都不是他最心仪的继承人。他最喜爱的是长子曹昂和幼子曹冲,只可惜两人都早逝了。

而曹植与曹丕相比,更富才华,所以曹操曾一度想将他立为世子。但我们都知道最终的获胜者是曹丕,虽然他才智不及弟弟曹植,但是却胜在善用权术。

面对曾经威胁到自己帝位的曹植,曹丕是有杀心的,因为终究是个隐患。但是他最终还是放过了曹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首先,自然是出于手足之情。

虽然两人在政治上斗的是你死我活,但毕竟是手足同胞。在我们的印象中帝王大多都是冷血无情的,但那只是文学化的塑造罢了。如果大家看过曹丕的诗词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刚中带柔的人,甚至是一个略带温情的人,政治上的残酷不能完全抹杀人性中的血缘亲情。再者,是因为母亲的庇护。

曹丕,曹植和曹彰为一母所生。曹植才华出众,曹彰胆识过人。曹彰早年也是曹操中意的接班人选之一,因为他有很强的将领之才,可是曹彰自己没有做皇帝的意愿,所以曹操也就作罢了。但是曹丕没有放过曹彰,某天,他约曹彰到母亲的宫殿下棋,并设计毒死了他。

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当初曹丕对曹彰的所作所为让卞夫人伤心欲绝,他自己对母亲也深怀愧疚之情。所以,看在母亲的份上,曹丕有意放曹植一马。因而他逼着曹植作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七步诗,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放了曹植的理由。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曹丕认为曹植已经对他构不成威胁了。

曹植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的才华,后世对他最高的评价可能也就是将他与李白,苏轼等人相提并论。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文人罢了,要做帝王还是差那么一点火候的。再者曹植不是曹彰,他没有什么军事方面的背景。没有军权在身的人,对帝王是没有什么大的威胁的。所以,杀或不杀曹植,问题并不是很大。

而且曹植这个人本身没有什么心计,对于这个世子的位置,他刚开始并没有那么强烈的争夺欲望,更多的是在杨修还有丁仪那些谋士的鼓动下开始上心的,所以曹丕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最后,是因为曹丕想给自己留一个好的名声

当初他弑杀自己的兄弟曹彰已经让他的名声很糟糕了。现在他当了皇帝,曹植已经处于一种任他宰割的状态,如果此时他还要对自己的兄弟赶尽杀绝,一来会被人说残暴,二来会被人说恃强凌弱。一个帝王不仅仅需要威严的做派,强势的作风,更需要的是仁义。只有一个仁义之君才能长久地统治好一个国家。

综合以上来看,曹丕放过曹植算得上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他个人,都是利大于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