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在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參觀。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擁有近2000種蘭科植物的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先後收集蘇鐵類240餘種、蕨類約800種的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培養出數個全國獲獎小創客的深圳市三模科普教育培訓基地……11月23日,在羅湖“雙週發佈”科普專場,羅湖區科技創新局局長、羅湖區科協主席石興中現場介紹了羅湖區現有的五大類13個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情況,包括公衆場所類、教育科研類、科技場館類等。

公益性、羣衆性、經常性和社會性是科普教育基地的特點,此次發佈會的主題用了“發現”二字,石興中表示,“我們的本意是這些科普教育基地不應該成爲祕密,而應被所有市民所知。”這些科普教育基地具有什麼特色?擁有什麼資源?能給市民帶來怎樣的科技體驗?發佈會上,石興中和幾位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帶大家走進“祕密花園”一探究竟。

推行科普信息化▶▶ 科普e站實現科普知識精準推送

與廣大市民息息相關的科普品牌與科普活動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在石興中看來,主要包括科普信息化(如科普e站)、青少年科技教育和身邊的科普,這也正是羅湖教育科普基地正在做的。

2018年10月,廣東省科普中國e站建設經驗交流推廣現場會在羅湖區召開,羅湖區科協在會上作經驗推廣。

科普信息化建設成典型的背後,是羅湖創新將科普e站建設成實現科普信息服務落地應用的新陣地。石興中介紹,科普e站是一種擁有55寸大屏的電子觸摸一體機,適合各種場地擺置使用,可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基層單位可通過科普e站向公衆提供精準服務,如熱點推送、日常動態、便民服務等,還可開展智慧黨建等宣傳工作;廣大市民可通過科普e站,獲取羅湖區科普活動動態,瞭解科技發展信息,學習科學知識,參與科普活動。

“這個平臺能向老百姓推廣精準的科普信息,也可以爲老百姓提供精準查詢。”石興中介紹,自2017年正式啓用以來,羅湖區科普e站現包括通用頻道46個、個性化頻道192個,無縫銜接科普中國、羅湖區電子政務網、基地單位網站或公衆號。“想搜尋到更加精準的科學知識,就上科普e站。”石興中還透露,羅湖目前在社區、服務大廳及其他公益性場所引進安放了26臺科普e站,明年還將繼續推廣。

開展青少年科創教育▶▶ 3年共15件學生作品申請專利

青少年的科技創新教育一直是羅湖區科協關注的重點。石興中認爲,“青少年的興趣愛好是多樣的,青少年的創新精神跟實踐能力需要從小培養。”爲了滿足青少年對科技的好奇心,羅湖打造出“一課一賽一營一隊”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體系。

“我們想給興趣愛好廣泛的學生一個學習教育交流的平臺。”在石興中看來,羅湖科創教育體系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科創“大禮包”,裏面涵蓋根據學生需求開展的12類課程,包括航模、3D打印等,全年開展1400個課時,全區33個學校的1000多名學生參與。“這個課程我們在進一步深化,只要學生有需要,我們還將進一步擴大課程的內容,同時進一步擴大覆蓋面。”

這個“大禮包”還包括羅湖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該比賽是深圳市唯一的區級青少年科技創新競技賽事,已成功舉辦了六屆。羅湖區青少年系列科技活動營主要在暑假期間舉行,現在羅湖也開始推動冬令營。此外,羅湖還在2018年6月成立了全省首支以青少年科技教育爲服務對象的志願者隊伍。

這份科創教育“大禮包”不但深受學生歡迎,還得到了外界的認可。近3年已有15件學生作品成功申請了專利。羅湖的小創客們在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競賽中合計獲得7金4銀6銅。

創建科普示範社區▶▶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獲國家級榮譽稱號

怎樣常年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在石興中看來,這既需擴大科普覆蓋面,還要創新科普方式,在離市民最近的地方刷出存在感。

羅湖的方法是創建科普示範社區。石興中介紹,羅湖緊貼市民需求,適時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如專家講座、科普電影、科普展演等。近幾年,共開展各類科普活動431場次。

這種堅持和創新爲羅湖收穫了不少榮譽。2016年,羅湖被中國科協等九部委評爲“十二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工作先進集體,也是廣東省唯一一個縣(區)級科協獲獎單位。

此外,羅湖還擁有南湖街道辦嘉南社區、東曉街道辦馬山社區、桂園街道辦松園社區等六個國家級科普示範區,黃貝街道辦文華社區、南湖街道辦和平社區兩個省級示範區。

樣本

1 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

在羅湖一窺世界性保護物種奧祕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蘭花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中國人常將其與梅、竹、菊合稱爲“四君子”。你知道嗎,在羅湖梧桐山下,有全國唯一一家以蘭爲主題的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蘭中心”或“中心”)。

中心資源保護部部長孔德敏在羅湖“雙週發佈”現場,帶觀衆“參觀”了一次蘭科中心,“在蘭谷,地上、樹上、石頭上生長的都是蘭花,而蘭科植物保護則是各級政府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管理的項目。這也是位於羅湖的蘭科中心成立的意義所在,各位要像愛護大熊貓一樣愛護蘭花。”

以深圳命名的蘭科植物

蘭花具有極高的科研、藥用及觀賞價值,別看蘭花在生活中好像挺常見,但它們種類繁多,其中還有不少世界性的保護物種。因爲野生蘭花處於瀕危保護的狀態,所以均列入CITES公約保護範疇。

許多珍貴的蘭花都與市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比如天麻、鐵皮石斛等。在蘭谷中,還保留了蘭科中心的特有物種,如深圳香莢蘭。孔德敏介紹,這一品種是中心科學家在深圳發現、且以深圳命名的一種蘭科植物,它的果莢可以做成香料,其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食品添加劑裏的香草味。

“這是丹霞蘭,它本身沒有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獲取營養,只能通過跟真菌共生提供營養;細裂玉鳳花,這株蘭花雖然之前在香港被發現,但時隔150年後,我們的考察員纔在廣東惠州發現了它……”在羅湖“雙週發佈”現場,一堂生動的科普課正在進行。據介紹,蘭科中心的科學家對很多珍貴的蘭花品種進行了保育,除具有中國特色的瀕危物種之外,還有一些世界性的觀賞蘭花,如亨利兜蘭、大花萬代蘭等。

“蘭花是一種非常有智慧的植物,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孔德敏介紹紫紋兜蘭時,作出了這樣的總結。據她介紹,這株形似豬籠草的植物,被稱爲“植物界的大熊貓”。主要以欺騙性傳粉,模仿食蚜蠅的產卵地。她介紹,“豬籠草的兜是捕殺昆蟲,而兜蘭主要作用是模仿產卵地,當昆蟲掉進兜裏並攀爬時,其身上的羽毛會觸碰到花葯,最終完成了傳粉的過程。”

收集保存蘭科植物近2000種

這些蘭花只是中心的一小部分。中心的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庫是保護中國瀕危蘭科植物物種最多的基地,收集保存的蘭科植物近2000種,保存的種質資源20000多份,活體植株200多萬株。中心建立了蘭科植物種苗繁育和栽培技術體系,爲恢復其野外種羣提供技術支持和種苗。

蘭科中心同樣取得了不少成績:其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近300篇,有多項重大發現,出版著作17部,牽頭制定全國林業行業標準1項和廣東省地方標準1項,獲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市自然科學獎、科技創新獎等20餘次。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還有不少“No.1”的稱謂,其背後都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潛心鑽研:2000年開始在雲南省怒山的落砂坡山對杏黃兜蘭進行迴歸自然試驗並獲得成功,這在全世界都屬於首次;中心培育了1萬多株紫紋兜蘭種苗,首批500株在深圳銀湖山栽下,這也意味着我國在紫紋兜蘭種源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通過對深圳擬蘭、蝴蝶蘭和鐵皮石斛全基因組數據的分析研究,中心成功解開了困擾人類100多年的蘭花進化之謎和達爾文的被子植物進化的“討厭之謎”,成果於2017年9月14日發表於《Nature》。

如何才能進入蘭科中心參加科普活動?孔德敏介紹,蘭科中心是全國唯一一家以蘭爲主題的科普教育基地,並且與羅湖區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成立了梧桐小學、華英學校等多家蘭花創客社團。想要參觀的市民可以團體申請的方式進行預約參觀。

2 中科院仙湖植物園:

保育物種已接近12000種

11月15日,第六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頒發了第九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第七屆梁希科普獎。其中,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園承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植物藝術畫展”榮獲第七屆梁希科普獎,成爲此次評選廣東省唯一一家入選單位。

這一喜訊公佈後,仙湖植物園的粉絲紛紛點贊:“漫步綠林中,泛舟翠湖上,實乃節假日最佳去處,”“實至名歸,最喜歡的植物園,值得常去,植物感覺被照顧得很好。”

東倚梧桐山、西臨深圳水庫的仙湖植物園,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是集物種保育、園林景觀、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爲一體的多功能植物園。

仙湖植物園就像是城市裏的“祕密花園”,裏面蘊藏着千奇百怪的世界。化石森林收集國內外硅化木600餘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遷地保存、展示硅化木的景區。古生物博物館共收藏各類化石標本1萬餘件,其中有國家二級文物11件、三級文物380件。

植物園最大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進行植物的物種保育。仙湖植物園公衆服務中心部部長王青介紹,園內保育物種已經接近12000種,其中,蘇鐵類240餘種,植物園因此成爲世界保育蘇鐵類最多的植物園之一。

羅湖“雙週發佈”現場展示了一張照片,照片上一隻紅藍相間的小鳥站在枝頭,絲毫沒被樹底下一堆對着它的“長槍短炮”打擾。王青介紹,在攝影界有一個佳話,每年三四月,大家在羣裏說的都是:“你們去四棵樹嗎?”“去啊,咱老地方見!”“老地方”就是指的仙湖植物園的四棵莢子花。爲什麼這種鳥特別喜歡這個花?王青賣了個關子,“這類科普知識就需要你親自踏足植物園,裏面的導師會爲你一一解答。”

作爲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仙湖植物園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科普活動。

仙湖自然學校每月2次精心打造的教育課程受到市民歡迎,課程內容包括室內課程“綠色工廠——葉子”和戶外課程“陰生植物探索之旅”等,課程活動每年吸引約720組親子家庭參與。

“除了有自己的自然學校、自然教育中心,我們還擴展了自然教育的外延,把文化活動納進去。”王青說的這個文化活動就包括前不久舉行的深圳森林音樂會。“今晚,音樂、森林、晚風、觀衆、夜鳴的蟲兒和穿梭的蝙蝠,一切盡在自然中。”看完2018深圳(秋季)森林音樂會,市民張先生感嘆道。

植物園的科普教育有自己的特色:有一批穩定而勤奮的志願者團隊。王青介紹,2014年7月起,仙湖植物園開始創建仙湖自然教育中心,逐漸搭建起“一間課室”“一套教材”“一支環保教師志願者隊伍”的基本框架。在這個113人的大家庭裏,還建立了多個類別的志願者體系。有苦苣苔志願者也有秋海棠志願者,“我們會依據你的興趣組建團隊,由植物學家與你面對面交流,共同打造植物園志願服務的亮點。”王青說。

3 深圳市三模科普教育培訓基地:

引進STEAM課程,提供免費培訓

隨着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的STEAM教育在全球範圍盛行,老師和家長們不再只關注於孩子們的理論知識水平,而更多地將目光移向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在羅湖,有一個受到不少孩子和家長喜歡的“基地”。

筆者瞭解到,深圳市三模科普教育培訓基地創建於2010年,由深圳市科協授牌、羅湖區科協負責管理,是深圳市唯一以車輛模型、航天(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爲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基地的一切科普活動全部免費,所有課程面向全區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學生只要願意,經家長同意,就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選課報名。

賽事集訓營是基地的培訓方式。如今年的大創客競賽,基地開設了32場次賽前培訓,有1000多人蔘加。在寒暑假舉辦的科技夏(冬)令營也備受歡迎,僅2018年就舉辦了5場次活動,參加人數超過1000人次,無論是內容、場次、人數都比過去有很大的增加,涉及“雛鷹展翅”“飛天夢”“玩轉海陸空”“創客小達人”“築夢仙湖”等項目。

基地長期開設“金牌飛行員”“火箭的製作與發射”等項目,還引進STEAM教育課程,創設了機器人、3D打印、科幻畫等項目。此外,三模基地不只是爲孩子、老師服務,其還將教學、培訓內容的範圍擴展到了家庭,開展了一系列的家庭親子活動。

“從2010年到2018年,通過8年發展歷程,三模基地已成爲羅湖的科技教育品牌。”深圳市青少年科學素質發展促進會祕書長趙小明在羅湖“雙週發佈”上表示,該基地給羅湖的三模教育競賽活動帶來的影響也很顯著,全區參加三模教育競賽活動的學校由原來的不到10所發展到將近30所。

■觀點

羅湖區科技創新局局長、

區科協主席石興中:

“對創新型城市來說,

科學素養提升尤爲重要”

石興中表示,深圳是一個創新型城市,科普教育可以向市民傳達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其核心是聚焦於普及科學知識,最終目的是爲了提升全民科學素質。這對整個社會進步都是有好處的。對於一個創新型城市來說,科學素養的提升尤爲重要。

他說,羅湖區近年來結合產業發展,圍繞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推進了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接下來,將在科普教育方面繼續加大力度,提高科普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強化科普基地建設,更多地發揮科普基地的作用,讓更多市民能夠參與科普基地的活動,從中受到教育。

“此外,我們還將強化對特殊人羣的科普教育,其中,青少年科普教育、社區教育是重點所在。羅湖將加大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社會化的科普資源建設,包括打造專家庫,讓更多熱愛科普的專業人士參與到科普教育之中,形成全社會的合力共同推進羅湖區的科普教育。”

採寫:祁覬 蘇梓威

策劃/統籌:呂冰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