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 13:5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俞吉吉 王逸羣

蔣金樂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根和魂。600多年前,72歲的黃公望在富春江畔駐足,在之後的4年裏,他將這裏的山水繪於筆下,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橫空出世。如今,富陽兩千多年的人文歷史匯聚於一本著作中,別樣講述着這裏的名人故事。這便是由富陽區史志辦編輯、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富陽的文瀾隧道》,撰寫者是富陽人文史“活地圖”蔣金樂。

近日,記者走進蔣金樂位於富陽的家中,聽他講述這條“文瀾隧道”的故事。

富陽秦時置縣,是我國較早建縣的地方之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翻開這本近300頁、約25萬字的書冊,一幅富陽的人文歷史圖卷緩緩展開。

這裏,有楷書之祖鍾繇《宣示表》中雄才大略、心思縝密的孫權;有“松雪齋中小學生”黃公望,感慨“富春山水終嘉遁”,潛心創作“畫中之《蘭亭》”《富春山居圖》;有清代名臣董邦達、董誥父子“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莊田”,爲官清廉的故事。

其中,也不乏新發現。富陽現存最早的縣誌是明正德十六年重刊本,那麼,有沒有比縣誌記載更早的物證呢?

蔣金樂從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中找出來了。“王羲之的《謝範新婦帖》中,還是‘富春’,到了兒子王獻之的《古法帖》裏,卻已成‘富陽’。由此可見,‘富春’改‘富陽’是在簡文帝時。”他翻着書頁解答道。“我們知道趙子昂是黃公望的老師,殊不知趙子昂的老師是富陽人中峯和尚。”

這本書的書名是蔣金樂的同鄉、作家麥家起的。在麥家看來,這本書“洋洋三十三篇札記,把家鄉富陽的人文底子搜個遍,翻個身。”何爲《富陽的文瀾隧道》?蔣金樂說,這是一種獨特的寫作角度,“在華夏文化的大譜系中,穿過一個偉大的名字,去發現一個同樣偉大的富陽人”。

蔣金樂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特別的切入口,從蔚爲大觀的華夏文化,從某個文化名人的行跡與著作着手,寫歷史上的某個富陽人。幾年來,他樂在其中。“嗬,原來這裏藏着一個富陽人。頗有一種墨林遇鄉賢之感。”在他看來,這種獨特的談古論今的寫作手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故事娓娓道來,也給鄉邦文化整理和地方誌的編纂提供一種新角度。

這本書發端於蔣金樂的微信。從2015年初開始,蔣金樂把微信當作平臺,每天會給自己佈置“功課”,每日一題,一則千字文,一天不落地寫了兩年多。現在,這些千字文加起來已有近四十萬字。

素材從何而來?在於博覽羣書。在蔣金樂家中,書房裏6片古木雕門的背後便是他多年珍藏的書庫了,藏書已近萬冊,人文歷史的書籍涉及甚廣,因此,他也在2016年成爲了全國第二屆“書香之家”的獲得者。

作爲黃公望研究會的副會長,54歲的蔣金樂對黃公望和《富春山居圖》的研究也是用力甚深,成果豐碩。現在,對於黃公望和《富春山居圖》的研究,已有了十萬多字的專題文稿。

蔣金樂記得,2010年,《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在富陽舉行,他被安排負責相關史料的蒐集,自此,也開啓了他對這幅傳世名畫的探索之旅。2010年7月,他陪同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在富春江遊船上拍攝兩岸風景時,發現很多地方都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的美景非常相像。他心想,爲什麼不拍攝一幅富陽實景地的攝影圖呢?2012年,由他拍攝的10張實景照片拼湊得到的現實版《富春山居圖》驚豔亮相,照片中的山勢起伏與畫作中大體一致,可以得到600餘年前的黃公望正是以富春江的實景而繪就了這幅傳世佳作。

除了書和字畫,蔣金樂家中最多的便是他從全國各地收來的老物件了,以古傢俱和木雕爲主。他不僅喜歡收藏,還深入研究,讀出了這些老物件背後蘊藏的文化內涵。它們中有的寄託了民間吉祥富貴的美好寓意,有的有了中西合璧的影子,有的展現了精湛的工藝,有的代表了中國審美的高峯。

這幾年,蔣金樂一直在埋頭深挖“富陽的文瀾隧道”,參與了黃公望隱居地、夏震武靈峯精舍等文化復建項目。“但願我們繼續有新的發現,爲歷代富陽人在中華文化中的身影立此存照。”蔣金樂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