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的绝响

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期,毫无疑问出现在 11-13 世纪,即两宋时期。

何以见得?

从饮茶风尚所席卷的广角来看,茶在民间的普及,是在宋代才完成的,宋人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或无”,“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可以很俗,俗到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每日必需品。

从饮茶艺术所能达至的高度来看,宋朝茶道、茶艺的精致程度,也是堪称空前绝后的,宋人又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戾家,指外行人。茶可以很雅,雅到挤 入了不适宜外行人玩的文人四大雅道之列。

到处是茶坊

唐人封演这么描述茶在唐朝之盛况 :“楚人陆鸿渐(陆羽)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 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 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但此时饮茶的风尚,不过流行于上层社会,“无不饮者”无非是“王公朝士”。

这一特点也可以从茶画中看出来。你去看唐代的饮茶图,就会发现唐人所描绘者,几乎都是贵族生活。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人佚名《会茗图》

藏的一幅唐人佚名《会茗图》,便是描述一群宫廷贵妇聚会品茗、奏乐的场景。

现在我们再来看几幅宋代的茶画 :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佚名的《斗浆图》(黑龙江省 博物馆藏)、元人赵孟頫摹宋画的《斗茶图》(私人藏)。图中 那些饮茶、斗茶的人,不再是贵族官宦,而都是市井上的小商贩。这也显示出,宋代时,茶叶已成为市场上的寻常商品,饮茶已是贩夫走卒的生活习惯。用宋人的话来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奢嗜也,富贵贫贱靡不 用也。”

上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下 :南宋佚名《斗浆图》

赵孟頫摹宋画《斗茶图》

这群斗茶的小贩,在宋代叫作“提茶瓶人”。北宋开封的夜市上,三更半夜都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些上夜班的公吏、市民,下班路上,都习惯卖一碗滚热的茶汤喝,以暖暖身子。

而且,宋时的城市,满大街都是茶坊、茶肆,就如今天城市中几乎每一个要闹处都会有咖啡厅。《东京梦华录》说,汴京的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旧曹门街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画出东京城外的多处茶坊酒肆,主要分布在繁华的汴河两岸。

《梦粱录》则说,杭州“坊巷桥道,院落纵横”,“处处各有茶坊、酒肆”。还列出了一串茶坊的名字 :潘节干茶坊、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 坊、一窟鬼茶坊、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武林旧事》也罗列 了一串茶坊名 :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连二茶坊。单看这些茶坊的名字,我就觉得特别“酷炫”,有如起名特有个性的今日城市酒吧。

这些茶坊依其服务与消费水平,又可以分为不同档次。大众茶肆茶价低廉,是“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处”,即城市佣工、卖艺人等候雇主的地点,你要是生活在宋朝,想雇请个保姆、奶妈之类,可以到大众茶肆找“行老”介绍;高档一点的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是城市文艺青年搞音乐创作的会所 ;而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比较清雅,适合开展文艺、学术沙 龙,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则都是“花茶坊”,“楼上专安着妓女”,“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档次稍高一点的茶坊,装修都特别“高大上”:“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又“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茶坊

装饰店面”。有些茶坊还会邀请艺人献艺,以招徕顾客,如黄尖嘴蹴球茶坊内应该就有足球表演,又如洪迈《夷坚志》载,乾道年间,吕德卿偕其友前往杭州,在“嘉会门外茶肆中坐,见幅纸用绯贴尾云 :‘今晚讲汉书’”。这家茶坊不但有说书节目,还张贴出节目预告。今天的酒吧不也是邀请歌手驻店演唱?

而平康诸坊的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连二茶坊,平日里都有歌妓迎客 :“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需要提醒的是,宋代的歌妓 就如今天的女艺人,并不是娼妓。你刚踏入这些茶坊,立即有“提 瓶献茗”的美貌服务员给你奉上茶汤一杯,这时候你需要付一 点小费,叫作“点花茶”。你也可以叫歌妓陪着饮茶,弹奏唱曲 助兴 ;如果你对这茶坊的歌妓不满意,还可以召唤他处的歌妓过来陪饮:“或欲更招他妓,则虽对街,亦呼肩舆而至,谓之‘过街轿’”。那歌妓就在大街对面,才几步路远,却不肯走路,要坐着轿子过来。

家家尚饮茶

寻常的宋朝人家,平日里接待宾客,也必用茶与饮料。当客 人来访时,主人家要先敬茶招待 ;当客人告辞时,主家则奉上饮料送客。宋人笔记《南窗纪谈》与《萍州可谈》都记录了宋朝的这一习俗 :“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凉或温,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这里的“汤”,是宋人最喜欢的饮料,一般由中药材、果子、鲜花煎制而成,又叫“香饮子”。看得出来,宋朝人家还是挺追求 生活品味的。

上层社会更是以烹茶为风尚。南宋有一位叫作张约斋的雅 士,写了一篇《张约斋赏心乐事》,文章列举了一年四季中最适 宜做的赏心乐事,其中三月季春最赏心之事,是“经寮斗新茶”; 十一月仲冬最赏心之事,是“绘幅楼削雪煎茶”。许多宋朝士大 夫也都撰文述说茶道,如蔡襄著有《茶录》,黄儒著有《品茶要录》, 周绛著有《补茶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幅宋人《饮茶图》, 表现的正是上层仕女饮茶的日常生活。

当时的文人雅集,品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许多士大夫还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之所,品茗斗茶。苏轼诗曰:“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1说的便是他在扬州石塔寺参加茶会的事情。传为宋徽宗作品的《文 会图》与《十八学士图》(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佚名的《春宴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都描绘了文人学士在庭院中举行茶雅集的情景。此三图烹茶面画的构图相似,当有传承关系。

宋人《饮茶图》局部

可以这么说吧,到了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 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难怪宋徽宗要夸口说:“(本朝)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 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上 :赵佶《文会图》局部 ;中 :赵佶《十八学士图》局部 ; 下 :宋佚名《春宴图卷》局部

精选具有写实功能的宋代画作,展示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等“风雅”生活图景,其间不乏对宋代风俗礼仪的细致考证,以及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从而展现了宋代文明的独特性、颇为前卫的一面和对后世绵延不绝的影响力。

点击原文链接,进入《风雅宋》专题了解更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