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一聲長鳴,“雪龍號”駛出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駛向地球最南端的大陸,正式開啓第35次南極科考之旅。陽光下,紅色的船體熠熠生輝,甲板上各類保障物資碼放得整整齊齊,由振華重工研製的13臺雪橇顯得格外耀眼。

“我們這個雪橇可不是一般的滑雪裝備,而是用來運輸物資的。”研發者之一,來自振華重工海工設計研究院的宗翠榮介紹說。本次,他將隨行參加科考,對新站碼頭建設環境進行考察,還將實施新科考站運輸建設安裝一體化方案評估。

“這次科考隊伍由來自80多家單位的351人組成,能成爲其中的一員,我深感榮幸,希望能爲南極科考事業貢獻振華力量。”宗翠榮難掩興奮之情。

南極雪橇是中國交建所屬振華重工一次全新的業務嘗試,項目共包括4種類型的16個雪橇,其中大型雪橇和滑板雪橇均爲國內首創。“既爲首創,難免會遇到很多挑戰。”宗翠榮將研製過程比喻爲“通關打怪”。

材料關最讓研發人員感到棘手。極地氣候惡劣,雪橇常常要在零下40度的低溫下連續作業,材質很關鍵,需要可適性高、耐低溫性極強的材料。國內生產類似材料的廠商非常少,去國外尋找又受到時間、價格的制約,項目組陷入兩難。“在工期的壓力下,我們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在國內找找看。”工程師丁偉介紹說。通過走訪和不斷對比研究,一個名爲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的材料走進他們的視野,“這種材料的平均分子量大於700萬,耐磨、耐衝擊、耐腐蝕、耐低溫,且抗老化及開裂,可長期在南極極端環境下作業。”講到這種材料他非常興奮。爲了確保萬無一失,項目組對材料進行多次超低溫焊接試驗,得出詳細的電流、電壓參數,並邀請專家對焊接工藝進行評定,確保一切準確無誤。

雪橇的設計也讓設計組絞盡腦汁。此前南極內陸運輸中使用的雪橇重量大、維護難、易磨損。雪龍號物資在運輸過程中,會通過一段薄冰層。採用常規的雪橇設計,極有可能會毀壞冰層,導致物資傾落。

“如果借鑑滑板設計呢?自重低、構造簡單,能夠減少對冰層的摩擦力。”有人提出。“不妨試試。”說幹就幹,設計組悶在電腦前一週,畫圖、計算,孕育出了這個長相酷似滑板的新型雪橇,於是滑板雪橇由此得名。它非常靈活,在靠近沿海工況顛簸、地形不平的地方也能行動自如。

常規雪橇一般採用一體式設計,以焊接方式連接。但是,雪橇在長途運輸中容易受損,現場進行焊接修復幾乎不可能。設計人員獨具匠心,針對標準雪橇和油罐雪橇做了改進,變一體式爲可拆卸、可互換的設計,以螺栓連接。工程師胡志宇介紹說:“這將大大提高雪橇的使用效率,某個部件損壞時,工作人員可直接更換,十分方便。”

裝配式的設計大大提升了雪橇的靈活性,但也給裝配工作帶來極大挑戰。“13臺雪橇,僅鑽孔就有1萬2千多個,真是個大工程。”看到裝配圖紙後,裝配車間主任錢海兵頓時“傻眼了”。隨後,一通來自國家極地中心的電話,更是讓他撓頭。“根據國家海洋氣候的最新預報,‘雪龍號’要提前三天開拔,請你們務必克服困難,按期交貨。”這意味着,留給裝配的時間只有短短3天了。

爲了提高生產效率,調動員工積極性,合理調配作業工序,項目經理王彪迅速對生產資源進行調整:裝配車間34人,按3人一組分成11個作業組,管林紅作爲總接應,處置各種疑難雜症,另外還抽調了5名金工車間的精兵強將來“對付”約6釐米厚的雪橇壓板鑽孔。任務分配後,各小組迅速行動起來,裝配車間72小時燈火通明,人歇機不歇,最終裝配組高效完成任務,打贏了這場硬仗。

如今,“雪龍號”即將抵達南極大陸。“經過萬餘海里的運輸挑戰,我們的雪橇將在這裏接受零下40度低溫考驗,但相信它們定能不負所托,完成助力‘ 雪龍號’的光榮使命。”宗翠榮信心滿滿。

來源:振華重工

點擊圖片,回顧精彩內容

韓正調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