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謝瑋 | 江蘇、山東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45期)

  駱馬湖二級保護區水域實施浮簡隔離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謝瑋 | 攝)

  今年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5週年。

  5年前的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滾滾長江水從江蘇揚州“起源”,沿着一條總長1467千米的輸水線路“逆流而上”,潤蘇北、濟膠東。

  5年來,100多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之水成了沿線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也成了盤活區域水資源、提升沿線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一條“活力之源”。

  >> 五年調出一個洪澤湖

  從都江堰到京杭大運河再到三峽大壩,水利工程爲我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做出了重大貢獻。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是江蘇省揚州市的江都水利樞紐。作爲南水北調工程中最早通水的一條線路,南水北調東線從揚州市附近的長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調水北送,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爲調蓄水庫,向黃淮海平原東部、膠東地區等地供水,並具備向天津供水的條件。

  2013年11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基本完成建設任務,順利實現幹線工程全線通水目標。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利用地勢落差“全程自流”不同,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的揚州起,延綿千里,地勢自南至北逐漸升高。海拔最高點在山東境內的東平湖,落差達40米以上。

  要保證“水往高處流”,調水需求帶來許多技術上的難題,東線工程的建設者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全長1467千米的東線一期工程,泵站堪稱“靈魂”,經過工程實施,建成了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密集的泵站工程聚羣。東線一期工程沿途設立了13個梯級泵站、22處樞紐,共34座泵站,總揚程高達65米。

  工程籌備階段,面臨的核心困難就是泵站。據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公司副總經理馮旭松介紹,東線工程開工前,國內類似泵站裝置效率不足65%,且對大型貫流泵站尚無成熟經驗,因此,大型貫流泵機組技術和設備主要依賴進口。“當時,有外商開出了天價費用” 。

  經過努力,東線工程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燈泡貫流泵設計技術,泵的電能轉換率達到了81%,自主研發了3套大型貫流泵裝置、4副水泵葉輪模型,改變了國內貫流泵站設計被國外廠商左右的被動局面。其中的寶應站、解臺站、淮安四站、淮陰三站、江都站改造等5項工程獲得“中國水利優質工程大禹獎”。

  這些泵站能調多少水?僅就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而言,如今已順利“服役”5年,2013—2017年5個年度調水量分別爲1.7億m3、3.28億m3、6.02億m3、8.89億m3,10.88億m3,調水水量逐年增加,累計調入山東水量30.76億m3,相當於洪澤湖正常年景一年的水量,也相當於2500多個大明湖水量。

  未來,東線工程還將向北延伸至河北、北京、天津,爲雄安新區、京津冀提供穩定的水源。

  江都水利樞紐廠房內的大型水泵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謝瑋 | 攝)

  >> 打造 “清水走廊”,輸出“放心水”

  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淡水湖之一,總面積375平方公里。作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天然輸水河道,駱馬湖的水質和湖區生態環境,對保障南水北調調水安全十分重要。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湖區看到,飲用水二級保護區有着明顯的分界牌和隔離措施。駱馬湖飲用水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範圍和出入水源地的水域、道路均被設置了明顯的警示標誌,嚴禁危險品運輸車輛進入水源保護區,保證水源地安全。

  駱馬湖水體好轉一大原因是非法採砂得到治理。據介紹,此前,嚴重超採砂石,對駱馬湖河牀和湖底結構造成極大破壞。201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聯合有關部委發文,規定駱馬湖等水域全面禁止採砂。經過全面禁採和綜合治理,駱馬湖的水環境和水生態得到改善。

  駱馬湖水體綜合治理只是一個縮影。

  南水北調東線通水後,沿線各地把治污作爲重點,保證優質水源輸送到北方。“在調水過程中的最大考驗就是水質問題,難度在於如何保證一江清水向北送的要求。”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公室處長問澤杭介紹,從水源角度看,由於調水主要是飲用水而非農用,需要達到三類水質標準。因此,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投資130億元,後期的南水北調水質保障工程133億元,規模基本相當。這些投入有力推進了沿線水質保障工作。

  據問澤杭介紹,爲治理污水,沿線對重點行業進行升級改造,僅化工企業累計關停800多家。在江蘇,大力實施清污分流、節水減排,一批包括尾水資源化利用及導流工程落地。設立水產品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集中區。“主要河湖水質基本穩定在Ⅲ類,保障了南水北調輸水水質安全。”

  事實上,東線工程啓動前面臨的治水任務極其艱鉅。有數據顯示,在東線一期工程通水前,全線COD入河量須削減29萬噸,削減率爲82%。氨氮入河量須削減2.8萬噸,削減率爲84%,在世界治污史上可謂史無前例。

  東線總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胡周漢介紹,此前山東省南四湖水環境非常惡劣,被稱爲“醬油湖”,魚蝦絕跡,臭氣熏天。爲保障輸水水質,經過大力整治,關停了很多工廠。南四湖水質終於達到Ⅲ類標準,成爲清澈見底的清水長廊。

  “南水北調,不僅僅是從南到北引水。沿線的工程,不僅要實現輸水,更要保證航運,還要兼顧抗旱、排澇、泄洪這些功能。”東線江蘇水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松柏向記者介紹。

  通過大數據分析,調度方案也在逐年優化。在執行國家2017—2018年調水任務中,通過強化流域水清預測分析,動態優化調整調度方案,充分利用淮河豐水和沂沭泗來水抽水北送,減少長江至洪澤湖三個梯級泵站的抽水運行。“僅此一項,2013年至今累計節約運行電費約2億元,實現顯著減本增效目標。”

  文字編輯:陳棟棟

  新媒體編輯:劉屹鈁

  2018年第45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