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沉默不语,河流满载岁月的印记,流转四季,蕴藏了太多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带您听听流经开发区——凉水河它的故事。

全长68.41公里的凉水河,开凿于隋代,可以追溯的历史,长达1400多年。漫长而久远的时光里,它曾福泽百姓,也曾遍体鳞伤,但最终,在市区两级努力下,让一度离她远去的人们,载爱而归,成为改革开放一段流动的见证。

河美水秀,被岁月尘封的记忆

一千年前的凉水河,是丰美的。

河水清澈、草木葱茏,农人取水灌溉,客船穿流其中。至少在1955年出生的亦庄人傅淑萍的记忆里,五六岁前的凉水河,大抵便是如此。河水没到膝盖,妇人洗衣、孩童洗澡、农人浇田,一切都清净自然。

1960年伊始,凉水河逐渐丧失了润泽一方百姓的能力,河水浑浊,臭味扑鼻,夏蚊成群,曾经诗意盎然的田园牧歌,不复存在。

后来,沿岸工厂、小区林立,无处安置的工业、生活废污水,生生的流入凉水河,整整熏臭了两代人的童年。“2000年前后,凉水河的水质已经是劣五类了。”凉水河管理处水政科科长常松说。

糟糕的环境,不仅驱赶了原居民,也极大的影响了区域的招商引资。治理凉水河,还秀美环境于民,成为亦庄上下是艰巨、也是最迫切的任务。

扼住源头,寻找曾经的芳菲诗意

水,是土地的灵魂,水清河美,则万物兴盛。

对凉水河的治理,势在必行。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第一项道路工程成寿寺路开工时,就以超前理念,率先将雨水和污水管道分开建设,为后来凉水河治理,奠定了战略方向。

2013年,凉水河综合治理正式启动,制定排污口“一口一策”治理方案,采取铺设截污管线、封堵排污口等措施系统治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下,凉水河流经地区也积极投入治理。但凉水河处于下游,要想彻底杜绝河水污染,分流上游排污是关键。2014年起,开发区主动将旧宫一处污水排放口的污水引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从上游改善水质问题。

为了保护治理成果,严格监控水环境,开发区积极引入“黑科技”——机器人参与排污管线的巡查工作,确保河道巡查无死角。除此之外,开发区还每年投入100余万元聘请专业的养护团队,对河道进行清淤和监测,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只为重现曾经的芳菲诗意。

在对污水的处理上,开发区按照地表准Ⅳ类标准,新扩建2座污水厂,每天可为凉水河提供约15万吨再生水,帮助凉水河进一步还清水质。在治理凉水河的过程中,开发区还攒下了再生水工业利用的成熟经验,如今,区内生产线用水95%以上采用再生水,GDP水耗连续6年保持在4立方米/万元水平,为北京市的1/4,与发达国家指标持平,大大节约了区内生产水耗。

鱼鹭齐鸣,远去的人又回来了

岁月变迁,但中国人骨子里的土地情结,从未改变。

2014年伊始,野鸭、鱼儿逐渐洄游,连同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白鹭、天鹅等珍稀禽类,以及曾经被迫远去的人们。如今的凉水河,河水清滢、生机盎然,新建成的凉水河公园一期美丽别致,90%的绿化率,使它宛如天然氧吧,庇荫这里的企业和百姓。老人在广场上舞动身姿,骑行步道和慢行亲水步道上,是心怀生活热望的人们。

夏日,金色的香日葵迎着朝阳,蓬勃生长;秋日,鲜黄的菊花沿步道怒放,花香满径。人们于此迎朝霞、送日暮,重拥曾经的风景与美好。

然而,这并非今天凉水河的全部。光伏智能座椅、智慧灯杆等与时俱进的智能化设施,也让它在田园牧歌之外,更具时代的气息。

以一目尽传精神,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也许无法复原一千年前,凉水河的全貌,但我们相信,生态意识的觉醒,生存文明的共识,一定会使一千年后的凉水河,绽放前所未有的美丽。

而随河流一起改变的,是亦庄新城的生活品质,是希望,更是未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