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2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高佳晨)提到潘阿祥這個名字,也許你會有些許陌生,但是在浙江湖州,這個名字可絕對算得上響噹噹。

作爲一名“50後”浙商,貧寒農民家庭出身的他,從沒讀過書,不認識幾個字,卻憑一己之力,拼出了一個年產值20多億元的企業王國——浙江振興阿祥集團,旗下產業從鋁合金型材、亞麻紡織、重工機械到房產、外貿,橫跨多個領域,版圖仍在不斷延展。

記者在湖州阿祥集團總部見到了這位成功的企業家。雖說是企業家,可他身上卻絲毫看不出“成功人士”的影子。他穿着簡樸,腳上一雙布鞋,一口帶着當地口音的普通話,說話總是笑眯眯的。

“我是農民的兒子,也說不出來什麼大道理,但我這輩子堅持做實業,從沒愧對過自己的良心。”樸實的話語中,蘊含着一股力量。

故事,就從一本電話本開始。

一本“象形文字”電話本,是個傳奇

無論是在潘阿祥的辦公室,還是在浙商博物館裏,有這麼一本電話本都陳列其中。與其他電話本不同的是,它上面沒有一個文字,而是畫滿了形態各異的“符號”,有數字,有圖畫,還有各種各樣的圖案。

“比如說這個煙囪代表分管工業的人,汽車代表交通局的人,一頭羊代表姓楊的朋友,如果胖一點的朋友,就畫的寬一點……”這是潘阿祥自創的記錄方式,只有他一個人看得懂。

年過花甲的潘阿祥,從沒讀過書,甚至連自己的名字寫得也不太熟練。這樣一位目不識丁的農民,卻憑着極高的悟性和與生俱來的生意天賦,將阿祥集團打拼成年產值20多億元的集團。他自己也成爲一位擁有18億資產的農民企業家。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經歷,潘阿祥說經歷的事情太多了,有笑有淚。上世紀80年代,爲了改變家裏的貧困現狀,潘阿祥隻身一人幹起了推銷棉布、繡花枕頭的活計,去湖南、山東、陝西等省市做些小買賣,攢下第一桶金。

1992年,潘阿祥聽到新聞裏說,國家正在大力發展通訊。潘阿祥決定,做通訊電纜!他借款20萬元買來設備,招了20多個員工,喫住都在廠裏,跟着工程師學技術,給工廠取名爲“振興電纜廠”。短短的幾年時間裏,振興電纜廠快速發展,到1999年底,實現銷售收入2.53億元,利稅3300萬元。

學習新知識,他有自己的訣竅

雖不識字,也看不懂報紙,但潘阿祥在吸收資訊和學習方法上,有自己的“獨門祕籍”,那就是看電視新聞和收聽廣播。

潘阿祥告訴錢報記者,每天晚上,他都要將電視新聞,從時政到經濟,全部收看完畢,細細“咀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業理念——以國家政策鼓勵和市場需求爲核心,依靠獨特營銷策略,進行資源、人才的整合。

這套“祕笈”十分管用。跟在潘阿祥身邊已經16年的助理項衛平告訴記者,潘阿祥悟性極高,一點就通,一說就透,把政策喫得很透,能準確踏準經濟節拍。“這麼多年,潘董根據自己分析做過的大大小小決策,還沒有出過錯的。”

通過電視、廣播新聞,潘阿祥把他覺得有用的信息都記在腦中,消化提煉,由此辦起了亞麻、鋁業、房地產、重工、銅業等企業。鋁業做到華東第二,亞麻規模達到全國第三。總投資7.5億元的“阿祥重工”,也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

潘阿祥雖然不識字,卻格外注重人才培養和招納。他常對員工說:“我的頭腦裏有市場,你們的頭腦裏有技術,我們的頭腦一結合,還有什麼做不好的嗎。”爲了擴充人才儲備,潘阿祥從各大城市四處聘專家、招人才。衝着阿祥的好人緣和求知若渴的真誠,許多技術人員慕名而來。而且工程師們只要提起搞設計、進設備、聘人才,潘阿祥全讓他們說了算。

“企業如同人的身體,需要不斷技改投入,進行營養補充,只有思想更新,技術更新,設備更新,機制更新,企業纔可立於不敗之地。”多年屹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潘阿祥的切身之談。

嗅覺敏銳的他,一直堅守實業

如果說26年的創業歷程中,有什麼事是潘阿祥一直在堅持的,那就是辦實業。

2003年,潘阿祥瞭解到歐美國家亞麻紡織品需求量大,“阿祥亞麻”開始動工。

上世紀末,國家開始實施貨幣分房政策,阿祥意識到建材市場前景廣闊,毅然投資5500萬元,引進彩色鋁合金生產線,成立鋁業公司,2003年銷售近4億元。

多年來,阿祥集團在潘阿祥的掌舵下,在湖州織裏的土地上演繹着一部創業的神話。如今,已經67歲的潘阿祥依然每天準時上班,樂此不疲,神采奕奕。

問及爲什麼做實業這件事,堅持了近30年?“腳踏實地做產業,做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我心裏才踏實。而且,實業永遠是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產業支柱。”潘阿祥說,他這麼多年,從來沒有想過離開實業領域。只要自己還能幹得動,還有一口氣,就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