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座老城的記憶

(過店街與財神樓)

     “1980年2月,我參加工作時才20歲,雖然工資每月只有15元,還要給生產大隊上交8元用於覈減任務分,但生活特別開心。”今年57歲的祁學斌說。

       一直在鄉下生活的祁學斌,對城市充滿了好奇。祁學斌家住原州區開城鎮小馬莊村,距固原城5公里。“當時,進固原城,只有南面的城門可走。”祁學斌說,固原城的南大門最繁華,店鋪林立,商賈如雲,俗稱“過店街”,意思店鋪太多,一步一店。

       當時,過店街因人多貨多,道路受損,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道路泥濘,加之該街道地處固原低窪處,旁邊就是固原城泄洪溝,每逢下雨,洪水湧入,街上積水成潭,好事的羣衆又戲稱過店街爲“爛泥洞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固原城沒有現在這麼大,也沒有現在的規模,基礎條件較差,但對於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固原城就是大城市。相比農村,城市無疑更有吸引力,貨物齊全,集市人來人往,還是非常熱鬧的。

     “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和小夥伴一起,三五成羣到固原城看電影,小西湖公園玩耍,幫家人買鹽。”祁雪斌說,小時候,農村沒有商鋪,購買油鹽醬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必須要到固原城。要進城了,家長給孩子兩角錢,進城後花費5分錢看一場電影,花費8分錢買一瓶醋,回家錢還有剩的。

他用鏡頭記錄城市影像

(安安橋)

       祁學斌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工作三十多年來,他一直從事文化宣傳工作,他用手中的鏡頭記錄社會發展變化,定格生活精彩瞬間,成爲固原社會發展變化的見證者之一。

     “1990年,我二弟在江蘇上學,知道我愛好攝影,就給我買了一臺黑白膠捲照相機。”祁學斌說,當時的固原還沒有專門的相機器材店,只有一家洗黑白膠捲的照相館。

       拿到新相機,祁學斌愛不釋手,除了正常工作,閒暇之餘到處跑,四處拍照。他拍攝的固原城第一張照片,就是固原古城南門過店街,一直保存至今。照片裏,財神樓、過店街,灰瓦青磚,古建築古樸莊嚴,木製門窗雕花精美,沉澱着歷史,成爲文化符號。

       其實,固原古城、過店街、財神樓、安安橋、魁星樓、小西湖,這些集中在固原城東南面的建築,一直以來都是固原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文人抒情、畫家寫生、攝影拍照的主角。這些古建築在社會發展中,經不斷修繕,得以完整保留,雖有毀損,但記憶歷史的主基調從未改變。

       如今,祁學斌拍攝固原城的照片已有數千張,從最初黑白膠捲照片,到現在的數碼相機、無人機拍攝的全景照片,祁學斌一直努力用手中的相機留下城市影像記憶。

見證寧南中心城市崛起

(固原老汽車站)

       固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後,固原古城更是煥發出新的活力,城市發展變化一天一個樣。鐵路、高速路縱橫東南西北,六盤山機場架起了空中走廊,村村通上柏油路,縣區實現了一小時上高速的夢想。

     “今天拍的照片,明天就成了歷史,社會發展變化太快了。”祁學斌感慨地說,相機快門的速度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曾經出門拍照一次,回家雙腳滿是塵土,現在在街道走一天,鞋子都是乾淨的。”

       近年來,隨着城市公共設施不斷投入,人居環境改善明顯,一座座公園建成,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隨着海綿城市建設,棚戶區改造,固原城的變化用一言一文已難以描述,用鏡頭已難以全部留下。“之前,可取景屈指可數,現在隨處可拍,景緻就在身邊。”祁學斌說。(新消息報記者 剡文鑫 圖片由祁學斌提供)

(編輯:陳佳文 責編:潘江 審覈:王建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