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融媒官方网站:http://www.yurongmei.com

  我不是高山镇金滹沱村人,金滹沱村也不是我的家乡,但我对金滹沱村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源于我的姨父姨妈家在该村,也源于该村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

  我自小对金滹沱村就比较熟悉,姨父姨妈家是这村的。我没有舅舅,外婆上年纪时也搬到了姨父姨妈家居住,而且在姨家住的日子要比我家多,故而金呼沱村自然成了我们兄妹常去之地。

  这几年我喜欢上历史文化探究,古迹众多的金滹沱村成了我的青睐之地,对其了解程度自然更深入更深刻。

  金滹沱村位于高山脚下,全村约四千人。关于村名的由来县志有记载,村民也有流传。古时十年九旱,庄稼常年歉收,人们温饱都难以维持,期望多降甘霖,以求五谷丰登,故而借吉言取村名金滹沱。

  一、翠微憩鹤山

  金滹沱村南的山古代称憩鹤山,海拔451米。据传远古时洛阳龙门南为五洋江大湖,这里露出个山顶,时常有白鹤在此休憩,故曰憩鹤山,近代人们改称为高山或青石山。山顶有巨石,古称“练船石”,中间透着巨孔,相传大禹治水时的遗物,是古代系船之地方,这块石头至今仍完好。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高山比起今天要高峻得多,即使七八十年代仍然如此。每次到姨家必须翻越该山,土路崎岖难走,山上青草如茵,但树木稀少,且多为灌木丛。上一趟山必须歇息几次方能登上山顶,当时感到山是那么的高,每次去最怕的事情就是翻山。

  高山的青石很有名,是制作碑刻及烧制水泥的好原料。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南建起了水泥厂,就地大规模开采。姨父吃苦耐劳,常常往矿上拉石头,挣点运输苦力钱,日子多少会好点。

  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山势明显挖低了不少,出现了多个巨坑。近些年拓宽新修了进村的水泥道路,不用翻山可以直接驱车入村,极大便捷了山南北村民的出行。

  二、甘水河,樊店水库

  站在高山山巅北望,一派锦绣景象。村落星罗棋布,密树成荫。村北临甘水河,河流如一条碧蓝色的飘带在山丘间蜿蜒蛇行。樊店水库呈现半月牙形,还宛若元宝。水面蓝绸緞般,湛蓝湛蓝的,若是晴天,水库在阳光下更加晶莹碧透,画卷一般。

  甘水河据《山海经》记载:“鹿蹄之山,甘水出焉,北流注于洛”。鹿蹄山为熊耳山脉的一段,古代又称厘山、纵山、非山,半壁山等。甘水河全长40公里,自宜阳县东流入鸦岭镇樊店村继而从金呼沱村北流淌而过旋复北向流进鸦岭镇,又流经宜阳境内注入洛河。

  村北依偎着樊店水库。这是伊川县第二大水库,在县内绝对算得上中型水库。1958年开始动工,一直至1981年历时二十余年完全建成。该水库位于洛河支流甘水河上游,位于鸦岭镇樊店村与高山镇金呼沱村间。控制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干流长11公里,总库容约925万立方米,相当可观。然而因历年上游修建有小水库拦截了不少水源,库容逐年缩小,灌溉面积也仅有5000亩。水库里常年养鱼 ,养鱼水面有800亩,每年临近冬季,地地道道的收获,众多鱼儿活蹦乱跳的,大者有好几斤,煞是喜人。

  樊店水库是我们小时侯的乐园,那时只要到姨父姨家便常与表哥表弟到水库玩,当年水面比今天宽阔的多。站在大坝上眺望,碧波荡漾,水库四周树木密密匝匝,附近庄稼青葱旺相,北山坡上的树木倒映在碧水中,山青青,水碧碧。水库还有小船,偶而还能坐上船儿在水面上游玩,惊得鸟儿飞上云霄。鱼儿随处可见,在水中自由嬉戏,一派江南水乡风韵。往事历历在脑海,犹在咋天。

  三、清代同泰寨门

  金 滹 沱村不算很大,但古迹却不少,都是清代建筑。至今还保留有同泰寨西东两寨门及杨氏宗祠。

  

  西寨门位于村西,背西朝东,青砖石条拱券结构,建筑古朴精致。西寨门宽5.8米,门宽3米,门洞高3.2米。寨门正上方青石匾额刻有“望瑶池”三个楷书大字,右左两侧各有一行小字,分别为“宜邑屏南金滹沱村”“大清同治五年谷旦”。另有一副楹联“仁心盘根远,义气筑垣高”。同治五年为1866年,距今152年。宜邑屏南说明该村当时属于宜阳县,在锦屏山南。

  西寨门西墙上镶嵌有《重修炮楼寨门楼房合序》碑刻,四方形,碑刻不大。记载着当年金呼沱村民修建同泰东西寨门过程及规格等。

  东寨门位于村东,正上方青石匾额刻有“瞻紫气”三个大字,右边一行竖排小字刻着“同治丙寅年修建”,左边为“宜邑金滹沱村”。还有一副楹联,可惜只剩下右侧残石一块,字迹模漫难以辨认。东寨门规制与西寨门相同,亦宽5.8米,门洞宽3米,高3.2米,亦为青砖石条砌成。

  金滹沱村东西寨门由于年长失修,已经倾危。西寨门外堆满垃圾,东寨门右侧护墙已坍塌。如此150余年的之古寨门在伊川县已寥寥无几。

  四、清代杨氏宗堂

  金滹沱村杨姓人家据传为北宋名将杨业之后。该村杨姓人家有百分之八十之多。而且高山镇黄村的杨圪垯自然村,鸣皋镇杨海山的杨氏人户多由金滹沱村迁去。这几个村杨氏人家每年多到金滹沱上老坟,而且金滹沱村的杨氏祠堂也由这几个村共同捐资修建。

  金滹沱村的杨氏宗祠位于东西寨门村中间,东西大街上,与村两委相邻。据祠堂拜殿内东侧保存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孟春月下浣榖旦树立的《建修拜殿碑序》记载:“吾宗祠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其(丛)公倡率剏建。修建正祠三间,门楼一座,耳房两间。而应修之拜殿尚付缺.........现宜清、齐政者欲补前人所未尽添修斯殿,遂邀其众执事公同磋商,外村族户复捐相助,就原有台基鸠工兴建,而拜殿三间已工落成,由兹殿宇聿新。碑文有清邑儒学生员二十世孙尧松,杨作栋薰沐撰文并书丹。

  祠堂拜殿西墙壁镶嵌有《四O感德铭》,树立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臈(腊)月,碑文记载杨氏四公于同治年间创建同泰寨事迹:"桂堂讳其(丛),宜亭讳其义,姓杨氏。创修同泰寨,寨首也......."邑儒学生员南卿李炳炎薰沐撰文,生员长菴白囱庚沐手书丹。

  自1932年后八十余载,祠堂失修,殿倾墙斜,瓦脱椽露,风雨浸淋,几成危房。2015年金呼沱与高山杨圪垯,鸣皋杨海山等村杨氏人家捐款在原址按旧规制重修宗祠。建有门楼一座,拜殿正殿各三间,但没有耳房。墙体新砖,房顶由灰色易为黄琉璃瓦。宗祠焕然聿新。

  2018年6月被伊川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中秋节去姨家时我专门前去探访,拍照,摘记清及民国碑文,便于整理资料。

  五、抗战时期金滹沱惨案

  多年前我在金滹沱村就数次听说过日本鬼子在该村杀害了不少村民,制造了惨案。多次问询姨父,但姨父当时很小,他也是听村里老人说的,具体情况说不清楚。今年从县政协编撰的《伊川县文史资料》上又看到了金滹沱惨案的简单记述资料。我专门入村在姨父陪同下走访年龄更大的老人们了解情况。大致如下:

  1944年夏洛阳,伊川沦陷。四月初十,日军40余人追捕高山侯村逃进金滹沱村的两个人。要进村搜查,被村民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遂从西寨门对村里发起攻击,村里青壮年团丁上寨墙还击,由于武器相差甚远不支,一些村民在东寨门未被合围之前出村逃难,还有一些村民翻越寨墙往山上出逃,部分人员摔死摔伤。这次战斗,日寇杀害村民20余人,死者知道姓名的有杨松山、杨进兴两人。鬼子还打伤村民6人。

  走访的几位老人们仍记得当年的悲惨景象。当时国民党伊川县政府瘫瘓,无人组织。守不住寨门时,村民四散逃命,完全凭运气。一些人遇上鬼子被杀害,还有些人慌不择路翻寨墙摔伤甚至丢掉性命。

  五十年代末参军的姨父感慨地说,还是国家强大好呵!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比啥都好。我深有同感,应当铭记历史,强国富民,杜绝这种悲剧事件再度发生。

  今天的金滹沱村人早已摆脱了贫困,绝大多数村民都过上了比较富裕幸福的生活,我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欣慰,默默祝福金滹沱村父老乡亲明天日子更美好!

  附录:清同治年间的碑刻《建修炮楼寨门楼房合序》:

  同泰寨创修于清同治五年,杨丛公讳其穰,为寨首,后其义公作古,其礼公接充维持。建筑伊始,周罔寨墙、唇壕地基各有尺量均系公买。落成后历来坍有筑之,倾者扶之。村中老幼暨环方诸多户口赖以庇护已有年矣!近以匪情力滑,防备宜周,现有杨君杨君照齐、照宜、照政、照清者登及,于是即与众首事妥商,由九年至十六年将寨周围先后修竣炮楼八角,东西两寨门楼房舍各三楹,且将门楼两侧高筑院宇,各两区洵,所谓有备者乃可无患焉!又恐代远年湮,寨墙唇壕等处原有尺量,数日及村内北面道路之流于O然也。爰为勒著于石,以备永远有所稽考云。

  计开:一寨墙,宽一丈五尺;一寨唇横宽一丈五尺;一寨壕一丈五尺。以上三处均系五尺,七丈杆合并声明。一村内北面两道路由东街往北直达北墙根,由墙根往西路一条直达西街侧。 (永怀河洛间)

  本微信公众号授权河南绿洲律师事务所关平亮律师郑重声明: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伊川】(ID:vyichuan),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平台由伊川县新媒体运营中心策划运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