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融媒官方網站:http://www.yurongmei.com

  我不是高山鎮金滹沱村人,金滹沱村也不是我的家鄉,但我對金滹沱村卻有着一種特別的情感。源於我的姨父姨媽家在該村,也源於該村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

  我自小對金滹沱村就比較熟悉,姨父姨媽家是這村的。我沒有舅舅,外婆上年紀時也搬到了姨父姨媽家居住,而且在姨家住的日子要比我家多,故而金呼沱村自然成了我們兄妹常去之地。

  這幾年我喜歡上歷史文化探究,古蹟衆多的金滹沱村成了我的青睞之地,對其瞭解程度自然更深入更深刻。

  金滹沱村位於高山腳下,全村約四千人。關於村名的由來縣誌有記載,村民也有流傳。古時十年九旱,莊稼常年歉收,人們溫飽都難以維持,期望多降甘霖,以求五穀豐登,故而借吉言取村名金滹沱。

  一、翠微憩鶴山

  金滹沱村南的山古代稱憩鶴山,海拔451米。據傳遠古時洛陽龍門南爲五洋江大湖,這裏露出個山頂,時常有白鶴在此休憩,故曰憩鶴山,近代人們改稱爲高山或青石山。山頂有巨石,古稱“練船石”,中間透着巨孔,相傳大禹治水時的遺物,是古代系船之地方,這塊石頭至今仍完好。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的高山比起今天要高峻得多,即使七八十年代仍然如此。每次到姨家必須翻越該山,土路崎嶇難走,山上青草如茵,但樹木稀少,且多爲灌木叢。上一趟山必須歇息幾次方能登上山頂,當時感到山是那麼的高,每次去最怕的事情就是翻山。

  高山的青石很有名,是製作碑刻及燒製水泥的好原料。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南建起了水泥廠,就地大規模開採。姨父喫苦耐勞,常常往礦上拉石頭,掙點運輸苦力錢,日子多少會好點。

  經過數十年的開採,山勢明顯挖低了不少,出現了多個巨坑。近些年拓寬新修了進村的水泥道路,不用翻山可以直接驅車入村,極大便捷了山南北村民的出行。

  二、甘水河,樊店水庫

  站在高山山巔北望,一派錦繡景象。村落星羅棋佈,密樹成蔭。村北臨甘水河,河流如一條碧藍色的飄帶在山丘間蜿蜒蛇行。樊店水庫呈現半月牙形,還宛若元寶。水面藍綢緞般,湛藍湛藍的,若是晴天,水庫在陽光下更加晶瑩碧透,畫卷一般。

  甘水河據《山海經》記載:“鹿蹄之山,甘水出焉,北流注於洛”。鹿蹄山爲熊耳山脈的一段,古代又稱釐山、縱山、非山,半壁山等。甘水河全長40公里,自宜陽縣東流入鴉嶺鎮樊店村繼而從金呼沱村北流淌而過旋復北向流進鴉嶺鎮,又流經宜陽境內注入洛河。

  村北依偎着樊店水庫。這是伊川縣第二大水庫,在縣內絕對算得上中型水庫。1958年開始動工,一直至1981年曆時二十餘年完全建成。該水庫位於洛河支流甘水河上游,位於鴉嶺鎮樊店村與高山鎮金呼沱村間。控制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幹流長11公里,總庫容約925萬立方米,相當可觀。然而因歷年上游修建有小水庫攔截了不少水源,庫容逐年縮小,灌溉面積也僅有5000畝。水庫裏常年養魚 ,養魚水面有800畝,每年臨近冬季,地地道道的收穫,衆多魚兒活蹦亂跳的,大者有好幾斤,煞是喜人。

  樊店水庫是我們小時侯的樂園,那時只要到姨父姨家便常與表哥表弟到水庫玩,當年水面比今天寬闊的多。站在大壩上眺望,碧波盪漾,水庫四周樹木密密匝匝,附近莊稼青蔥旺相,北山坡上的樹木倒映在碧水中,山青青,水碧碧。水庫還有小船,偶而還能坐上船兒在水面上遊玩,驚得鳥兒飛上雲霄。魚兒隨處可見,在水中自由嬉戲,一派江南水鄉風韻。往事歷歷在腦海,猶在咋天。

  三、清代同泰寨門

  金 滹 沱村不算很大,但古蹟卻不少,都是清代建築。至今還保留有同泰寨西東兩寨門及楊氏宗祠。

  

  西寨門位於村西,背西朝東,青磚石條拱券結構,建築古樸精緻。西寨門寬5.8米,門寬3米,門洞高3.2米。寨門正上方青石匾額刻有“望瑤池”三個楷書大字,右左兩側各有一行小字,分別爲“宜邑屏南金滹沱村”“大清同治五年穀旦”。另有一副楹聯“仁心盤根遠,義氣築垣高”。同治五年爲1866年,距今152年。宜邑屏南說明該村當時屬於宜陽縣,在錦屏山南。

  西寨門西牆上鑲嵌有《重修炮樓寨門樓房合序》碑刻,四方形,碑刻不大。記載着當年金呼沱村民修建同泰東西寨門過程及規格等。

  東寨門位於村東,正上方青石匾額刻有“瞻紫氣”三個大字,右邊一行豎排小字刻着“同治丙寅年修建”,左邊爲“宜邑金滹沱村”。還有一副楹聯,可惜只剩下右側殘石一塊,字跡模漫難以辨認。東寨門規制與西寨門相同,亦寬5.8米,門洞寬3米,高3.2米,亦爲青磚石條砌成。

  金滹沱村東西寨門由於年長失修,已經傾危。西寨門外堆滿垃圾,東寨門右側護牆已坍塌。如此150餘年的之古寨門在伊川縣已寥寥無幾。

  四、清代楊氏宗堂

  金滹沱村楊姓人家據傳爲北宋名將楊業之後。該村楊姓人家有百分之八十之多。而且高山鎮黃村的楊圪墶自然村,鳴皋鎮楊海山的楊氏人戶多由金滹沱村遷去。這幾個村楊氏人家每年多到金滹沱上老墳,而且金滹沱村的楊氏祠堂也由這幾個村共同捐資修建。

  金滹沱村的楊氏宗祠位於東西寨門村中間,東西大街上,與村兩委相鄰。據祠堂拜殿內東側保存有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孟春月下浣榖旦樹立的《建修拜殿碑序》記載:“吾宗祠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其(叢)公倡率剏建。修建正祠三間,門樓一座,耳房兩間。而應修之拜殿尚付缺.........現宜清、齊政者欲補前人所未盡添修斯殿,遂邀其衆執事公同磋商,外村族戶復捐相助,就原有臺基鳩工興建,而拜殿三間已工落成,由茲殿宇聿新。碑文有清邑儒學生員二十世孫堯松,楊作棟薰沐撰文並書丹。

  祠堂拜殿西牆壁鑲嵌有《四O感德銘》,樹立於宣統辛亥年(1911年)臈(臘)月,碑文記載楊氏四公於同治年間創建同泰寨事蹟:"桂堂諱其(叢),宜亭諱其義,姓楊氏。創修同泰寨,寨首也......."邑儒學生員南卿李炳炎薰沐撰文,生員長菴白囪庚沐手書丹。

  自1932年後八十餘載,祠堂失修,殿傾牆斜,瓦脫椽露,風雨浸淋,幾成危房。2015年金呼沱與高山楊圪墶,鳴皋楊海山等村楊氏人家捐款在原址按舊規制重修宗祠。建有門樓一座,拜殿正殿各三間,但沒有耳房。牆體新磚,房頂由灰色易爲黃琉璃瓦。宗祠煥然聿新。

  2018年6月被伊川縣人民政府列爲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今年中秋節去姨家時我專門前去探訪,拍照,摘記清及民國碑文,便於整理資料。

  五、抗戰時期金滹沱慘案

  多年前我在金滹沱村就數次聽說過日本鬼子在該村殺害了不少村民,製造了慘案。多次問詢姨父,但姨父當時很小,他也是聽村裏老人說的,具體情況說不清楚。今年從縣政協編撰的《伊川縣文史資料》上又看到了金滹沱慘案的簡單記述資料。我專門入村在姨父陪同下走訪年齡更大的老人們瞭解情況。大致如下:

  1944年夏洛陽,伊川淪陷。四月初十,日軍40餘人追捕高山侯村逃進金滹沱村的兩個人。要進村搜查,被村民拒絕,日軍惱羞成怒遂從西寨門對村裏發起攻擊,村裏青壯年團丁上寨牆還擊,由於武器相差甚遠不支,一些村民在東寨門未被合圍之前出村逃難,還有一些村民翻越寨牆往山上出逃,部分人員摔死摔傷。這次戰鬥,日寇殺害村民20餘人,死者知道姓名的有楊松山、楊進興兩人。鬼子還打傷村民6人。

  走訪的幾位老人們仍記得當年的悲慘景象。當時國民黨伊川縣政府癱瘓,無人組織。守不住寨門時,村民四散逃命,完全憑運氣。一些人遇上鬼子被殺害,還有些人慌不擇路翻寨牆摔傷甚至丟掉性命。

  五十年代末參軍的姨父感慨地說,還是國家強大好呵!老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比啥都好。我深有同感,應當銘記歷史,強國富民,杜絕這種悲劇事件再度發生。

  今天的金滹沱村人早已擺脫了貧困,絕大多數村民都過上了比較富裕幸福的生活,我打心眼裏爲他們感到欣慰,默默祝福金滹沱村父老鄉親明天日子更美好!

  附錄:清同治年間的碑刻《建修炮樓寨門樓房合序》:

  同泰寨創修於清同治五年,楊叢公諱其穰,爲寨首,後其義公作古,其禮公接充維持。建築伊始,周罔寨牆、脣壕地基各有尺量均系公買。落成後歷來坍有築之,傾者扶之。村中老幼暨環方諸多戶口賴以庇護已有年矣!近以匪情力滑,防備宜周,現有楊君楊君照齊、照宜、照政、照清者登及,於是即與衆首事妥商,由九年至十六年將寨周圍先後修竣炮樓八角,東西兩寨門樓房舍各三楹,且將門樓兩側高築院宇,各兩區洵,所謂有備者乃可無患焉!又恐代遠年湮,寨牆脣壕等處原有尺量,數日及村內北面道路之流於O然也。爰爲勒著於石,以備永遠有所稽考雲。

  計開:一寨牆,寬一丈五尺;一寨脣橫寬一丈五尺;一寨壕一丈五尺。以上三處均系五尺,七丈杆合併聲明。一村內北面兩道路由東街往北直達北牆根,由牆根往西路一條直達西街側。 (永懷河洛間)

  本微信公衆號授權河南綠洲律師事務所關平亮律師鄭重聲明:任何媒介轉載須註明來自【伊川】(ID:vyichuan),否則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平臺由伊川縣新媒體運營中心策劃運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