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制日報記者 劉子陽 王瑩

  “謝謝你們救了我丈夫,救了我的家庭。”看到重新回到家裏的丈夫,郜某眼裏閃着淚光,對檢察官再三感謝。

  郜某丈夫蔡友某是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村民,因酒後與鄰居發生口角,意氣用事致人輕傷。

  不久前,承辦檢察官餘惠璇按日常慣例入看守所談話,這位樣子老實、說話和氣溫順的在押人員,引起她的注意。

  “蔡友某的母親癌症晚期,需要定期治療,家中還有3個小孩需要照顧,最大的才10歲,他是一家的頂樑柱。”走出看守所,餘惠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她下定決心,一定要促成和解,挽救這個家庭。

  在得知受害方也有和解意願後,餘惠璇走訪蔡友某的親戚、朋友幫他籌錢。經過多方努力,雙方最終達成刑事和解,矛盾得以化解。

  這是福建省三明市檢察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化解社會矛盾的又一成功案例。

  面對新時代新變化,三明市檢察院做實做細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工作,讓矛盾就地解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爲全國檢察機關傳承和弘揚“楓橋經驗”提供了三明樣本、三明答案。

  民生檢察解民憂

  走進三明市明溪縣人民檢察院民行檢察科,記者見到幾個人團團圍住檢察官饒鳴吉,他們正扯着嗓子表達着自己的訴求,饒鳴吉時不時抬頭回應,但手裏正在寫字的筆始終沒有停下。

  “我們背井離鄉,辛辛苦苦打了幾年工,工資款遲遲無法到手,和公司負責人談過幾次,但都鬧得不歡而散。”說起這事,幾位農民工氣就不打一處來。

  兩天時間,在得到僱傭關係證明、工資欠條等關鍵證據後,饒鳴吉迅速作出支持起訴決定,幫農民工要回11萬元“血汗錢”,在明溪縣成爲佳話。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食品安不安全?欠農民兄弟的工資到位了沒有?困難羣體的權益誰來保護?

  面對這些問題,饒鳴吉心裏想的是“民生問題一頭連着民心、一頭連着穩定。許多社會矛盾都是由看似很小的民生問題引發的”。

  近年來,明溪檢察院立足檢察職能,突出辦理人民羣衆最關心的民生領域案件,傾情呵護民生民利,從源頭化解矛盾。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明溪縣人民檢察院辦理農民工討薪案件7件7人,開展“破壞環境資源和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監督行政執法部門移送危害食品藥品安全案件7件8人。

  巡迴檢察到農家

  去年底,三明市大田縣檢察院巡迴檢察聯絡辦公室工作人員廖許傑像往常一樣瀏覽着“大田巡迴檢察工作羣”,一則“範某某收購販賣過期變質問題食品”的留言引起了他注意。

  廖許傑立即將此信息進行彙報,經偵監、民行等部門與縣公安、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覈實,發現留言確屬事實。隨後,大田縣檢察院主動提前介入,引導公安偵查取證方向,固定、補強相關證據,對涉案的3名嫌疑人進行批捕。

  今年3月,大田縣檢察院對涉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犯罪嫌疑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在大田縣,推行巡迴檢察工作機制已經成爲一個品牌。

  三明地處福建中部,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特徵,羣衆居住分散,進城辦事路途遙遠,而檢察機關機構設置僅設到縣一級,在鄉鎮沒有派出檢察機構。

  如何延伸法律監督觸角,促進檢力下沉,提高服務羣衆水平,有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三明市檢察院決定在大田縣檢察院開展巡迴檢察制度試點,探索推行“建室、設點、聘員、聯戶”巡迴檢察工作模式,健全完善“建室設點到鄉村、聘員聯戶到農家”巡迴檢察工作機制。

  在廖許傑看來,接地氣的工作方法讓羣衆聽得懂、記得住、有印象,爲法律監督工作安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變“羣衆上訪”爲“檢察下訪”,有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如今,三明市檢察機關在重點鄉鎮設立巡迴檢察聯絡室43個,在重點鄉村、廠礦企業和工業園區設立巡迴檢察聯絡點58個,在臺商集中區設立涉臺巡迴檢察聯絡點5個,聘請檢察聯絡員296名,形成“建室設點到鄉村,聘員聯戶到農家”巡迴檢察網絡化模式,將法律監督觸角延伸到全市124個鄉鎮,真正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訂單式檢察服務

  “個別外賣企業存在經營過期食品行爲。”

  “請留下聯繫方式,待調查後會第一時間與您聯繫。”

  今年6月6日,三明市尤溪縣人民檢察院微信管理員發現,有網友在微信留言反映食品安全問題,於是迅速辦理線索登記流轉手續,交到民生檢察部檢察官羅曉紅手上。

  羅曉紅隨即開展調查,對轄區內400多家網絡餐飲服務商家經營行爲進行專項檢查。通過實地核查、網絡客戶端取證,發現在“美團外賣”“餓了麼”“百度外賣”等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上,存在部分入網餐飲服務商家食品經營許可證過期、未在餐飲服務平臺公示食品經營許可證等問題。

  對此,尤溪縣檢察院依法向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出11份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檢察建議書,實時跟蹤整改情況,3家外賣平臺代理公司受到行政處罰,11家商戶暫停交易,取消5家未取得餐飲登記證商家線上運營。

  “法律問題請留言、你的留言我必答。”——這是福建省三明市檢察機關作出的承諾,開展“指尖上普法、訂單式服務”已經成爲該市檢察機關的亮點品牌。

  三明市檢察機關根據羣衆留言性質,做好登記、分流、轉辦、督辦、反饋與答覆工作,根據百姓需求有針對性提供特色檢察服務,努力將檢察機關法律服務送到田間地頭。

  “羣衆想找檢察院辦事或諮詢法律問題,只需在三明市檢察院官方微信平臺留個言,我們就會迅速啓動市縣兩級檢察院聯動機制,爲羣衆提供訂單式檢察服務。”三明市檢察院檢察長張時貴要求,要及時將輿論監督線索轉化爲辦案線索,在加強檢察宣傳中爲百姓提供優質檢察產品,真正贏得百姓信任。

  記者手記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三明市,具有典型的山區特徵,羣衆居住分散,設到縣一級的檢察院,羣衆去一趟都很難。對此,三明市檢察院想到把“檢察院搬到百姓家門口”,推出巡迴檢察工作模式,把檢察官聯絡室建在鄉村,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瞭解民情,解疑釋惑,化解矛盾,真正做到服務民生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運用信息化開展訂單式服務,更加方便百姓反映訴求,也爲檢察機關開展法律監督拓展了渠道,爲法律監督工作安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辦理人民羣衆最關心的民生領域案件更加及時有效了。三明市檢察院通過開展民生檢察、巡迴檢察和訂單式檢察服務,及時將輿論監督線索轉化爲辦案線索,在加強檢察宣傳中爲百姓提供優質檢察產品,真正贏得了百姓信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