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美軍號稱世界上第一強大的軍隊,不論是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還是長期在實戰中打磨的作戰思維和效率,都得到了公認。

然而,在美軍內部,卻並不是認爲自己都是“一流的”,就像外界傳言的一樣,他們其中也有深深的鄙視鏈。

這其中就包括網民們總結的一個定律:一等人海軍、二等空軍、三等陸軍、四等馬潤(海軍陸戰隊的音譯)

從美國各軍種的預算裏,也可以清晰的看到這樣的等級森嚴。。。

(馬潤的預算包含在NAVY裏,但一般只佔5%不到)

那麼,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海軍是一等人毫無疑問的。美國陸軍在南北戰爭前還比較重要,但是南北戰爭中陸軍中反賊太多(軍官基本上加入南方),海軍就要忠誠的多,所以戰後陸軍常備軍規模被壓制。而且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政策,陸軍規模一直都很小。

海軍是北軍的重要力量

二戰爆發前美國海軍有四十多個上將,陸軍只有四個。很多人尉官可以幹到退休,上校是大多數陸軍軍官可望不可及的終點。美國海軍一等人地位是歷史造就的,海軍拽到很長時間不設准將,上校上來就是少將。後來在陸軍等的不滿下與大家保持一致設立准將,但只是形式,上校升准將以後馬上就會升爲少將。

空軍以前是陸軍航空兵,和陸軍一起是二等人。升格爲軍種以後一度作爲唯一的戰略核打擊力量(遠程轟炸機和戰略導彈)風頭壓過了海軍。

但是海軍後來也獲得戰略核打擊力量(戰略核潛艇),空軍就沒有那麼一枝獨秀了,雖然嚴格說現在空軍軍費是最高的(陸戰隊軍費和海軍軍費打包算在海軍部,所以顯得高過空軍,分開就未必了),但綜合歷史傳統、政治影響力等方面,作爲唯二的戰略打擊力量之一,空軍還是二等人。

空軍是二等人了,沒有戰略打擊力量的陸軍自然就是三等人。客觀說現在美國陸軍地位還是比當年改善太多了。南北戰爭期間陸軍規模空前膨脹,但是南北戰爭以後美國獨霸北美,沒必要保持巨大規模的常備軍。再說陸軍軍官團在南北戰爭中的不忠表現(反賊太多),也導致政府對建設大陸軍敬而遠之。

一戰美國陸軍曾經迅速膨脹過一次,但是因爲參戰晚,美國陸軍沒有真正完成動員戰爭就結束了。再加上一戰後美國重拾孤立主義,陸軍再次縮水。

一戰時期美國陸軍更像牛仔

二戰爆發前美國陸軍的常備機動兵力說白了也就是一個軍級單位,規模差海軍太遠(就像前面說的上將都差了那麼多),所以臨時擴軍也要搞到43年纔有個模樣(幹部缺編嚴重)。二戰以後美國因爲要當世界警察,又要對抗蘇聯,陸軍一直保持了比較大的常備軍規模(光算機動部隊全球第一),而且因爲發展了潘興等中程導彈,美國陸軍一度獲得了準戰略打擊能力,算是比較好的時期了。

但是中導條約的簽署,導致美國陸軍陷入一旦脫離空軍支援,連戰役縱深目標都無法打擊的窘境。當然美國陸軍地位比歷史上還算比較好的時期,如果美國將來衰落了,不玩世界老大了,估計海軍可能還要有一定規模,但陸軍會再次萎縮到和其他美洲國家差不多的程度。

那麼馬潤爲什麼是四等人?

首先馬潤作爲一個軍種,在國防部居然沒有自己的獨立軍種部,而是歸海軍部管理,也就是說平時軍政管理陸戰隊是依附海軍的,這也是很多時候馬潤被當作準軍種,或者半拉子軍種對待的根源。而且在傳統上陸戰隊地面力量在海上歸海軍指揮,在陸上歸陸軍指揮。陸戰隊航空力量在部署在海軍軍艦上的時候,歸海軍指揮。

其次,馬潤還沒有自己的初級軍官學校,需要海軍來培養生長軍官(除了來自士兵提幹,馬潤學歷軍官主要來自海軍官校和預備軍官團,當然要被馬潤自己拿來再培訓考覈以後才能入職)。作爲被一等人代管,三等人指揮的馬潤,自然是妥妥的四等人。

而且馬潤的陸戰武器選擇受陸軍指導,空戰武器選擇受海軍指導(其中攻擊機中隊戰時還要能部署在航母等軍艦上)。

在歷史上,馬潤獨立地位被多次質疑,又沒有獨立的軍種部(我記得馬潤正式升格爲軍種都是二戰以後的事情),在各方面受到兩大軍種各種限制,自然大受夾板氣,裝備也是一貫落後。二戰期間陸軍早就換大八粒了,馬潤還在用春田和自己蒐羅來的一些特殊類型的武器(比如說萊辛、約翰遜這種都是陸軍看不上不來搶的)。

伊拉克戰爭期間,馬潤還拿着越戰時期的M16A2

海灣戰爭期間陸軍開着M1,馬潤還在開M60(現在也是撿陸軍淘汰的M1)。

冷戰以後,大規模戰爭可能性降低,海外常規干預和特種作戰越來越多,結果就是陸軍一裁再裁,馬潤作爲隨時可以在海外部署的常備軍力(這裏有個誤解就是傳說總統可以繞開國會直接指揮馬潤。總統喜歡用馬潤的根源在於馬潤本來就是長期部署在海外的機動力量,用起來最方便)地位卻不斷提高,所以現在是四等人最得瑟的階段。很多地方開始和陸軍叫板。但總的來說四等人地位不會變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