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投資行業的風口層出不窮,從VR到人工智能、從共享經濟到無人零售,但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在2018年,受到國家政策和市場形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將目光集中到了智能製造領域,尤其是工業機器人行業。

那麼,智能製造究竟是一時熱度的風口,還是長期堅持的未來?工業機器人行業投資的邏輯與互聯網行業有多大的不同?最近一個月,億歐新制造頻道和多位關注工業機器人企業的投資人進行了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也發現了他們的一些困擾與迷茫。

工業機器人領域是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方向?

毋庸置疑的是,今年實體經濟相關的行業是許多投資機構和科技巨頭企業重點關注的方向,其中智能製造表現尤其突出。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馬雲重點闡述了關於新制造的理念;騰訊架構調整,也是代表着公司對於產業互聯網的全面關注,其中工業部分不容忽視;甚至在前幾天的英特爾人工智能大會上,AI賦能製造業的案例也頻頻出現在嘉賓的演講內容中。而製造業的智能化其實是並沒有那麼快到來,只有當製造業企業在自動化、數字化、互聯網化改造有一定基礎之後,才能逐步推動智能化升級。

國內大多數製造企業在先進製造理念的應用上,還停留在自動化改造的階段,存量市場大。同時,新產品的研發,全新生產工藝的不斷出現,讓自動化並不是一錘子買賣,尤其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後,3C行業發展迅速,爲工業機器人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

機器人換人的必要性是另一個重要推動因素。對很多製造業企業來說,用工成本的上升是近兩年成本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業內有一句玩笑話,中國自動化行業的競爭對手其實早已不僅是國外機器人廠商,而是來自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廉價勞動力。許多製造業企業已經頂不住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選擇出海設立工廠,然而,還有很多行業受到供應鏈的制約,並不能將工廠放到海外,因此自動化的重要性格外重要,越多越多的企業主會主動關注和了解工業機器人能如何爲他們的工廠服務。

在近兩年,協作機器人成爲了衆多工業機器人關注的核心方向,一方面是由於機器人運動控制、機器人視覺技術的逐步完善和發展,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協作機器人能夠更好地對製造業產線實現區域性的效率提升。通過人機協作的方式,機器人能夠更好的融入到製造業企業現有的生產流程中,逐步實現自動化,而階段性改造的成本也更低。放到更高的層面來看,類似於協作機器人這樣關注方向的變化,代表了工業機器人企業對於行業的需求的準確的把控。

綜上,在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大概念範圍內,工業機器人行業屬於穩定增長,並有着自己明確發展方向的行業,所以受到衆多投資機構的追捧並不奇怪。

工業機器人企業是否需要尋找融資?

想要投資工業機器人企業,首先需要他們原意接受融資,而這種意願在某程度上也決定了投資的價格。

在可統計的範圍內,2018年到目前爲止獲得過融資的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共有24家,總融資額超過15億人民幣。相較於近些年出現的其他風口而言,這個數目並不高,但足以證明工業機器人企業的融資意願。

大約從2000年左右,國內工業機器人,或者說自動化行業就已經起步,在從彼時到現在的接近20年時間裏,國產替代一直都是重要話題,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超過70%的份額,尤其是重型機器人市場份額,依然由國外巨頭企業佔據着,而由於產品穩定性、性價比等原因,國內集成商在自身公司經營的角度上,也很難完全摒棄國外機器人廠家。

因此直到今天,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家的生存環境依然需要一點一點重新發掘,不斷在技術上實現追趕,在合理的範圍內降低成本從而在國外廠家的。

對於工業機器人行業來說,2018年是一個不太順心的年份。目前機器換人程度較高的行業是汽車和製藥,而近些年的熱門行業則是3C與新能源。3C行業由於產品迭代快,配合產品迭代進行的工藝迭代和產線迭代,爲工業機器人企業和自動化集成商們帶來了大量的訂單。

但是今年這些行業本身並不景氣,首先手機銷量整體有下滑,而各家手機廠商也在等待5G技術去發佈新品,所以今年自動化企業能夠拿到的手機行業訂單對比往年有着明顯的縮水。而新能源行業的市場情況甚至還要更糟糕些,今年不斷傳出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消息,讓新能源企業的經營決策變得更加謹慎,新產線投入建設的比例更少。

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工業機器人初創企業在今年都迫切需要資本的支持,儘管拿到融資的企業本身很多已經能夠自己造血、保證盈利,但資金的注入會降低技術研發投入的壓力,從而鞏固企業在未來競爭中的優勢。

投資人的顧慮都在哪裏?

在和投資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很多投資人對於投資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顧慮。達晨財智基金合夥人任俊照曾在交流中表示,考慮到這一行業發展的成熟程度,如果沒有特別合適的項目,工業機器人將不會是其重點關注的方向,而其注意力會更多地放在零部件、芯片等上游行業。

首先是天花板明顯,下面這一組數字能或多或少地證明這個問題。

新松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機器人企業,截至到目前,新松的總市值爲228.73億元,2017年其總營收爲24.55億元,同比增長了大約20.73%,略微落後於行業中平均增速。而行業中另一家上市企業拓斯達,則以增速著稱,2017年拓斯達營收爲7.64億元,同比增長76.51%;淨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77.92%

拓斯達的增速和新松的市值,幾乎已經代表了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天花板。每年,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出貨量的增長大約爲20%-30%,橫向對比其他行業來講這一增長速率不慢,但作爲投資機構來看,這一增長速率並不能讓很多投資人滿意。

此外,雲啓資本副總裁鄭瑞庭在與億歐交流時,也表示了他對目前依然在融資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本身發展路線的擔心。

處於早期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尤其是本體企業,發展路線都大同小異,分爲兩條路線。一是自己做自動化產線,走項目制路線,或者通過傳統模式,發展集成商合作伙伴,但兩種模式的優劣勢都非常明顯。

前者的客單價更高,服務費用會彌補工業機器人本身在產品毛利率上的不足,爲企業提供充足的造血能力;但延長的服務鏈意味着公司要引進更多工程人員,公司體量會變重,且項目制路線的本身可複製能力差,擴張慢。

後者本質上就是工業機器人本體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廠商,商業模式相比較來說簡單,可複製性強;但在同樣的集成商面前,初創工業機器人企業就必須要和體量更大的企業拼價格、拼售後,陷入價格戰的紅海中。

鄭瑞庭表示,如果只是以目前這兩種模式,市面上正在融資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同質化很高,也很難有哪家企業能從中“跑出來”。

工業機器人行業是否還會有爆發的機會?

當然,擔憂只是一方面,我們仍要對工業機器人企業抱有期望,並且億歐相信國內工業機器人領域未來還有着爆發的機會。

工業機器人企業的客戶羣體,即國內製造業企業的升級改造呈現着明顯的兩極化。包括汽車、手機、家電、製藥、紡織、食品、日化在內各個行業的巨頭企業自動化程度很高,甚至部分企業已經完成了數字化改造,向着智能化生產的目標邁進;但國內製造業還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製造業企業,還停留在人工製造的階段,需要補足自動化方面的不足。

但在另一個方面,中小製造業企業一直佔據着國內製造業內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內一直有“五六七八九”的說法來概述它們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即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對工業機器人,乃至自動化行業而言,中小型製造業企業的市場是一片大藍海。不但企業總體量大,改造需求也大;同時由於人工成本的上升、中美貿易摩擦等影響,中小製造業企業必須儘快尋找破局的方式,通過自動化實現降本增效就是其中一種選擇。

而市場的開拓並不能完全依靠工業機器人企業自身。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曾在接受億歐採訪時表示,拓斯達在發展過程中與許多中小型製造業企業的聯繫緊密,公司也希望能夠爲它們的轉型升級做出一定的貢獻,然而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模式實現這一目標。

如果工業機器人企業研發出更適合中小企業的產品,並且同自動化集成服務商,甚至金融機構一起,推出合理的服務模式,推動中小型製造業企業的自動化改造進程,那麼中小企業的需求爆發,必然還會爲工業機器人行業帶來一次爆發式增長。在這樣假設下的新業態中,此前的產品、技術積累能夠提供的幫助並不太大,因此創業公司同樣有很大機會。

而在現階段,我們認爲最應該用來衡量工業機器人初創企業是否適合投資的標準只有兩個,一是企業本身的技術壁壘是否紮實,二是與製造業行業之間的距離是否足夠貼近。前者保證了企業在產品技術上的差異化和價值,後者則爲機器人企業提供一條更加垂直、實際的賽道。

不同於互聯網行業投資的奔放,對於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投資更像是一場漫長的陪跑。而對於投資機構來說,或許只有構建起智能製造投資生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向外做更多延伸,纔是突圍的正確方式。

來源:億歐 作者:李基祥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作者的知識成果。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聯繫到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歡迎建議、意見、合作、投稿至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