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東聊城市位山灌區的位山溼地公園,昔日黃沙漫漫,如今草長鶯飛。 吉蕾蕾攝

  

  農村水利設施對抵禦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黃河流域大力推動新型灌區建設,打造節水、高效、生態型現代化灌區。如今,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內700多處大中型灌區灌溉面積達1.26億畝,有力推動了灌區百姓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促進了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

  深秋時節,位於山東省慶雲縣的嚴務水庫波光瀲灩,這方來自黃河的甜甜“客水”,激盪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年70歲的王景奎對過去“喫水貴如油,輩輩爲水愁”的日子記憶猶新,他生活的嚴務鄉王皇村是全縣有名的“十八苦村”之一,“喫水又苦又鹹,種地完全靠天,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喫上‘甜水’”。

  王景奎如今喝的“甜水”是通過引黃渠,輾轉200公里,從齊河縣的李家岸灌區引來的黃河水。

  近年來,黃河流域大力推動新型灌區建設,通過完善水利建設、保障飲水安全、加強灌區生態建設及信息化建設,努力打造節水、高效、生態型現代化灌區。如今,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內700多處大中型灌區灌溉面積達1.26億畝,有力推動了灌區百姓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促進了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

  告別苦鹹水

  農村水環境在改善

  慶雲縣臨近渤海,屬典型海浸區,苦水區面積達24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8%,雖然馬頰河、德惠新河、漳衛新河3條省管河道橫穿全縣,但由於經常乾旱而水量不足。

  “缺水”曾是困擾慶雲縣發展的最大難題。爲解決全縣人民的飲水問題,自1993年以來,慶雲縣集全縣之力開工建設水庫。以慶雲水庫爲水源,慶雲先後建成日供水能力1.5萬立方米的水廠1座,鋪設管道500餘公里,解決了苦水區151個村莊、10.5萬人的喫水困難。2009年,慶雲縣又將農村飲水工作的重點由“面的覆蓋”轉向“質的提升”,在建成中型平原水庫和實現“雙線引黃”的基礎上,對總水廠進行改擴建,爲全縣鋪設主、支管道1600多公里,到2010年10月份,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至此,全縣徹底結束了“喝苦水”歷史。

  黃河水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13年在黃河流域啓動飲水安全工程以來,先後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48094處。截至2017年底,通過實施飲水安全工程,爲流域內66個地市(州、盟)、340個縣(市、旗)1.2億多人提供了水源保障,累計解決了沿黃農村9000多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有了小農水

  “荒鹼地”變“噸糧田”

  水利是支撐河南省這個糧食生產大省的根基,也是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的重要保障。“我們這裏是鹽鹼地,以前小麥畝產只有三四百斤,自從用上黃河水灌溉,鹽鹼地全都變成了米糧川,現在小麥每畝能打千把斤,水稻平均每畝也在1400多斤。”剛剛收割完水稻的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祝樓鄉新城村村民祝忠民告訴記者,以前都是用井水澆地,井水硬度大、水溫低、容易泛鹼,種出的稻米也不好喫,如今用黃河水澆灌出來的稻米,又黏又香,味道就是不一樣。

  

  人民勝利渠總乾渠

  澆灌祝忠民家農田的黃河水,就是通過人民勝利渠,再從一號跌水處流入新磁河而來的。人民勝利渠於1951年興建,是黃河下游的第一個大型引黃工程。20世紀70年代,通過原陽縣祝樓鄉的黃河分支新磁河,人民勝利渠又修建了引黃支渠。由於引來的黃河水攜帶着大量泥沙,沉澱後用來灌溉農田,保留了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這才使昔日低窪荒涼的鹽鹼地變成了如今的高產穩產田。

  “通過引黃灌溉工程的升級改造,灌區的灌溉面積得到恢復和增加,糧食生產能力得到增強,農田灌溉效益得到進一步發揮和提高。”

  河南省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李立新說,據統計,改革開放40年來,河南省萬畝以上的引黃灌區從21處增加到52處,有效灌溉面積從145萬畝增加到1360萬畝,增加1200多萬畝,爲河南省農業生產,尤其是提高糧食產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改革開放初期,黃河流域農村水利工作主要是爲沿黃地區引黃灌區農業發展提供黃河水源,擴大引黃灌溉面積。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引蓄提水工程,僅黃河下游就先後修建、改建引黃工程97處,設計流量4328立方米/秒。隨着供水量增加,灌溉面積不斷擴大,沿黃地區灌溉面積由初期的0.68億畝擴大到目前的1.26億畝。

  美了生態

  沉沙地如今“賽江南”

  引黃灌區長期引黃造福當地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泥沙,讓沉沙池區的羣衆受到困擾。

  站在黃河位山溼地公園裏,山東聊城市高新區顧官屯西程鋪村村民周廣霞說:

  “這個地方以前是沉沙池,池區沉沙堆積如山,生態條件非常差。一起風就漫天黃沙,莊稼也長不好,村民都很窮,很多人出去打工就不回來了,村裏根本留不住人。”

  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其超介紹,黃河灘區、金堤河流域泄洪區、黃河故道西片區和北片區是聊城的4大集中連片貧困區。2016年7月份,位山灌區沉沙池旅遊扶貧開發項目正式啓動。如今,池區60.3公里的棧道已修建完成,景點旅遊設施也在加速建設,沉沙池青山綠水之變已初見成效,風捲沙的場景一去不返。

  曾飽受黃沙之苦的不只是聊城,幾十年前,濱州市小開河灌區沉沙地也是漫天黃沙。如今,小開河灌區沉沙地溼地公園碧水盪漾、沙鷗雲集。小開河引黃灌溉管理局局長王景元說,建溼地公園,是爲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爲了保護這片溼地,在乾渠兩側90公里範圍內築起了5米寬的綠化平臺,種植4排共計15萬棵適合當地生長的防護林。同時,採用遠距離輸沙模式,將黃河泥沙輸送到位於中游51.3公里處的沉沙池,集中沉積泥沙。”

  2017年12月份,小開河引黃灌區獲批國家級溼地公園試點,成爲全國首個引黃灌區國家級溼地公園。

  

  沉沙池內,大量鳥類棲息繁衍。王景元攝

  “農村水利設施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抵禦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保障。”

  黃河水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強化黃河流域農村水生態環境整治,到2020年,使坡耕地治理程度達到80%左右,防治水土流失大見成效。

  

  來源|經濟日報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