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劉慈欣在深圳接受記者採訪。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11月23日至25日,“幻想無界,共享未來”第三屆中國科幻大會在深圳舉行。30餘個專題論壇吸引了劉慈欣、王晉康、韓松等多位科幻作家參與。

劉慈欣的《三體》掀起了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和閱讀的熱潮,他也憑此獲得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成爲亞洲首個獲得該獎項的作家。

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日前發佈的《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提出,僅2018年上半年,中國科幻產業產值就已接近100億元。科幻產業即將迎來“黃金時代”?哪種前沿技術最具想象力?科學與科幻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在本次大會期間,劉慈欣接受了南方日報的採訪。

南方日報記者 戴曉曉

見習記者 張秀娟 何雪峯

世界上最棒的科幻小說是物理學和宇宙學

記者:你心中最棒的科幻文學是什麼?你認爲科學與科幻的關係是什麼?

劉慈欣:世界上最棒的科幻小說是費恩曼物理學講義和現代宇宙學。科學中所蘊藏着的想象力,其能量遠超看起來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科學是在人們日常經驗之外,描述了一個既複雜又瘋狂的世界,它以方程式的形式,將內容天衣無縫地設定得十分合理。這種天衣無縫的設定,是科幻無法做到的。

如果說科學探索的是自然規律,那麼科幻則注重創造出一種既震撼又有美學空間的想象力。這種差別體現在時間、空間、能量級別、物質的尺度等方面的真實差距。因此科學是科幻小說的資源。

科幻是靠科學來普及的,大衆對科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是基於對科學的理解上。一個國家的科學普及工作做得越好,科幻小說就越有生命力。

科幻小說目前已從“星辰大海”轉向人類自身,這是對時代的回應,未來還將由人類轉向個體。在面臨人工智能也能寫科幻小說的當下現實,科幻是具有想象力的文學,我們要讚美這種在大腦中構建一個世界的想象力。如果人工智能與人類做最後決戰的話,人類最後能優於人工智能的一定也是這種想象力。

科幻創作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

記者:有人預言中國科幻即將進入“黃金時代”,你如何看待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

劉慈欣:中國科幻產業的前景可以分爲兩部分來談,一部分是科幻文學,包括小說創作、出版等;另一部分是科幻影視。

就科幻文學而言,我個人認爲它的前景並不明朗。目前國內還缺乏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科幻作家的羣體也很小,長期閱讀科幻文學的讀者數量不多。科幻影視方面,我倒是很樂觀。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國科幻影視將迎來大的發展,很可能會成爲科幻影視大國。

科幻影視的發展首先是市場需要,再者,建立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基礎上,這爲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記者:科幻的發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嗎?

劉慈欣:科幻作品首先不是直接反映現實,而是超現實。它不像主流文學,直接反映社會。不過科幻和社會進步有直接關係。在處於快速現代化進程、並且現代化達到一定規模的國家,科幻文學往往容易發展起來。從這一角度來說,科幻創作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

記者:作爲一名科幻作家,你有堅定的世界觀嗎?

劉慈欣:每個作家的創作都可能有核心觀點,但是我有意使自己的世界觀處於飄忽不定的狀態。擁有堅定的世界觀對於作家而言,並不是好事,尤其是科幻作家。面對宇宙的探索,如果給出堅定的答案,寫出來的作品就缺乏活力,顯得刻板。

深圳可能會很快成爲中國的科幻之城

記者: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曾說,最好的科幻作品都是對於人類未來的警示和寓言,你怎麼認爲?

劉慈欣:我個人而言,科幻文學就是爲了好看。大衆文學創作要有現實反映,但科幻文學是小衆文學,它描寫的本身就是未來無限的可能。

在警示未來方面,科幻可能是走在科學前面,但這並不是我寫作的初衷和目的。我熱愛科幻文學,但我從來不會把它提升到不切實際的高度,切記不要誇大它的作用。

記者:你對於深圳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你認爲深圳在科幻產業化發展方面具有哪些優勢?

劉慈欣:深圳是中國最具創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輕的、具有科幻色彩、未來感的城市。現在中國的科幻中心,包括產業中心、科幻活動、讀者羣、作家羣體開始向深圳、上海等城市轉移,深圳有可能會很快成爲中國的科幻之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