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金刚不坏之身”这一词,很多人以为是指一个人的功夫好,身体像铜墙铁壁一样,即便是死后身体也不腐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金刚不坏之身”这一词,很多人以为是指一个人的功夫好,身体像铜墙铁壁一样,即便是死后身体也不腐坏。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为:“佛教术语,‘佛身’也。”“金刚不坏之身”即是修成正果之后的“佛身”。

那么,为何叫“金刚不坏之身”呢?

“金刚”即金刚石,是一种极为坚固的矿物,佛经上用来比喻佛的“法身”。

如《大宝积经》:“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超于三界最胜之身。”又如《涅槃经》:“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后亦用为典故。

如南朝梁国的沈约《谢示华严缨珞启》:“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又如唐广宣《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诗:“初传宝诀长生术,已证金刚不坏身。”由此来看,“金刚不坏之身”源于佛教,是佛教中的专有名词。

△ 朱士行

实际上,在中国“金刚不坏之身”的由来还与一位佛门高僧有关,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汉人和尚”的朱士行。

朱士行,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

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他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人和尚,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为秉承佛教“上弘佛法,下化众生”的理念,朱士行一直留在于阗(tián,古代西域王国名)传法,直到圆寂。

据说在他圆寂后,当地人按照西域荼毗法焚烧他的遗体时,“柴薪灰尽,遗体不损”,人们为之称奇。当时,一位高僧合十诵念道:“汝果得道,身自当灭迹,何必如此惊世。”旋即,他的遗体闻声而化。“金刚不坏之身”也就由此而来。

- END -

责任编辑:齐风

转载请注明:“文史博览”(wsbl1960)微信公众号

◆ 想要投稿

发文至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或者直接给我们微信后台留言交流

◆ 订阅杂志

通过全国各个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2-185

直接与我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电话:0731-84307941(王老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