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萧逸在北京

萧逸,原名萧敬人,山东菏泽人。1949年迁往台湾,受60年代台湾新派武侠小说潮影响,萧逸开始长篇历史、侠情小说创作,近半世纪以来,出版五十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甘十九妹》《饮马流花河》《无忧公主》《马呜风萧萧》《长剑相思》等多部著作发行量俱己超过千万册。他的许多作品被搬上影视银屏,1993年播出的《饮马流花河》是央视拍摄的第一部武侠剧

全文约2772字,细读大约需要7分钟

11月19日,著名武侠小说家萧逸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辞世,享年83岁。20天前,金庸去世,相比之下,萧逸走得悄然。

有江湖就有排行,江湖的架构者也难逃被比较的命运。媒体纷纷用“南金北萧”介绍萧逸。他的次子萧培寰直言,“没必要把两个不同的人放在一起,金庸的成就有目共睹,萧逸自成一派。”

萧逸风格飘逸,典雅婉约;写尽孤胆英雄的风流往事,本人却与风流无缘,连熬夜写作都竭力克制;身处江湖,却独来独往专职写作,为隔绝外界叨扰,迁家美国。萧逸一生自律又潇洒,专一又多情,在常以风流闻名的武侠名士群体中,他显得更为持中守正。无论在文学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萧逸都独树一帜。

命中注定

1935年,萧逸生于北京。父亲萧之楚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未毕业就弃笔从戎,萧逸回忆“爷爷劝父亲务农,父亲一怒之下,怀里面揣着二十个烧饼就从军了”。萧之楚忠心爱国,先后参加过长城、淞沪、武汉、长沙等二十余次重要战役,军功赫赫。

萧逸与父亲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连带父亲的“反骨”照单全收。

他从小就爱看武侠小说,家里有个副官是说评书出身。“在南京、重庆,一放学就把他拉到书房里给我们说书,三侠五义、小五义、岳飞传。我还爱看武侠,像还珠楼主,尤其是善于写侠情的王度庐,看得我满脑袋都是些幻想。我记得我的那些弟弟妹妹们一没事就拉着我给他们讲这些故事。我特别喜欢把他们讲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

1949年萧家迁居台湾,在建国中学与白先勇同班,他甚爱文学,可父亲一心“理工建国”,不答应他学文。父命难违,萧逸去了海军官校,念了两年,身心俱疲,中途辍学,又上中央理工大学,也无兴趣。两进两出,他说“好像游戏一样,自己都不知道以后要走哪条路”。

当时,恰逢台湾武侠小说风行,萧逸跃跃欲试,模仿王度庐、还珠楼主等人,写就第一部小说《铁雁霜翎》,领到了300块钱,没想到这本书一发行就红了,他身价立涨,加到1600元一本。

此时,萧父已经去世,现实压力扑面而来。萧逸走上了职业作家这条路,此后再没有上过一天班,没有赚过一分文字以外的钱。幼年扎实的文学功底为他储备了丰富的养料,他左右逢源,下笔如有神,最高打下一天写两万四千多字的记录;写《甘十九妹》时曾在17家报纸上连载,常常是五六张复写纸齐上。笔耕不辍50年,留下55部作品。

孜孜以求

闭门造车实属不易,不仅需要性情和才华,还需非常之毅力。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介绍了自己保持35年的写作习惯:坚持写长篇小说,每天早起写4到5小时,每天坚持4000字。和这位日本同行相比,萧逸严于律己的程度毫不逊色,他自小在父亲的规定下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上床,吃饭不说话,从不夜不归宿。父亲晚年疾病缠身九年又给了他极大震动,他便立志强身健体,烟酒不沾不熬夜,鲜少赌博,唯一的爱好是户外旅游。

1976年,萧逸带着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举家移居美国,“我心想既然写小说,只要有一支笔,在哪里都能写”。

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拳。

安家过后,两手空空,约稿停止,他只能靠给《星洲日报》和《新晚报》做特派通讯记者糊口,专栏一写就是三年。

祸福相依,去美国虽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却为萧逸带来了求新求变的转机。此时金庸封笔,古龙颓废,武侠世界急速衰落,《联合报》跨洋伸来橄榄枝,萧逸抓住了“重振武林”的机会,在《联合报》上写了《西风冷画屏》,没想到文坛反应热烈,被评论者认为是用新文学的笔法诠释了旧小说。趁热打铁,他又在《中国时报》连载《饮马流花河》,捷报再传。告别学习王度庐大写奇情的早期,度过模仿还珠楼主打造仙侠的中期。在他乡,萧逸潜心研究中国历史,作品均以真实历史为背景,以情仇为主线,着重刻画人性,在台湾一众模仿古龙讲求突破原有叙事结构、故事形态之流中脱颖而出。

“从《甘十九妹》和《马鸣风萧萧》开始,便有种觉悟,想将写作路线趋向有关人性的描写,阐释人性中种种问题。”萧逸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赞成时下所说的突破,我觉得人性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只要作者能够观察深刻、阐释精细、照顾到别人忽略的层面,那你便随时都在突破。”

武侠小说研究者、《中国武侠小说史话》作者林遥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萧逸充分利用儒释道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论,阐释武功的境界,代表人与自然的协调,加深了武侠的深度,由于萧逸本身的文学修养较高,对人性的发掘,也超过了当时一般的武侠小说作家,比如他的《饮马流花河》中的汉王朱高煦,虽然是一代奸雄,但是在抵御外侮,收复失土上仍然有其了不起的一面,萧逸并没有将其刻意丑化。这种通过在一个独特场合中,探讨人可能具有的人性,再去做详实的刻画,使他的武侠小说独具特色。”

文士亦侠

在他笔下,世界并非黑白分明,“以武犯禁”是他认为的作为侠的标准,大侠要敢于为忠孝仁义犯禁。他认为“侠客的灵魂”不在于“武”,而在于“侠”。文士也可以是“侠”。

他从书卷中跳脱出来,带着对“侠义”的追求落入平常生活,他的行迹彰显出与笔名一致的豪迈与飘逸。

有一次在美国,一位姓魏的先生一路献殷勤,要帮萧逸提箱送行。进到旅馆,这位先生从后面拉进来一个身背两小孩的女人,对着萧逸一起跪了下来。原来,此人将萧逸的小说全部盗版,跪地以求原谅。萧逸问是什么小说,此人回答17部小说全部盗版,萧逸当即表示要请律师告他。谁知此人哭天抹泪,勾起了萧逸的怜悯心。看着一家四口苦苦哀求,他糊里糊涂收下连买一部版权都不够的钱,并签下授权协议。

萧逸成名后,与古龙正好在一家出版社,老板做东请两人吃饭。两人一碰头,发现是初中时就认识却不相熟的同学,距离一下子被拉近。萧逸结婚时,古龙还来当了伴郎。

日后的交往逐渐显示出两人生活的差异:一个是儒雅书生,一个是风流浪子;一个从不为写稿熬夜,一个习惯夜间作业;一个不嗜烟酒,一个嗜酒如命。后来两人慢慢疏远,但总是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他很多次劝古龙喝酒节制,古龙说,没有酒还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

一语成谶。临终时,古龙后悔莫及,在电话里对萧逸又哭又叫。

如今,金庸、萧逸也相继离去。但正如萧逸所说的,“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侠客。特别是今天的世界,看似有发达的科技文明,可是人更冷漠,照样有不公平”,侠义精神依然会在世界上普遍存在。

“所以武侠的价值不可取代,永远是一座图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