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會話中,我們會經常陷入“不知聊什麼”與“不知怎麼聊”的窘迫情況。比如你搭別人的車,才聊兩句就發現沒話說了,車廂內陷入了無邊的尷尬,你知道看手機不禮貌,可還是拿出來默默刷;再比如初次見面,你和對方聊天,沒有評估好對方說話的節奏,對方話還沒說完,你就搶話插話,兩邊同時開說,就會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示意一下 對方“您先說您先說”···日常對話都如此,又何況約會聊天呢?當這些問題在約會中出現時,無形中就拉低了約會的質量,從而讓你脫單也變得遙遙無期。

我想談戀愛:擊破約會尬聊綜合症,讓話題自己轉起來

想在約會中好好說話,你必須掌握“話輪技術”,它是由美國社會學家Sacks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二到多人交流時,每個人在自己輪次裏面的連續表達。聊天時,你覺得什麼時候該說話,對方什麼時候說完了,自己應該說多久—這全都離不開“話輪”。這個技能之所以重要,是因爲約會中只要有一個人掌握話輪,就能兩個人同時受益。

聊天時插話搶話,突然冷場,喋喋不休招人煩,自己還不知道—這都跟話輪沒轉起來有關係。那麼,怎樣高效利用話輪技術,讓話題自己轉起來呢?你必須遵循優質話輪的“相當原則”—

{!-- PGC_COLUMN --}

所謂相當原則,指的是在交流時,要注意雙方 說話時長相當、注意力投入相當、地位相當。

我想談戀愛:擊破約會尬聊綜合症,讓話題自己轉起來

你不喜歡跟說個沒完的人交流,聊天跟聽課一樣;也討厭跟高冷的人對話,你都不確定Ta有 沒有在聽;更反感和那些發號施令的人說話, 感覺好像你欠了他五百萬;至於全程被崇拜,被跪舔,更會覺得渾身上下不自在。

爲什麼?就是因爲在這些交流中,沒有遵循相當原則。一旦雙方的對話在內容、注意力投 入、溝通地位上有了太大的差異,話輪就會像缺乏潤滑的齒輪,沒法順暢運轉。瞭解這一 點,你就知道約會中該怎麼把握聊天的火候了。

第一,不要說太多,也不要聽太多。

聊天時,有的人傾向於表達,另外一些人傾向於傾聽,這很正常。可在約會中,我們儘量要 把雙方表達時長控制在五五開或四六開上下。 交流就像打乒乓球,你打過去,他打回來。如 果一方不揮拍子了,這球就打不下去。爲了更好地引導話輪均等運轉,你可以嘗試以下的溝 通技術,它的公式化表達是這樣的:表述自身資源與觀點,再以好奇心拋出一個半開放性問題。

我想談戀愛:擊破約會尬聊綜合症,讓話題自己轉起來

第二,不要高姿態,也不要低姿態。

如果約會對象總覺得你太強勢,那你一定要注意在聊天時減少使用“鎖閉型發問”,也就是 那些只靠是、否就能回答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本身就很有壓迫感,有的人會習慣連續問幾個,這就讓你顯得非常像審問而非約會。比如相親三聯:「你有北京戶口嗎?」「你是在北京本地長大的嗎?」「那你家三環內有房 嗎?」就顯得情商很低。

同樣,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姿態太低,就要注意在交流時不要出讓所有的選擇權。適當表達是有禮貌,但是把選擇權全部讓給對方,就會導致自己姿態太低。保有足夠選擇感的同時,也要敢於否認對方的一些觀點,不要刻意逢迎,不要太在意這會不會讓你留下不好的印象。凸顯自身的獨立人格,也照樣是很有魅力的事情。

我想談戀愛:擊破約會尬聊綜合症,讓話題自己轉起來

第三,保持高投入,引導對方也擁有高投入。

爲了引起對方興趣,很多人會下意識的展示資源—我名校畢業,月薪多少,有房有車,如何 如何。對方倘若不拜金,其實未必喫這套:你的錢又不是我的錢,跟我有毛關係?沒資源的 可能就天南地北的胡扯,卻容易讓對方抓不住重點。

爲了讓話輪繼續運轉,請注意要在你的話裏表露

“觀點”,而不是太多“內容”。“觀點”是能夠激發情緒和參與動機的—哪怕這種被激發的情緒未必是好情緒。這個觀點如果跟對方有一定關係,那效果往往就更好了。不管是認同還是不認同,對方都一定先要了解你的觀點“ 是什麼,以及你爲什麼要這麼想”,這樣一來, 就倒逼他要投入對話。而對方給你的反饋,也會引導話輪繼續深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