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在301醫院病逝。“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辭世,享年101歲。他曾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還記得今年3月30日,“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頒獎典禮在清華大學舉行。當最重要的終身成就獎頒給這位老人時,雖然他未能親臨現場,但在座的所有人仍紛紛起立鼓掌,向這位曾爲祖國核武器研製事業隱姓埋名40多年的老科學家致敬。

家境敗落,常年喫不起菜

程開甲,祖籍徽州,1918年8月3日生於江蘇吳江。程開甲的生前好友、少將於慶田回憶:“程開甲讀私塾時,沒人輔導,中文底子薄,後家境敗落,小學畢業時,想考公費的嘉興二中,結果不爭氣,兩年未考取,最後考入秀州中學。我記得,秀州中學一本書上記載着:程開甲,入學時成績平平,第二學期開始情況就變好了,初中畢業時,他已名列前茅。”

於慶田說:“當年,程開甲讀書主要靠勤奮。在樓梯燈下看書,在廁所裏看書,他都幹過。夜裏,經常讀書到12點。圓周率能背60多位,乘法表、立方表背的滾瓜爛熟。地圖也是自己繪製,英語百詞比賽,他得第一名。程開甲說學習不可偏廢,特別要注意學好語文。在中學時,因爲語文沒學好,在物理學習中喫了虧。他說,語文能培養人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學好語文,是學好數理化史地音美體等其他學科的基礎。當然,英語也很重要。”

程開甲考入浙江大學後,因爲日軍侵華,浙大變成了“流動大學”。在流動求學中,他喫了不少苦頭。大二時,公費發不下來,家境又敗落,程開甲常年喫不起菜。家境好的同學,曾請他下館子解饞,他因很長時間沒喫過肉,身體承受不了,竟鬧起痢疾來,曾一度骨瘦如柴。大學流動時,他曾三天半蹲在露天火車上度日如年。他常年揹着一大袋子書,隨流動大學轉移。同學們說,程開甲“別的可以扔掉,就是書捨不得扔。”可惜,轉移到長沙,一把戰火把他的書全燒光了。

大三時,程開甲對著名教授陳建功講授的《函數論》十分癡迷,並向陳教授提出一些鑽研很深的問題。陳教授很高興,鼓勵他寫成論文。一位大三學生的論文,陳建功教授竟願意和他聯合署名,並寄往英國發表。

於慶田說:“1941年秋,程開甲大學畢業留在浙江大學任助教並結婚,妻子高耀姍聰明又賢惠。雖然文化水平低,但在生活上卻對程開甲照顧得無微不至。夫妻相濡以沫幾十年如一日。對家務事,程開甲從來不操心。他上班忙工作,下班忙業務。夫人高耀姍說,他連個麪條也不會煮,我也就不讓他幹。”

遠赴英國,成諾貝爾獎得主學生

1945年,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先生來浙大講學,竺可楨校長、王淦昌教授等請他向英國推薦留學生。經過選拔,程開甲被選中了。1946年10月,程開甲告別妻子和女兒,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系留學,成爲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可不是一般的學者,他不僅是愛因斯坦的好友,而且兩人經常爲科學觀點不同而爭論。波恩的學生,愛論斯脫、奧本·海默,中國的彭桓武、程開甲等等,都是功勳卓著的科學家。

在愛丁堡求學期間,程開甲從粒子研究領域轉向超導理論研究。1948年,程開甲與導師玻恩共同提出了被稱爲“程·玻恩”“超導電性雙帶模型”的超導理論。同年秋天,程開甲獲得博士學位,並受聘爲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於慶田說:“程開甲在英國留學,既是學知識的好機會,可這裏也是程開甲備受歧視和精神刺激的地方。英國人歧視華人,房東把好些的房子租給日本人,不租給華人。一個牧師甚至問他:‘你喜歡不喜歡猴子?’機警的程開甲回答說:‘無可奉告。’旁邊的朋友稱讚程開甲回答得很好。因爲這個牧師用的一個詞‘Like’,既可譯成喜歡不喜歡,也可譯爲像不像,若正面回答,等於回答說:‘我像猴子’。程開甲在英國的月工資是700英磅,這在當時是很可觀的數字。程開甲領到工資,頭一件事是想爲在中國的妻子買一件皮大衣,花了17英磅。付款時,這位老闆居然不相信這位黑頭髮黃皮膚的華人怎麼能有700英磅的支票,打電話給銀行覈實,銀行鄭重告訴這位老闆:這位先生是愛丁堡大學的中國籍研究員。”

1950年8月,程開甲婉拒導師玻恩的挽留,放棄英國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員的優厚待遇和研究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開啓了報效祖國之旅。

報效祖國,任核試驗技術總負責人

回國後最初的10年裏,程開甲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當時,中國學習蘇聯的建國經驗,優先發展重工業。爲了適應國家大搞經濟建設的需要,這10年裏,他開創了國內系統的熱力學內耗理論研究,並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固體物理學》教科書,對我國固體物理的教學與科研起到了開天闢地的作用。

1959年,中蘇交惡,“596計劃”成爲中央在國防科技領域壓倒一切的戰略決策。1960年盛夏的一天。南京大學校長郭影秋突然把程開甲叫到辦公室,神祕地說:“開甲同志,北京有一項重要工作要借調你,你回家做些準備,明天就去報到”,然後遞給他一張寫着地址的紙條:“北京花園路3號”。既不知道這是什麼單位,也不知道要他去幹什麼,但程開甲估計,郭校長也不知道,他連問都沒問,第二天便啓程趕往北京。

到了才知道,那個神祕的單位就是二機部新成立的“九所”——核武器研究所。就這樣,程開甲加入了中國核武器研製隊伍。

選調程開甲參與原子彈研製,是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點的將。程開甲來到研究所時,原子彈研製正處於起步階段,所長:李覺,行政副所長:吳際霖、郭英會,技術副所長:朱光亞、郭永懷。程開甲到來後不久,王淦昌從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回國,彭桓武也從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調入九所,5人分工負責,都被任命爲技術副所長,朱光亞是技術總負責。

1962年上半年,原子彈研製工作曙光初現。二機部正式向中共中央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兩年規劃”。

爲加快核武器研製進程,錢三強等決定,兵分兩路:原班人馬繼續原子彈研製;另外組織隊伍,進行核試驗準備。經錢三強推薦,1962年夏,程開甲成爲中國核試驗技術總負責人。

從此,程開甲既是核武器試驗研究所副所長(後任所長),同時又兼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所改爲研究院後,他繼續兼任副院長),直到1977年,程開甲被任命爲核試驗基地副司令員,才免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職務。

程開甲親自設計了第一顆原子彈百米高鐵塔爆炸方案,確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聯合測定爆炸威力的方法。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700多臺(套)儀器全部拿到測試數據,97%的測試儀器記錄數據完整、準確。而美國、英國、蘇聯第一次核試驗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數據,法國第一次核試驗則沒有拿到任何數據。

周恩來總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報告中特別指出:在進行核爆炸試驗的時候,自動控制系統在十幾秒的時間內,啓動了上千臺儀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爆炸。這證明我們自己製造的各種儀器、設備,都是高質量的、高水平的,是過得硬的。

1966年12月,首次氫彈原理性試驗成功,程開甲提出的加固方案減少放射性塵土捲入,效果很好。1967年6月,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他提出改變投彈飛機的飛行方向,保證了投彈飛機的安全。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他設計的回填堵塞方案,實現了“自封”,確保了試驗工程安全。1978年10月,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成功,他研究設計的試驗方案獲得成功……

羅布泊20年,保護國家最高機密

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深入羅布泊,生還者卻寥寥無幾。這片荒漠也因此有了一個名字——“死亡之海”。羅布泊荒無人煙,連動物都不願靠近。

從1963第一次踏入號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到回北京定居,程開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一次地下核試驗爆炸結束後,程開甲來到現場,要求進洞。因爲核試驗平洞內極其惡劣的高溫、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險,技術人員擔心發生意外,極力勸阻他進去。程開甲說:“你們聽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嗎?我只有到實地看了,心裏纔會踏實。”

核武器的研製是國家的最高機密,參與這項工作就要做到保密、奉獻,包括不參加學術會議、不發表學術論文,不出國,與外界斷絕聯繫,不隨便與人交往。程開甲先生負責的工作,很多至今仍封存在絕密檔案之中。

這期間還有一段“保密小插曲”。據當年的報道,程開甲的這份“新工作”,根據國家保密規定,對外只允許說在研究核反應、加速器、反應堆等。由於長期“失聯”,有一次程開甲因公回南京大學,熱心的老同事們非要他介紹一下新單位的工作情況。程開甲只好硬着頭皮講了講自己其實並不太瞭解的核能、原子核的輸運、中子輸運等。這些程開甲雖然懂一些, 但到底不是做實際工作的, 講得並不好,很快就被內行——核物理學家施士元覺察到了, 他感到奇怪,但並沒有說什麼。

不僅程開甲本人,甚至他的家人,也爲核武器研製事業的保密做出了貢獻。1969年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成功同年,程開甲妻子高耀珊帶着孩子們離開南京,紮根戈壁,忍受着惡劣環境,一住就是十多年。

於慶田回憶:“在覈試驗場,他最較真,敢於和現場總指揮司令員‘吵架’,說試驗前必須把電纜用鐵皮包紮好!時間緊也不行,必須照辦!在覈試驗場,每天加班到凌晨,工作人員任萬德把晚飯給他熱了4次,都來不及喫。黎明要睡覺了,程開甲打開被子,滾出兩個蘋果,纔想起沒喫晚飯,於是,啃了兩口蘋果,便睡着了。第二天醒來,咬的蘋果還在嘴裏呢。他實在太困了!有一次,他向周恩來總理彙報工作,各種數據、數字,講得非常清楚,回答提問,也對答如流……然而,在周總理問他:程開甲,你今年多大歲數時,他居然遲疑半天答不上來,還是在場的別人替他回答了!你說,這個程開甲,怪不怪?連自己的歲數一時也記不清了。”

“兩彈一星”元勳,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今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特別指出,我們的很多院士都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而程開甲正是這些民族英雄中的一位。1960年到1999年,他隱姓埋名整整40年,孜孜不倦地爲祖國核武器研製事業貢獻青春和熱血,直到1999年9月18日國家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才第一次走進了公衆視野,那年,他已經81歲了。

2014年,96歲的程開甲從習近平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榮譽證書。2017年,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之際,習近平再一次親自將“八一勳章”頒授給99歲的程開甲。

1999年國家隆重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如今只有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4位老先生仍健在。程開甲曾寫下這樣五句話:“科學技術研究,創新探索未知,堅忍不拔耕耘,勇於攀登高峯,無私奉獻精神。”

程開甲和他們那一代科學家爲中國撐起的“核盾牌”,仍將庇護着巍巍中華,邁向偉大復興的光輝未來。 本報記者 李子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