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微粒、唐彥覃、王握文

  未來戰場如果沒有了衛星導航會怎樣?爲什麼當有些武器裝備失去了衛星導航信號,依然能夠精確命中既定目標?

  這種精確打擊技術的背後,離不開自主導航系統中一個叫作激光陀螺的核心器件。目前,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多種型號的激光陀螺,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時光倒回到40年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目光,投射到湘江之畔的一所軍校。在鄧小平的直接批示下,這所由“哈軍工”發展而來的高等軍事學府,改建爲國防科技大學。由此,迎來了這所軍校自主創新的春天。

  春暉中,一個名爲激光陀螺的團隊開始加速“旋轉”。

  而今,經過40餘年的探索,我國激光陀螺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落後到趕超的飛躍。

  40年,彈指一揮間。伴隨着中國軍隊創新驅動時代的到來,習主席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在強軍興軍征途上,國防科技和自主創新已經成爲中國軍隊的醒目路標。這些年,一個又一個創新團隊應科技進步而生,應科技優勢而立,應科技創新而強,堅持自主創新,緊緊牽住戰鬥力提升這個“牛鼻子”。

  高性能CPU、北斗導航、高超聲速、超精加工、新型複合材料……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實現了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躍升,爲科技興軍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核心技術買不來、討不來

  激光陀螺,又叫環形激光器,可用於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的高精度慣性導航。激光陀螺雖小,卻集成了光、電、機、材料等諸多尖端技術,是讓導彈打得更準、艦船跑得更快的核心部件。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世界國防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各國紛紛跟進。

  1971年,國防科大的前身長沙工學院成立激光教研室。“就當時中國的科技條件,要完成這項任務,難度好比攀登珠峯。”然而,“不幹,就可能給國家留下空白,將來必定受制於人。”

  依靠進口武器裝備,靠不住;走引進仿製的路子,走不遠。自力更生纔有出路。

  白手起家,註定步步維艱。沒有實驗室,臨時改造一間廢舊食堂;沒有試驗設備,在倉庫裏找來廢舊儀器修好;爲了節省開支,大家推着板車到建築工地上撿廢料……

  在那個年代,這是許許多多科研團隊相似的創業故事。

  1年,2年,3年,國內許多科研單位先後知難而退,團隊鐵心堅持。

  4年,5年,6年,世界許多研製機構紛紛下馬該項目,團隊依舊沒有絲毫動搖。

  10年,20年……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的攻關,1994年我國第一臺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誕生。

  激光陀螺團隊取得的創新成果,是中國國防科技戰線實現新跨越的縮影。他們的科研攻關歷程,折射出中國軍隊逐步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軌跡。

  循着這條軌跡,我們看到廣大科研人員一次次創造了“中國速度”,把五星紅旗插上了超算之巔;一次次刷新了“中國精度”,把我國光學制造加工技術帶入了亞納米時代;一次次突破了“中國創造”,研製出新型雷達、北斗導航關鍵設備等高新技術成果和裝備。

  如今,回溯這一個個自力更生的傳奇故事,世人在讚歎的同時,不禁會發問: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因爲自主創新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

  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也很簡單,因爲在國防科研戰線上,無數像激光陀螺團隊一樣的創新羣體和科研人員,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核心關鍵技術買不來!再難我們也要堅持搞下去,必須對國家有個交代。”

  國家使命,軍人擔當,這個對國家的“交代”,是他們攻克核心技術的信念之源,也是深藏在強軍征途中的密碼。

  自主創新彰顯信心決心

  激光陀螺研發是一個完全創新性的科技攻關工程項目,其研製無經驗可供借鑑。研製初期,一切從零開始進展緩慢,時任團隊負責人高伯龍院士給大家鼓勁:“缺這缺那,不能缺信心。別人能幹,我們也能幹!”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攻克了一系列工藝難題,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陀螺加工技術。

  習主席強調,要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什麼是矢志不移?就要像“陀螺”一樣,圍着軸心高速旋轉。

  怎樣堅定信心?就要像“激光”一樣,方向性極強、穿透力極大。

  這種信心和決心,就像一束至純至強之光,照射出一代代“激光陀螺人”爲高新武器定位的“旋轉”人生,也是許許多多國防科研創新團隊的真實寫照。

  在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上,海外媒體曾預計中國艦載機成功應用至少需要一年半時間,沒想到中國人只用了兩個多月。這背後,“航空工業英模”羅陽和他的團隊自主創新,將殲-15艦載機從設計製造到首飛的週期縮短40%……

  正是靠着這種“我能行”的堅定信心,“不放棄”的頑強決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核心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科技興軍的基礎不斷夯實。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

  當今世界,高新科技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引起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深刻變化,日益成爲影響大國博弈成敗、關係軍隊興衰的重要因素。

  爲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激光陀螺團隊成員上艦船、進部隊、睡工廠,用實戰需求引導科研方向,用工匠精神鵰琢科研產品。

  加註核心技術的推進劑,跑出自主創新的加速度,掌握制勝未來的新裝備。這樣的故事,寫滿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科技興軍篇章。

  天空中,隨着空中預警探測技術取得突破,空警-2000、空警-200等預警機在國慶60週年閱兵式上驚豔亮相,“空中帥府”揚威信息化戰場。

  陸地上,得益於兵器工業設計能力、工藝水平等不斷提升,99式主戰坦克駛向疆場,“陸戰之王”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大洋裏,國產新一代導彈驅逐艦持續列裝,“中華神盾”築起巍巍海上長城……

  11月初,第十二屆中國航展在珠海舉行。殲-20戰機勁舞藍天,展示出第四代戰機的優異性能;殲-10B飛出“眼鏡蛇機動”等酷炫動作,表明我國已成爲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此項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

  曾幾何時,在珠海這片天空飛出“眼鏡蛇機動”動作的還是外國戰機。我國生產的殲-8、殲-7等戰機也曾進行了飛行表演,但與世界強國空軍戰機相比存在明顯代差。

  航展展示科技成果,也見證創新曆程。從存在代差到世界先進,發生在航展上的變化,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動寫照。

  40年來,一代代國防科研工作者們堅持以國家安全戰略需求爲牽引,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時不我待、加緊攻關,將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爲戰場制勝利器,有力促進了部隊戰鬥力提升。

  來源:中國軍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