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表演類綜藝節目頗受關注。在最有代表性的節目《我就是演員》(原《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當中,觀衆發現,參與的演員大多在節目中有精彩的發揮,而且不乏爆炸性演技展現,這使得此類節目在贏得很高收視率之餘,也讓觀衆感到疑惑:我們並不缺乏好演員,爲何卻難誕生高質量的電影、電視劇作品?

  如果打量這些表演類綜藝節目所選擇的演員,就會發現他們要麼活躍在影視一線,要麼具有話題性,真正被稱爲“老戲骨”或者在學術層面得到過承認的演員,很少出現在這類綜藝當中。所以,表演類綜藝儘管打着內容至上的旗號,但本質上並沒有向嚴肅意義上的表演靠攏,總體而言,仍然是在迎合碎片時代的短視頻消費需求。

  影視作品的長篇特徵以及多類型、多題材上的變化,對演員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更高的,唯有紮實的學習功底、豐富的生活閱歷、細緻的觀察能力等多方因素結合在一起,才能締造真正優秀的演員。而綜藝節目中表現出色的演員,只能說在一個瞬間得到了觀衆的垂青,想要證實長期的表演水準,還要在長篇作品裏去驗證。

  但長篇影視作品裏,演技派的空間也在逐漸縮小。大量流量明星開始佔據主角位置,圍繞流量明星而展開的製作,催生了批量的劣質影視劇。影視行業被流量明星綁架,最先受損的便是演技派——當然,這裏的演技派要排除一些有演技但更有知名度的明星,那些在流量之外的實力演員,要麼只能在熱門劇中擔任配角,要麼只能在家裏等待工作機會,所以纔會造成這種怪現狀——表演類綜藝隨便拿出一位演員都演技爆棚,但在長篇影視作品裏,卻看不到演技派們佔據主流。

  從演員們在綜藝節目中的較量,就能看出實力演員面對綜藝手段時的緊張與無措。實力演員不該被流量驅使與控制,被迫走上綜藝來尋求曝光度,他們應該站在長篇作品的背後,用自己塑造的角色來說話。但在浮躁的娛樂環境下,所有從業者都被綁架,不去最有話語權的平臺,不上最有眼球效應的綜藝節目,就會直接導致身價降低、無人邀請。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造就了大家表演都關心演技,實際上卻不把演技當回事的矛盾現狀。

  過去年代的演員,只有角色沒有自己,除了表演,他們多在生活當中沉澱、積累自己,可以從容切換演員與普通人的角色。而在當下娛樂過剩的時代,所有演員都需要擠在一個名利場當中,博出位,博話題,博流量,有多少曾經令人尊重的演員,違背自己的意願,或者屈從於綜藝的出名快、來錢快,放棄了對演技的打磨,逐漸也走上了輕浮的表演路線,使得演技成爲影視作品中最爲匱乏的元素。

  好演技只在綜藝裏,這是個大問題。好演員的養成,需要演員永不停歇地成長,也需要編劇、導演等創作團隊其他成員的協作,只有在一個完整的、有集體追求的作品裏,演員纔有可能得到展現的空間,而現在影視作品趕進度、搭草臺班子現象嚴重,演員即便有實力,也如英雄一般無用武之地。

  所以,別被綜藝裏的好演員迷惑了,演員與其他創作者,包括觀衆,都應該重新回到長篇作品裏,迴歸表演的真正內涵,讓表演真正成爲一種創造,而非消費。

  (燕趙都市報 文/韓浩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