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中“蒙古西征”就是就是一场蒙古轻骑兵横扫欧洲重骑兵的故事,其实蒙古大军并不全是轻骑兵,而欧洲也没有这么多钱为每个人装备铁甲。

公元三至四世纪马镫在中国出现,并传至欧洲后,骑兵才逐渐取代战车和步兵,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兵种。中国幅员辽阔,国家要维持一个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历朝历代多以步兵为主,轻骑兵只占少数,然而欧洲却在重骑兵的道路越走越远。

为了减少损失、提高冲击力,欧洲人不断给骑士和战马穿上更重、更厚的装甲,最后每名骑士必须携带若干仆人才能顺利上下马。高昂的成本直接导致了骑士封建采邑制度的兴起,可是骑士一旦成为国王或是领主的臣属,就无法成为国家常备军。

因缺乏必要的战阵操练,他们在战场上如一团散沙。瑞典学者多桑在他的蒙古史中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夫以少数携重甲之骑士,及无数半裸露之乡民,不知战术,不知服从,统率不能一致,恃此军队以抗久经战阵习知战术之蒙古轻骑,故每战必败。”

在中世纪的欧洲,交战双方如果能够投入上千名骑兵,那绝对称得上是“重要战役”。同欧洲军队中只有少量重骑兵一样,蒙古军队中轻骑兵也没有想象中的多。

美国学者杜普伊在《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记载:

“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蒙古军的百分之六十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铠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

蒙古的重骑兵是相对于不穿铠甲的轻骑兵而言的,其机动性还是远远超过欧洲的重骑兵的,所以即便对决欧洲最精锐的骑士团,他们也能依靠运动战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屠杀。

欧洲骑兵总是寄希望于用一次集中冲锋彻底解决矮小、瘦弱的蒙古骑兵,但蒙古人并没有傻到用血肉阻挡钢铁洪流。当欧洲骑兵接近时,蒙古骑兵就一边撤退一边回身射箭。蒙古人的复合弓比欧洲最厉害的长弓拉力还大,射程长达两百多米。

这样蒙古骑兵看似在逃跑,其实却将笨重的欧洲骑兵当成活靶子。运动战中厚重的装甲反而成了欧洲骑兵的最大累赘,隔一段时间就要休息或是重整队列,而手持长枪、重斧或狼牙棒的蒙古重骑兵通常会在此时,借助两翼轻骑兵的火力掩护发起冲锋。

近战是欧洲骑兵最擅长的,但因没有力气助跑,长矛无法发挥作用,只能笨拙地挥舞着长剑迎敌。蒙古长枪有倒钩,可以轻易地将他们从马上拖下。骑士重甲在身,倒地后只能任人宰割,即便躲过长枪,重斧和狼牙棒等钝器则也能隔着钢板给他们致命打击。

​所以重骑兵在战场上只不过是个昂贵的花瓶,中国仅在南北朝时短暂地流行过重骑兵,而欧洲却要等到十三世纪,被蒙古骑兵痛殴过才反应过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