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從三個板塊展開:板塊一:第二次IPO有哪些不一樣?板塊二百威亞太堅持上市的目的是什麼?板塊三港股三家啤酒公司,哪家最值得買?最後會是自由問答的環節

  百威亞太第一次IPO是在7月初,兩個月之後繼續衝刺IPO。當時百威取消上市計劃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發售的機構訂單不足,但是又不願意下調募資額。結果多數機構沒有買賬,最終導致上市流產。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第二次IPO有哪些不一樣?

  那麼這次上市結果會不一樣嗎?9月12日根據港交所披露的信息,百威亞太已經重新提交資料,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保薦代表人。有著名投行背書,相信難度也會小很多。

  這段時間內,百威亞太已經不是之前那個“百威”,爲什麼呢?因爲百威亞太已經發生過重大資產變更。根據母公司百威英博的公告信息:出售澳大利亞業務給日本朝日集團控股,交易價格是160億澳元,摺合港幣881.8億港元。這個金額比之前百威亞太計劃上市時募集的資金上限764.5億元還要多。

  新上市的百威亞太中,原有的澳洲業務並不在包括在上市主體內。這極大提升了公司的成長性。剝離澳洲業務之前,百威亞太2018年營收增速爲8.59%,淨利潤增速爲30.82%。在剝離澳洲業務後,2018年營收增速爲10.50%,淨利潤增速則是達到67.65%。

  百威英博的控股方是一羣擅長精打細算的巴西佬,對於這筆交易百威是沒有喫虧的。百威英博在澳洲有7家釀酒廠,其中一次性打包出售的還包括公司在該地區的品牌所有權和使用權。至於百威亞太地區的業務這麼多,爲什麼會偏偏選中澳大利亞這塊市場出售,這就離不開巴西人的精明瞭。

  根據百威亞太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按消費量和增速計算,亞太地區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也是啤酒消費量增速最快的區域之一,2018年到2023年預計亞太地區將會貢獻全球啤酒消費量增幅的47%。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資料來源:公司招股說明書)

  亞太地區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啤酒市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這片市場裏的增長空間是完全不一樣的。從公司產能分佈來看,中國,澳洲,韓國,印度和越南是主要市場。其中亞太地區東部主要是澳洲,日本韓國,是高度成熟的啤酒市場;而西部地區包括中國,印度,越南等國家是增速較快的市場。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資料來源:招股說明書,中信證券)

  百威出售澳洲地區的業務不僅因爲市場高度成熟,增長空間不大,而且澳洲地區的競爭格局明朗,也有來自對手的壓力。2018年,澳洲市場啤酒行業的CR5佔比是91.9%,百威英博佔比48.8%,Lion Nathan 品牌以36.4%的市佔率排名第二。市場高度成熟的背景下,消費量始終上不去,加上當地啤酒品牌的實力不弱,百威挑中這塊資產出售也在意料之中。

  經過一番折騰之後,對於百威亞太估值邏輯已經悄然發生改變。澳洲地區處於成熟市場,業績增速慢,會拉低百威亞太整體的業績表現。剝離這部分業務之後,公司的財務數據會更加靚麗,之前不願意給出高估值的投資人也會改變看法。

  同時經過遊行示威的事件衝擊之後,香港金融業也不是很樂觀,券商投行的日子也不好過。香港的新股市場萎靡不振,8月份只有1起IPO,對於百威亞太這麼大體量的肥肉,大投行自然不會放過。經過‘精心打扮’之後的百威亞太,成功實現一石二鳥的套路,通過賣資產既緩解了母公司短期的債務壓力,又改變了市場對於公司估值的看法。所以這次上市比上次阻力更小,已經十拿九穩。

  堅持上市的目的是什麼?

  百威英博在2015年併購全球第二大啤酒商南非米勒之後,從此也就奠定在啤酒市場全球霸主的地位。同時併購背後帶來的代價也是非常慘重的,百威英博也是負債累累。

  截止2018年12月31日,百威英博的槓桿比率從2015年的320%又增長到360%,淨債務高達1028.4億美元,爲此2018年的利息支出也高達629.2億元人民幣。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在鉅額的財務槓桿下,2018年百威英博的淨利潤才299.8億元,利息支出是淨利潤的2倍有餘,可以想象,高負債吞噬了公司大塊的利潤,而且影響了業績增速。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一次不成,堅持第二次成功上市,這就是百威亞太上市的目的——替老子還債。百威在賣掉部分資產之後還是謀求機會繼續上市,而且百威亞太在第一次遞交招股書的時候,就已經說明募集資金的用途就是爲了還債,可見母公司是多麼缺錢啊。

  “圈錢”只是目的之一,堅持上市的目的不排除百威爲了價值最大化的圈錢。香港市場已經有兩家啤酒公司巨頭華潤和青啤,而且這兩家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享受着市場給與的高估值和高溢價,前者作爲全國型企業享受着90X的高估值,後者是區域型公司也有35X PE。面對誘人的市場紅利,難保百威不看着眼紅。

  時隔兩個多月,百威亞太瘦身之後,寧願剔除低增速地區帶來的業績干擾,來提升估值,擡高身價,這就是百威打的如意算盤。

  啤酒公司哪家強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雖然百威亞太上市是爲了融資還債,但用“圈錢”來形容似乎又有點“小肚雞腸”,畢竟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優化的產品結構,穩定的盈利能力都是可以得到投資界認可的。

  啤酒這個新物種作爲國外的舶來品,對比國外的啤酒行業歷史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研究國外啤酒行業的歷史就會發現,啤酒公司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持續不斷的吞併史。具體來看:在2008年行業龍頭百威的母公司AB公司被比利時英特布魯收購,行業的老二,老三米勒和康勝合併了在美國的業務,成立了米勒康勝公司。自此以後,啤酒行業集中度更加收縮並且穩定,形成了雙寡頭壟斷的局面,行業CR2接近80%。

  而國內啤酒行業的現狀是,華潤已經通過併購擴張的外延式戰略成長爲全國性品牌企業;青啤因爲佔據山東,華北,華東地區的市場份額成爲了區域性公司;燕京啤酒的生存處境卻更加艱難,只有北京和內蒙古兩大主要市場。所以對比來看,國內品牌未來將是華潤,青啤,燕京三大啤酒企業之間的角逐,同時中國啤酒行業集中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直到存在寡頭或者雙寡頭的壟斷局面出現,這也是未來的啤酒市場競爭格局之一。

  行業集中度提升是一方面,隨着啤酒行業的銷量放緩,產品結構向高端化轉型是未來行業的更大看點。從百威啤酒在中國市場的產品結構來看,它走的是高端化的路線。百威旗下的品牌在高端以及超高端產品中以46.6%的絕對市場份額排在第一位。接着排在後面的就是青啤,華潤,重慶啤酒(嘉士伯集團控股)。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資料來源:招股說明書)

  上一次百威亞太IPO時,按照申購價的估值區間大概在38X—45X之間,大投行覺得估值高於預期而沒有買單,而估值接近90倍的華潤啤酒卻受到市場的追捧,市場是不是存在泡沫呢?如果說百威亞太第一次IPO時高估,那麼現在的華潤啤酒絕對高估。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啤酒行業受季節性的影響較大,上半年的淨利潤幾乎就是全年的,四季度完全虧損。這些行業特點可以從華潤啤酒,和青啤的財報可以看出。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華潤啤酒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增速很快,淨利潤同比增長24%,達到18.7億元的淨利潤和青啤相差不大,但是估值卻有天壤之別,況且今年6月份華潤還收購了喜力啤酒在中國地區的業務,還帶來了並表方面營收的增長。

  百威亞太上市後,3家公司還是有可比性的。華潤啤酒作爲全國性企業,在產能佈局和渠道方面比青啤更有優勢,但是在產品結構方面,青啤高端產品的市佔率比華潤更好,所以體現在淨利潤上,青啤用產品的高利潤彌補了不足。

  而百威亞太具有兩者的優勢,卻沒有兩者的不足。百威在印度、韓國、越南、中國都有產能佈局,市場份額跨區域,跨國家這是公司在品牌,渠道方面的優勢;同時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以46.6%的市佔率位列第一,又完全超越青啤。所以從品牌渠道,產品結構方面進行考量,百威亞太都可以完勝華潤和青啤。

  最後談談估值,在淨利潤相當的前提下,青啤33X的估值比華潤89X估值更具投資價值,如果百威亞太第二次IPO成功上市,新股估值又和青啤不相上下,那麼就首選百威。所以經過綜合考量之後,港股的3個啤酒標的,第一選擇百威亞太,其次就是青啤,不得已纔會選擇華潤。

  問答環節

  一、百威亞太堅持上市的目的是什麼?

  因爲母公司百威英博在2015年併購全球第二大啤酒商南非米勒之後,也是負債累累。截止2018年12月31日,百威英博的槓桿比率從2015年的320%又增長到360%,淨債務高達1028.4億美元,爲此2018年的利息支出也高達629.2億元人民幣。

  百威在賣掉部分資產之後還是謀求機會繼續上市,而且百威亞太在第一次遞交招股書的時候,就已經說明募集資金的用途就是爲了還債。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二、這次上市與之前有哪些不同?

  總的來說,主要的區別在於是剝離澳洲業務的百威亞太,上市主體已經發生了變化。同時公司的成長性大幅提升,具體表現就是,剝離澳洲業務之前,百威亞太2018年營收增速爲8.59%,淨利潤增速爲30.82%。在剝離澳洲業務後,2018年營收增速爲10.50%,淨利潤增速則是達到67.65%。

  三、募集資金的規模有多大變化?

  首公司第二次計劃以每股27-30港元的價格發行約12.6億股股票。百威亞太目標融資上限是379億港元,差不多是公司7月IPO計劃時764.47億港元目標的一半。

  四、具體介紹一下澳洲業務情況?

  2017年,澳洲業務收入16.91億元,淨利潤5.05億美元;2018年收入17.19億美元,淨利潤4.5億美元。淨利潤是有所下滑的。

  2018年,百威亞太澳洲收入佔其總收入比例爲20.32%,淨利潤佔其比重爲31.93%。澳洲市場啤酒行業的CR5佔比高達91.9%,百威英博佔比48.8%,本土品牌Lion Nathan 以36.4%的市佔比緊隨其後。

  五、爲什麼百威會考慮賣掉澳洲的業務?

  大概有兩點吧,一是母公司是在缺錢承受鉅額的財務壓力。二是澳洲業務屬於成熟市場,後續的增量空間不大,剝離出售之後,有利於再次上市,提高增速之後的百威亞太更像一家成長型公司,市場也樂意給更高的估值。

  六、百威亞太現在的估值情況?

  百威亞太發行市值大概在3500億港元—3900億港元左右。2018年公司的淨利潤是75億港元,對應的市盈率是46X-52X。第一次IPO的發行市盈率是38倍到45倍,估值中樞整體提升了大概2%,但是剝離澳洲業務後,百威亞太淨利潤的增速從30.82%提升到67.55%。

  七、和港股的同類公司對比?

  百威亞太上市後,港股市場有3家啤酒公司,華潤啤酒,青啤,和百威。從當前估值來看,華潤PE是90X,青啤才33X,百威亞太這次估值在50X左右,和華潤對比,華潤雪花是跨區域的全國性品牌,百威亞太是跨地區的全球性品牌,並且營收,淨利潤遠在華潤之上,給的估值比地域性的青啤高也是合理的。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八、百威亞太有哪些優勢?

  華潤啤酒作爲全國性企業,在產能佈局和渠道方面比青啤更有優勢,但是在產品結構方面,青啤高端產品的市佔率比華潤更好,所以體現在淨利潤上,青啤用產品的高利潤彌補了不足。

  而百威亞太具有兩者的優勢,卻沒有兩者的不足。

  百威在印度、韓國、越南、中國都有產能佈局,市場份額跨區域,跨國家這是公司在品牌,渠道方面的優勢;同時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以46.6%的市佔率位列第一,又完全超越青啤。所以從品牌渠道,產品結構方面進行考量,百威亞太都可以完勝華潤和青啤。

  乾貨 | 啤酒霸主百威亞太,值不值得買?

  九、值不值得打新?

  百威現在的估值看似有點高,但是剝離澳洲業務之後會保持高增長,很快會消化高估值,同時港股市場會給確定性龍頭公司一定的溢價。和華潤啤酒對比之後,百威更有吸引力。

  十、百威亞太最新的商譽爲68億美元,未來存在多大的減值風險?

  啤酒品牌之所以能夠做大,和吞併收購是分不開的,長期下來就累計了巨大的商譽,百威作爲全球型企業,品牌、渠道、產品都領先於多數競爭對手,未來商譽減值的可能性不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