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中華文化是以儒學爲主體的多元一體、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而國學就是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是中華文化的固本之學。

  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在不斷發展中距離本源愈遠,偏離根本愈多,成爲枝幹偏枯的“病樹”,在西風西雨中弱不禁風,被吹打得花果飄零。生活在“病樹”上的中華兒女也得到感染,許多人在天崩地裂的大變局中喪失了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認爲自己百事不如人,轉而走向全面西化,以擁抱西方文明來替代中華文明。

  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在開中華文化發展新方向的時候,把過去的傳統截斷了,不是革故鼎新,新舊擅遞,而是棄舊逐新,甚至唯新是求。儘管也有爭論,有各種各樣的文化觀點,而與民族救亡,國家振興聯繫在一起的傾向佔着主導地位,決定了20世紀的文化潮流。

  在這樣的潮流中,國學一度被作爲舊學而在廢棄之列。然而也有“逆流”不斷,這就是一少部分學者頑強地要固守這一中華文化的基礎,於是出現瞭如章太炎、劉師培、廖平、王國維、梁啓超這樣的國學大師。

  

  

  他們身處20世紀多元文化洶湧的時代,他們所形成的國學也就必然是承上啓下,新舊兼容的學問,這就爲國學奠定了具有現代性的學術範式和研究方向、規模。

  20世紀既然是百家爭鳴的諸子時代,思想文化觀點多樣,對國學這樣的學術層面的問題也是頗有爭議。今天的爭論其實正是在新世紀的重掀波瀾。我以爲,尤其爭論,不如冷靜地坐下來討論如何重建“新國學”。

  我認爲國學是以儒家文化主體的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在傳統的經史子集的條件下結合現代學時體現劃分重新進行整合。因爲中華文化近代以來主要是“失本”,所以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即就是迴歸中華文化的源頭,在迴歸中創新,而固本的學術基礎就是國學。

  

  所以,國學就不是傳統文化的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某些內容的的一般意義上的學術研究,不是在現代學術分化之後的重新簡單相加。這樣的研究其實已經很多了,但是爲什麼人們還常常發出中國學術腐敗、學術水平降低了的感嘆呢?

  主要就是沒有抓住其文化精神、精蘊、精義,做的是單純“術”層面的工作,而沒有與“道”聯繫起來,不是在道統攝下的渾然一體的有機整體。其根本原因就是“道統”的破壞,以及由此引起的本末的倒置,體用的顛倒,等等。

  今天的國學復興我以爲:

  首先,應該確立國學的內在精神或靈魂,那就是儒家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由周孔形成的儒家文化前集上古中國文化的大成,後開至今兩千五百多年文化的格局,並非一家一人之言,一幫一派之說,而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精神的凝聚。儒家爲國學之內在就是勢之所必至,理之必然。

  其次,21世紀國學要在傳統文化經史子集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包括研究方法、學術範式,對傳統學問抱着同情的理解進行全面的整理、傳承、革新、提升,圍繞基本的文化精神整合成有機的學術研究體系。

  第三,國學的目標不是爲了學術而學術,要確立學術基礎上的思想,思想引導下的學術。

  第四,注重綜合性,打破已經僵化了學術條塊分割,重新構造新的學術研究體系。

  第五,國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並重,改變當代教育重理輕文,應試教育和知識化的弊端,以及當代學術國家化或體制化的痼疾,爲中國的學術、思想、文化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深圳商報》2007年04月27日

  

  作者介紹

  

  韓星,男,1960年6月出生,陝西藍田人。著名儒學、儒教研究專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中和書院院長。

  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儒學思想史、儒家經典詮釋學、儒(孔)教問題研究。

  中華孔子學會理事、國際南冥學研究會副會長、中韓文化交流叢書編委、中國儒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孔子文化全球傳播委員會專家顧問團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政治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孔子2000學術網站顧問、《原道》學術委員、《原道》文叢編委、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陝西省孔子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等職務。

  出版專著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孔學述論》、《中國文化通論》、《儒家人文精神》等,在國內產生廣泛影響。

  近幾年先後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家和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本文來源:《深圳商報》圖片源自網絡

  主編:潘冬暉 責編兼美編:王倩鈺外聯:盧少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