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ID:fazhiribaoxinwen)、徐州市妇联(ID:xzflwx)

【声明】本文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

你是否知道

全球一些国家70%的妇女遭受暴力

你是否知道

中国2.7亿家庭约25%存在家庭暴力

你是否知道

70%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家暴带进自己的家庭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什么是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相较婚姻法解释一中对家庭暴力的解释多了“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将原来模糊不清的“其他行为”进行了具体说明。所以,家庭暴力不只局限于“动手”,不适当的“动口”也会触碰到法律禁区。

1、精神暴力纳入家暴范畴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家庭暴力就是丈夫打老婆。事实上,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老人、小孩、残疾人等都是我国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在暴力形式上,尽管殴打等身体侵害仍是家庭暴力的主流,但辱骂、恐吓等精神暴力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凸显。

因此,反家暴法首次对家庭暴力的范畴予以法律形式明确,“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暴。

2、同居关系也适用反家暴法

在现实生活中,未婚同居的现象已经较为常见;而由于住房紧张等原因,有许多离婚家庭双方“离婚不离家”。反家暴法对这部分群体的权益专门进行了规定和保护。

反家暴明确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反家暴法规定执行。

3、监护人失职撤销其监护资格

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中都有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条款,但表述较为笼统,司法实践中鲜有被剥夺监护人资格的案例。

反家暴法首次明确了“暴力侵害”的特征,让法律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反家暴法规定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法院可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委会、村委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同时要求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继续负担相应的费用,以防出现失职监护人故意“甩包袱”的现象。

4、发现家暴不报案要担责

“官不究,民不举”,这是我国当前反家暴工作的一大障碍。反家暴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家暴或疑似遭受家暴,须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要对报案人的信息保密。

未依照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有反家庭暴力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5、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利器

反家暴法的一大利器,是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人身安全保护令将反家暴工作从事后惩治变为了事前预防。

反家暴法规定,当事人若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即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保护令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等措施。

6、警方告诫书可作家暴证据

我国有句古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过去,警方等执法部门对于家暴问题很困惑,因为不能给予明确处罚。而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处置做了明确规定。

反家暴法规定,法院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可根据警方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等证据,认定家庭暴力事实。也就是说警方出具的告诫书可以成为法院审判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

7、实行临时庇护制度

遭遇家庭暴力,不敢回家怎么办?别怕!按照反家暴法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暴,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可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

家庭暴力九大误区

“两口子打架是家务事,不需要别人插手和干涉”、“家丑不可外扬”

事实:

1、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而是违反人身权利的社会问题。

2、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领导应予以劝阻、调节,公安机关应予以制止。

3、及早帮助有问题的家庭,就能将一个有问题倾向的家庭挽救过来。

-----

-----

“只有没有知识的人才会打老婆”、“家庭暴力在农村比较普遍”

事实:

1、家庭暴力的发生不分城市与农村,社会上各种层次的男人都有虐妻的可能,包括那些有学识、有地位、在公共场合或朋友面前彬彬有礼、做事干练的人。

2、家庭暴力反映的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

-----

“男人打老婆常常是被女人的唠叨逼出来的”

事实:

1、女人唠叨挨打,有些女人不唠叨也挨打,“唠叨”只是男人打老婆的借口。

2、即使唠叨也不该被打,很少有唠叨的男人被女人打的现象。

3、使用暴力是施虐者的选择方式,人们处理家庭矛盾有不同的方法,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处理家庭矛盾的恰恰是具有男女平等意识的人。

-----

-----

“男人施暴一般发生在情绪失控时(如喝酒、赌博……)”

事实:

1、男人只在家里打老婆和孩子,而不去公共场合打外人,因为他们在家里发泄不满情绪是安全的。

2、男人虐妻时不仅完全是在可以控制的状态下行动,而且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

-----

-----

“男主外,女主内”、“做家务活是女人天经地义的事情”

事实:

1、“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唯一的、绝对的分工标准忽视了女男两性的潜在能力,限制了她们/他们的发展,家庭分工应视各人情况而定。

2、“家”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做家务。

-----

-----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一生的幸福就是嫁个好老公”

事实:

1、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幸福的家庭是建立在相互分工协作、彼此尊重与支持理解的基础上的。

2、无论男女,一生的幸福应建立在多方面,包括婚姻、事业、朋友、兴趣等。一个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热爱工作、又拥有知心朋友的人才是幸福的。

-----

-----

“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打打闹闹活到老”、“两口子忍一忍就过去了”

事实:

1、这是淡化暴力受害人寻求帮助的借口。

2、一般施暴者都是通过暴力来达到控制配偶的目的,他们通常不会自动改变施暴行为,假如被虐妇女一味忍受,只会促使丈夫形成打人的习惯,甚至暴力行为一次比一次严重。

3、受害者应清楚而坚决地表示: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暴力!必要时积极寻求外界帮助。

-----

-----

“宁愿有一个常常殴打妈妈的爸爸,也比父母离异好”

事实:

1、“好”或“不好”不在于表面上维持一个完整的家,而在于哪一种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中,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和恐惧感,养成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3、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离异家庭并非等于有问题的家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

-----

“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事实:

1、没有一个人不在乎被打。妇女忍受暴力是因为种种限制,如就业、经济、住房、孩子上学等问题,使她们暂时无法摆脱受虐环境。

2、被虐妇女缺乏外界的支持与理解,如别人谈论和耻笑、没有相关部门的保护、亲朋好友劝和不劝分的态度,使她们求助无门,宁愿保密不为人知,免遭更多伤害。

应对家暴

“一二三”齐步走小知识

一是及时报警,固定证据。遭遇到家庭暴力第一时间应该报警110求助公安。警方不仅仅能保护不再受伤害,同时也会留下报警记录、执法记录或者询问记录,固定下来家暴证据。同时,受害者还要及时留存有关伤情、家暴发生现场等方面的照片、录音、录像,以及及时就医、就诊的病历,必要时,还需要及时做好伤情鉴定。对不构成轻微及以上伤害的,要求公安机关出具家暴告知书或者告诫书,对施暴者予以劝诫和警示。这些都是固定家暴的有效措施,为将来的依法维权留下有效的证据。

二是双方同意,积极调解。家暴发生后,如果双方愿意调解的,可以到所在地派出所或者社区、妇联组织申请调解。司法调解能够缓解双方矛盾,形成书面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对矛盾双方有很好的约束作用,避免家庭矛盾的升级激化。协议书将来也可以作为维权的有力证据。

三是(公安、民政、法院)三方求助,依法维权。针对构成轻微及以上伤害的施暴者,公安机关会依据情节轻重,做出相应的处罚,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民政部门会对一时无家可归的家暴受害者,提供不超过七天的临时庇护。家暴受害者也要依法及时提起诉讼,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必要时,也可以到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禁止加害人再次施暴。

家暴不是家务事

反家庭暴力

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大家一起

面对家暴,say  no !

本号倾情奉献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检”下载《最高检1-10批41例指导性案例要旨汇编》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张文中”下载《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判决书》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院”下载《最高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要旨汇编》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商品房”下载《干货:商品房买卖合同实务问题解析系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