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師比較注重課堂教學過程和新課導入,卻忽視了課堂小結的作用。其實,課堂小結也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下面就課堂小結的幾種常用形式做一下淺議:

1、知識歸納式小結

這種方式是最基本並且應用最廣泛的課堂小結方式。應該說,所有的課堂小結都包含知識點歸納。它主要通過師生共同回顧本堂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把新學內容梳理一遍,使學生通過小結,對本課內容有一個整體、系統的認識,力求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

2、前後呼應式小結

在課程引入時,有時候以一個思考型問題引發學生的反思、質疑,順利成章的進入到新知識的探究與學習;或者在引入時,師生共同提出一個觀點、猜想,通過一堂課的活動,來驗證這些觀點與猜想等。在課程結束前,應該再回到引入,對問題做出正確而完整的解答,對觀點、猜想做出合理而肯定的解釋。如果對引入所提出的問題、觀點不了了之,會使出其效用,有時甚至使學生產生錯誤認識,做出錯誤判斷,甚至影響以後的學習。

3、交流及反饋小結

如果課堂小結由教師或學生進行知識點歸納、小結或進行方法概括,那麼學生會覺得疲憊,並且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某些課上,在課堂小結時可以圍繞本堂課的主要內容進行小組間的交流與討論,然後全班反饋,這樣做常使學生再次閃現思維的火花。例如:可以在概念較多時,讓幾名學生一組設計一張表,用來概括知識點,然後全班交流每個組的成果,以加深印象,進而形成更好的記憶方式。又如:請學生或小組討論,精心設計一個應用新知識、新方法的小問題,通過多這個問題的探索與解決,理出一堂課的主線,並在再次運用中強化理解和記憶;有時還可以通過讓學生編題並解答來加深學生對新內容的認識、理解、掌握和應用。

4、自主評價性小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思考和感受,同時讓學生有機會暢談他們的體驗、感受與收穫。學生不僅是接受者,他們也應該對課堂教學、教師及學習同伴做出評價。在一堂課的最後,教師應把健太還給學生,給他們權力對課程學習表達出他們的疑惑或者收穫的欣喜,提出建議和不同見解。在開始階段,學生往往只會模仿老師進行簡單的知識內容的整理,或者很泛泛的談幾句等。這是,教師不要氣餒,在鼓勵他們的同時,可以自己先提出一些小問題,請同學思考,或是談談自己對某個教學環節處理的“事後反思”,提出修改意見,也可以談談對某名同學發言或方法的欣賞…時間久了,學生自然而然由簡單模仿到有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表達方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