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軍發,湖南邵陽人,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副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爲高速電路互連與射頻電子封裝。

射頻電子技術是無線通信、物聯網、雷達導航等應用領域的核心技術。以III-V族爲代表的化合物半導體電路由於優異的材料與器件高頻性能,很適合射頻應用,但其集成度和複雜功能等性能不足,成本高。硅基工藝電路雖然集成度大、成本低,但噪聲、功率、動態範圍等性能不足,並且摩爾定律已面臨極限。

射頻異質集成電路可將GaAsInP等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高性能射頻元器件、芯片與硅基低成本、高集成度、高複雜度的數字和模擬混合電路模塊,通過異質生長或鍵合等方式集成爲一個完整的2~3維集成電路,充分發揮了各種材料、器件與結構的優勢。

射頻異質集成電路是當前射頻電子技術的主流發展方向之一,美國、歐洲、日本等都非常重視,近10年投入大量物力、人力進行研發,如美國 DARPA 設立了硅基化合物半導體材料(COSMOS)和多樣化可用異質集成(DAHI2個計劃。

目前主流的異質集成技術

1)單片異質外延生長技術。包括一個埋入的 III-V族化合物構成的模板層,在其上外延生長高質量的 III-V族器件。模板層兼容標準的硅基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工藝,但後續 III-V 族器件的製備與標準 CMOS 工藝不兼容,需要額外工藝配合。

2)外延層轉移技術。一種典型工藝步驟爲,InP晶圓上先外延生長InP 雙異質結晶體管(DHBT)外延層,隨後通過載片將刻蝕掉 InP 襯底的外延層轉移鍵合到帶有粘合層的 Si 襯底上,製作出 InP 器件及其與CMOS器件之間的金屬互連。

3)小芯片微米級組裝技術。先在標準 CMOS CS 等工藝規範下設計實現具有部分結構和功能的電路單元,採用後道工藝在CMOS CS 襯底表面製作出部分金屬互連結構;再將減薄且分離的CS小芯片固定在一個載片上;最後通過低溫熱壓的方法將小芯片鍵合到CMOS晶圓上。

近年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與第五十五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先後開啓了異質集成電路技術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射頻異質集成電路存在的關鍵科技問題

1)多物理機理與性能耦合分析。射頻異質集成電路各種半導體器件應滿足 Boltzmann 方程或漂移擴散方程,高頻段電路則在 2~3 維的複雜激勵和邊界條件下求解Maxwell方程組,高密度集成的熱效應必須求解熱擴散方程,不同材料間不均勻的溫度分佈和熱膨脹程度還可能引發熱應力失效問題而需要求解熱應力方程。上述多種物理效應相互耦合,必須同時分析電--應力耦合的多物理特性。

2)協同與融合設計。若要充分利用 CMOSIII-V 族、微機電系統(MEMS)和集成無源器件(IPD)與電路各自優勢,融合設計出傳統方式無法實現的高性能或新功能集成電路,需要打破許多傳統設計方法的框架和定式,在異質融合程度與互連性能之間尋找平衡點。互連與襯底高頻電磁效應引起的信號完整性問題、由 CMOS器件電源/地開關噪聲引起的電源完整性問題、器件間的電磁兼容和電磁干擾問題非常嚴重,在設計中必須協同考慮。多功能協同設計已成爲當前微波射頻電路與系統設計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3)工藝實現。以目前最有應用潛力的小芯片組裝集成技術爲例,各種器件、小芯片、晶圓和金屬互連結構所能承受的工藝溫度和壓力各有差異,在藉助於載片實現諸多小芯片一次鍵合的情況下只能按照最低工藝參數進行,若要充分考慮工藝過程中可能積累的熱應力和機械損傷,實現方式會受到很大限制,還存在異質互連的低電阻、低熱阻特性和工藝可靠性、器件多樣性之間的矛盾。

4)測試驗證。電路設計融合度與可測性之間的矛盾必須解決,目前提出了互連連通性和高頻性能測試、小芯片性能重測以及製造加工測試等方案,還要驗證是否所有器件都已被正確連接,以及集成到複雜結構中的射頻元器件是否正常工作。此外,還需要探索其中的邏輯學和數學物理原理,突破校準和去嵌入、可測性設計以及計算機輔助測試等關鍵技術。

總之,射頻異質集成電路技術可結合化合物半導體和硅集成電路的優勢,但一些關鍵科技問題有待解決。中國應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異質集成電路,快速提升射頻電子技術。

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8 年第21 期,敬請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