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在古诗词中,常以“听”写意。没有了车马喧嚣,远离了歌台舞榭,告别了故园家爱,在幽寂宁静的夜晚,品着一杯已淡而无味的茶,听雨点拍窗;是游子,必生乡愁,是失意,必怀衰痛,是孤独,必思亲友……。

而听雨,更是诗人们用来抒发情感的应手的题材。于是,春思秋愁、旅恨闺怨、壮志豪情、人生忧患、莫不其中。

无情的雨点总会敲响心碎的窗户,能把听雨与人生况味的沉重,写得让人抬不起头来的,应是,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他曾为宋朝进士,但不久,宋灭元兴,从此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一生。他以听雨为基线,串联了人生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阅读此词,让人凄然,让人寻思。

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歌红酒绿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在蹉跎虚掷的得意中,书写着那本《青春太匆匆》的书。

经历了人生风雨,备尝艰辛后,在客舟听雨,是一幅水天苍茫、风急云底的江上秋雨图。失群孤飞,云断西风。为求生计,四方漂流。是壮年,却已无壮心,手里端的,唯有愁意。

而当鬓已星白,独在庙宇檐下倾听夜雨时,少年的欢娱,壮年的愁懑,已如雨打风吹去。萧索的处境,凄凉的心境,江山已易主,多少楼台堙灭烟雨中。此时此地再听夜雨,已是木然,一任所为。一滴心雨的空响,幽鸣长夜,把人生的悲衰与无奈何,写到无法言说的极致。

雨点落在了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打湿了箫声,曾已风干的愁绪,风雨吹又生。

当自身心底的情怀,与意象融合相通时,此时的雨声,便是心灵的回响。

正如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说“雨,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责任编辑:丁梦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