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在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参观。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拥有近2000种兰科植物的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先后收集苏铁类240余种、蕨类约800种的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培养出数个全国获奖小创客的深圳市三模科普教育培训基地……11月23日,在罗湖“双周发布”科普专场,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罗湖区科协主席石兴中现场介绍了罗湖区现有的五大类13个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情况,包括公众场所类、教育科研类、科技场馆类等。

公益性、群众性、经常性和社会性是科普教育基地的特点,此次发布会的主题用了“发现”二字,石兴中表示,“我们的本意是这些科普教育基地不应该成为秘密,而应被所有市民所知。”这些科普教育基地具有什么特色?拥有什么资源?能给市民带来怎样的科技体验?发布会上,石兴中和几位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带大家走进“秘密花园”一探究竟。

推行科普信息化▶▶ 科普e站实现科普知识精准推送

与广大市民息息相关的科普品牌与科普活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石兴中看来,主要包括科普信息化(如科普e站)、青少年科技教育和身边的科普,这也正是罗湖教育科普基地正在做的。

2018年10月,广东省科普中国e站建设经验交流推广现场会在罗湖区召开,罗湖区科协在会上作经验推广。

科普信息化建设成典型的背后,是罗湖创新将科普e站建设成实现科普信息服务落地应用的新阵地。石兴中介绍,科普e站是一种拥有55寸大屏的电子触摸一体机,适合各种场地摆置使用,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基层单位可通过科普e站向公众提供精准服务,如热点推送、日常动态、便民服务等,还可开展智慧党建等宣传工作;广大市民可通过科普e站,获取罗湖区科普活动动态,了解科技发展信息,学习科学知识,参与科普活动。

“这个平台能向老百姓推广精准的科普信息,也可以为老百姓提供精准查询。”石兴中介绍,自2017年正式启用以来,罗湖区科普e站现包括通用频道46个、个性化频道192个,无缝衔接科普中国、罗湖区电子政务网、基地单位网站或公众号。“想搜寻到更加精准的科学知识,就上科普e站。”石兴中还透露,罗湖目前在社区、服务大厅及其他公益性场所引进安放了26台科普e站,明年还将继续推广。

开展青少年科创教育▶▶ 3年共15件学生作品申请专利

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一直是罗湖区科协关注的重点。石兴中认为,“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是多样的,青少年的创新精神跟实践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为了满足青少年对科技的好奇心,罗湖打造出“一课一赛一营一队”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我们想给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一个学习教育交流的平台。”在石兴中看来,罗湖科创教育体系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创“大礼包”,里面涵盖根据学生需求开展的12类课程,包括航模、3D打印等,全年开展1400个课时,全区33个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参与。“这个课程我们在进一步深化,只要学生有需要,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内容,同时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这个“大礼包”还包括罗湖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该比赛是深圳市唯一的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竞技赛事,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罗湖区青少年系列科技活动营主要在暑假期间举行,现在罗湖也开始推动冬令营。此外,罗湖还在2018年6月成立了全省首支以青少年科技教育为服务对象的志愿者队伍。

这份科创教育“大礼包”不但深受学生欢迎,还得到了外界的认可。近3年已有15件学生作品成功申请了专利。罗湖的小创客们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竞赛中合计获得7金4银6铜。

创建科普示范社区▶▶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获国家级荣誉称号

怎样常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在石兴中看来,这既需扩大科普覆盖面,还要创新科普方式,在离市民最近的地方刷出存在感。

罗湖的方法是创建科普示范社区。石兴中介绍,罗湖紧贴市民需求,适时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如专家讲座、科普电影、科普展演等。近几年,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431场次。

这种坚持和创新为罗湖收获了不少荣誉。2016年,罗湖被中国科协等九部委评为“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县(区)级科协获奖单位。

此外,罗湖还拥有南湖街道办嘉南社区、东晓街道办马山社区、桂园街道办松园社区等六个国家级科普示范区,黄贝街道办文华社区、南湖街道办和平社区两个省级示范区。

样本

1 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在罗湖一窥世界性保护物种奥秘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兰花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中国人常将其与梅、竹、菊合称为“四君子”。你知道吗,在罗湖梧桐山下,有全国唯一一家以兰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兰中心”或“中心”)。

中心资源保护部部长孔德敏在罗湖“双周发布”现场,带观众“参观”了一次兰科中心,“在兰谷,地上、树上、石头上生长的都是兰花,而兰科植物保护则是各级政府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管理的项目。这也是位于罗湖的兰科中心成立的意义所在,各位要像爱护大熊猫一样爱护兰花。”

以深圳命名的兰科植物

兰花具有极高的科研、药用及观赏价值,别看兰花在生活中好像挺常见,但它们种类繁多,其中还有不少世界性的保护物种。因为野生兰花处于濒危保护的状态,所以均列入CITES公约保护范畴。

许多珍贵的兰花都与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天麻、铁皮石斛等。在兰谷中,还保留了兰科中心的特有物种,如深圳香荚兰。孔德敏介绍,这一品种是中心科学家在深圳发现、且以深圳命名的一种兰科植物,它的果荚可以做成香料,其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食品添加剂里的香草味。

“这是丹霞兰,它本身没有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营养,只能通过跟真菌共生提供营养;细裂玉凤花,这株兰花虽然之前在香港被发现,但时隔150年后,我们的考察员才在广东惠州发现了它……”在罗湖“双周发布”现场,一堂生动的科普课正在进行。据介绍,兰科中心的科学家对很多珍贵的兰花品种进行了保育,除具有中国特色的濒危物种之外,还有一些世界性的观赏兰花,如亨利兜兰、大花万代兰等。

“兰花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植物,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孔德敏介绍紫纹兜兰时,作出了这样的总结。据她介绍,这株形似猪笼草的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主要以欺骗性传粉,模仿食蚜蝇的产卵地。她介绍,“猪笼草的兜是捕杀昆虫,而兜兰主要作用是模仿产卵地,当昆虫掉进兜里并攀爬时,其身上的羽毛会触碰到花药,最终完成了传粉的过程。”

收集保存兰科植物近2000种

这些兰花只是中心的一小部分。中心的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是保护中国濒危兰科植物物种最多的基地,收集保存的兰科植物近2000种,保存的种质资源20000多份,活体植株200多万株。中心建立了兰科植物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体系,为恢复其野外种群提供技术支持和种苗。

兰科中心同样取得了不少成绩: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300篇,有多项重大发现,出版著作17部,牵头制定全国林业行业标准1项和广东省地方标准1项,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市自然科学奖、科技创新奖等20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还有不少“No.1”的称谓,其背后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潜心钻研:2000年开始在云南省怒山的落砂坡山对杏黄兜兰进行回归自然试验并获得成功,这在全世界都属于首次;中心培育了1万多株紫纹兜兰种苗,首批500株在深圳银湖山栽下,这也意味着我国在紫纹兜兰种源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通过对深圳拟兰、蝴蝶兰和铁皮石斛全基因组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心成功解开了困扰人类100多年的兰花进化之谜和达尔文的被子植物进化的“讨厌之谜”,成果于2017年9月14日发表于《Nature》。

如何才能进入兰科中心参加科普活动?孔德敏介绍,兰科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兰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并且与罗湖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了梧桐小学、华英学校等多家兰花创客社团。想要参观的市民可以团体申请的方式进行预约参观。

2 中科院仙湖植物园:

保育物种已接近12000种

11月15日,第六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颁发了第九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第七届梁希科普奖。其中,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承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植物艺术画展”荣获第七届梁希科普奖,成为此次评选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单位。

这一喜讯公布后,仙湖植物园的粉丝纷纷点赞:“漫步绿林中,泛舟翠湖上,实乃节假日最佳去处,”“实至名归,最喜欢的植物园,值得常去,植物感觉被照顾得很好。”

东倚梧桐山、西临深圳水库的仙湖植物园,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集物种保育、园林景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

仙湖植物园就像是城市里的“秘密花园”,里面蕴藏着千奇百怪的世界。化石森林收集国内外硅化木600余株,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迁地保存、展示硅化木的景区。古生物博物馆共收藏各类化石标本1万余件,其中有国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380件。

植物园最大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植物的物种保育。仙湖植物园公众服务中心部部长王青介绍,园内保育物种已经接近12000种,其中,苏铁类240余种,植物园因此成为世界保育苏铁类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罗湖“双周发布”现场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只红蓝相间的小鸟站在枝头,丝毫没被树底下一堆对着它的“长枪短炮”打扰。王青介绍,在摄影界有一个佳话,每年三四月,大家在群里说的都是:“你们去四棵树吗?”“去啊,咱老地方见!”“老地方”就是指的仙湖植物园的四棵荚子花。为什么这种鸟特别喜欢这个花?王青卖了个关子,“这类科普知识就需要你亲自踏足植物园,里面的导师会为你一一解答。”

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仙湖植物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科普活动。

仙湖自然学校每月2次精心打造的教育课程受到市民欢迎,课程内容包括室内课程“绿色工厂——叶子”和户外课程“阴生植物探索之旅”等,课程活动每年吸引约720组亲子家庭参与。

“除了有自己的自然学校、自然教育中心,我们还扩展了自然教育的外延,把文化活动纳进去。”王青说的这个文化活动就包括前不久举行的深圳森林音乐会。“今晚,音乐、森林、晚风、观众、夜鸣的虫儿和穿梭的蝙蝠,一切尽在自然中。”看完2018深圳(秋季)森林音乐会,市民张先生感叹道。

植物园的科普教育有自己的特色:有一批稳定而勤奋的志愿者团队。王青介绍,2014年7月起,仙湖植物园开始创建仙湖自然教育中心,逐渐搭建起“一间课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教师志愿者队伍”的基本框架。在这个113人的大家庭里,还建立了多个类别的志愿者体系。有苦苣苔志愿者也有秋海棠志愿者,“我们会依据你的兴趣组建团队,由植物学家与你面对面交流,共同打造植物园志愿服务的亮点。”王青说。

3 深圳市三模科普教育培训基地:

引进STEAM课程,提供免费培训

随着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STEAM教育在全球范围盛行,老师和家长们不再只关注于孩子们的理论知识水平,而更多地将目光移向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在罗湖,有一个受到不少孩子和家长喜欢的“基地”。

笔者了解到,深圳市三模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创建于2010年,由深圳市科协授牌、罗湖区科协负责管理,是深圳市唯一以车辆模型、航天(航空)模型、航海模型为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基地的一切科普活动全部免费,所有课程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只要愿意,经家长同意,就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选课报名。

赛事集训营是基地的培训方式。如今年的大创客竞赛,基地开设了32场次赛前培训,有1000多人参加。在寒暑假举办的科技夏(冬)令营也备受欢迎,仅2018年就举办了5场次活动,参加人数超过1000人次,无论是内容、场次、人数都比过去有很大的增加,涉及“雏鹰展翅”“飞天梦”“玩转海陆空”“创客小达人”“筑梦仙湖”等项目。

基地长期开设“金牌飞行员”“火箭的制作与发射”等项目,还引进STEAM教育课程,创设了机器人、3D打印、科幻画等项目。此外,三模基地不只是为孩子、老师服务,其还将教学、培训内容的范围扩展到了家庭,开展了一系列的家庭亲子活动。

“从2010年到2018年,通过8年发展历程,三模基地已成为罗湖的科技教育品牌。”深圳市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赵小明在罗湖“双周发布”上表示,该基地给罗湖的三模教育竞赛活动带来的影响也很显著,全区参加三模教育竞赛活动的学校由原来的不到10所发展到将近30所。

■观点

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

区科协主席石兴中:

“对创新型城市来说,

科学素养提升尤为重要”

石兴中表示,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城市,科普教育可以向市民传达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其核心是聚焦于普及科学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这对整个社会进步都是有好处的。对于一个创新型城市来说,科学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

他说,罗湖区近年来结合产业发展,围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推进了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接下来,将在科普教育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提高科普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强化科普基地建设,更多地发挥科普基地的作用,让更多市民能够参与科普基地的活动,从中受到教育。

“此外,我们还将强化对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其中,青少年科普教育、社区教育是重点所在。罗湖将加大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社会化的科普资源建设,包括打造专家库,让更多热爱科普的专业人士参与到科普教育之中,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共同推进罗湖区的科普教育。”

采写:祁觊 苏梓威

策划/统筹:吕冰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