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神祕的鳥類,它從被發現、命名到現在只有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它的觀察記錄遍佈中國南部卻被列爲全世界30種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它就是海南鳽[jiān]Gorsachius magnificus。

  

  海南鳽證件照。圖片來源:Grzimek's Animal Life Encyclopedia

  從地圖上看,海南鳽的分佈範圍十分廣泛,從秦嶺南麓至千島湖畔,從神農架林區到紅河流域,總範圍超過218萬平方公里。然而,在這些區域內只有少數保護區和一些零星的地點曾記錄到海南鳽的存在——廣泛但分散,海南鳽就像斷線的檀香木珠,零零散散地撒在中國南部廣闊的土地上。

  

  海南鳽分佈圖。圖片:iucnredlist.org

  巧合的發現

  海南鳽的發現源於一場意外。1899年,英國博物學家約翰 ·懷特黑德(John Whitehead)計劃前往菲律賓收集鳥獸標本,然而,正當他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之際,突然爆發的美西戰爭打亂了原有安排。爲避開戰亂的干擾,懷特黑德被迫改變航程,離開菲律賓前往海南島——當時仍然籠罩着一層神祕面紗的島嶼

  在海南不足3個月的考察日子裏,懷特黑德採集了250多件保存完好的標本,其中就包括首次採集的海南鳽標本,這一模式標本後來一直被保存於特靈(Natural History Museum at Tring)。然而不幸的是,此次考察途中,懷特黑德本人感染瘧疾,後因惡劣的醫療條件而死亡,在38歲時結束了他年輕的一生。

  在橫濱經商的英國自然學家艾倫·奧斯頓(Alan Owston)聽聞消息後,設法獲得了懷特黑德在海南島採集的大部分標本,並以此爲基礎,在1900年發表了數十個此前不爲人知的新物種,其中就包括海南鳽。

  

  1900年原始命名文獻上的海南鳽。圖片:Henrik Grnvold / wikimedia

  在文獻裏,奧斯頓這樣描述道:“模式標本是一隻成年雄鳥,外表十分接近於非洲的白背鳽,不過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同——背部是和翅膀一樣的棕色、喉部爲白色……體型總長度約爲20英寸……翼展11.9英寸(1英寸約爲2.54釐米)。這個怪異的物種與已知任何鳥類形態都不相似,但從羽毛顏色上,可以判斷該種同黑冠鳽關係密切。”至此,這種隱藏於山水之間的無名水鳥首次走向國際學界。

  

  非洲的白背鳽(G. leuconotus)。圖片:Bernard DUPONT / wikipedia

  

  黑冠鳽(G. melanolophus)。圖片:Mayukhghose / wikipedia

  零星的記錄

  不過,即便懷特黑德沒有誤打誤撞去往海南島,這種迷人的罕見水鳥也不會神隱太久。倫敦自然博物館(BMNH)還收藏有兩件來自中國的雌性海南鳽標本,均爲均爲斯泰恩(Frederick William Styan)在1901年於安徽霍山從當地獵人手中購得。之後在1902年、1911年、1914年和1915年分別在湖北崇陽、福州、武夷山南麓等地也單獨獲得了海南鳽標本。

  

  海南鳽成鳥。圖片:mjw246 / hbw.com

  進入19世紀二十年代後,受國內軍閥混戰的影響,海南鳽的相關研究趨於停滯。此間值得一提的發現是,1929年中山大學生物系組織師生前往廣西內陸的大瑤山採集標本,於金秀縣境內收集到一件雄鳥標本,這是兩廣境內第一次有關海南鳽的報告,具有重大意義。1949年建國以後,一些中斷許久的野外工作得以重新開展,如復旦大學於1954年和1957年在浙江西北部西天目山的禪院寺附近分別採到兩次標本。

  而在其模式產地海南島,自1899年由懷特黑德採集到一號標本之後,神祕的海南鳽便杳無音訊。直到1960年,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派出中南昆蟲研究所動物組開赴海南,進行了歷時十餘年的海南島動物資源調查。此次考察中分別在1961年在白沙縣和1962年於樂東縣獲得雌雄一件標本。

  在接下來的30多年裏,海南鳽在中國似乎神祕地消失了,廣袤的華南大地長期不見有關海南鳽的報道。直到九十年代初,研究人員纔在粵北韶關市的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湖北神農架魚頭河水庫採集到數件標本。這也打破了“海南鳽已滅絕”的傳聞

  

  海南鳽(左側)和它在樹上的巢(右側)。圖片:James Eaton /hbw.com

  此後,海南鳽的記錄不斷增加,新發現地點也層出不窮,幾乎遍及華南所有省區(港澳臺除外)。這些發現不僅是鳥類學家辛苦工作的成果,同時也是國內觀鳥業興起及觀鳥愛好者激增帶來的有益影響。

  在中國之外地區,目前只有越南北部少數地區有海南鳽存在,最早記錄是越南國立大學於1975年在山西市社採獲的標本。到了2001年在北件省觀察到一隻個體棲居。隨後不久,鳥類學家陸續在越南北部的北江省、廣寧省及和平省多地報道海南鳽的存在。

  海南鳽爲何如此神祕?

  目前還不清楚海南鳽是否會進行季節性遷徙,有人認爲越南的記錄可能只代表一些流浪個體。目前看來,北件省的巴彼國家公園內(Ba Be National Park)存在海南鳽繁殖的證據,而該地距離最近的已知海南鳽記錄點(中國廣西境內)大約有240公里,這表明該地區至少已經存在一個小的海南鳽羣體

  

  2009年4月拍攝於越南巴彼國家公園的兩隻亞成體海南鳽。圖片:Pilgrim J D et al./ Forktail(2009)

  這樣一種“外觀怪異”的水鳥是如何在一個人口高度密集的區域生存且長期不被發現的呢?一個事例或許可以解釋這一點:2007年,廈門觀鳥會在莆田市的鳽蘆溪野外確認找到虎斑鳽,這是福建時隔七十餘年來的首次記錄。此次發現地距1931年探險家考德威爾在福清縣靈石寺附近報告的海南鳽築巢點十分接近,這從一個角度證明了海南鳽可以在一個相對孤立的棲息地以極低的種羣密度長期存在

  守護鳥中大眼萌

  即使並非資深鳥友,想要一睹海南鳽的“芳容”也並非難事。買上一張去往廣西的車票,柳州動物園和南寧動物園便可以滿足你的願望。這兩家動物園是全球僅有的、飼養過瀕危海南鳽的機構,飼養的海南鳽均爲2003年以來救助的野生個體及其後代,並且已經形成了兩個穩定的人工種羣。

  野生海南鳽所面臨的威脅仍不容小覷,主要表現爲棲息地喪失和野味貿易。它們可以適應存在人類干擾的次生林環境,但高度的干擾可能會迫使海南鳽在孵化過程中棄卵。築壩、修路及河道整治也會對其棲息地造成破壞。例如在湖北省的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上世紀90年代初時還能穩定觀察海南鳽的活動,而2001年再次考察時卻發現,海南鳽及其棲息生境都已因水庫建設而消失了。

  

  南寧動物園裏的海南鳽。圖片來源:hbw.com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威脅是狩獵,甚至在保護區內也是如此。兩廣地區野生動物貿易問題十分嚴峻,90年代初左右收集的大部分海南鳽標本都是在市場上發現的,儘管這種鳥並不是獵人的首要目標,但也有可能被當做黑冠鳽誤捕。

  作爲守護中國最瀕危水鳥及其棲息地的綜合性生態保護項目,阿拉善SEE任鳥飛通過搭建民間保護網絡等形式,資助國內在地NGO廣泛開展棲息地巡護及候鳥保護工作——海南鳽也位列任鳥飛24種優先保護鳥種名單。

  保護工作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勢仍不樂觀。當前,國內關於海南鳽的研究較少,專門的保護組織存在欠缺,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兩大痛點。未來,我們希望更多人能認識並瞭解這種神祕的生物,共同守護鳥中大眼萌

  本文是物種日曆的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有蘇煜驤。

  

  物種日曆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日曆娘今日頭像

  鷺科 大麻鳽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