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雲淡淡雨瀟瀟。暮暮復朝朝。別來應是,眉峯翠減,腕玉香銷。

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一叢萱草,數竿修竹,幾葉芭蕉。

——南宋 / 石孝友 / 眼兒媚

石孝友,南宋孝宗時期詞人,字次仲,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詳。因爲仕途不順,史書上也沒有什麼記載,着實是不怎麼有名。

在他隱居於山水之間後,寫了本《金谷遺音》。脫離了官場的一本正經,似乎就放出了心中一直壓抑的東西,作品也就開始不怎麼“正經”了,常常用一些看着有些低俗的民間用語來填詞,還特別喜歡寫男女之情。比如這首:

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把一心、十分向你。盡他們,劣心腸、偏有你。共你。風了人,只爲個你。

宿世冤家,百忙裏、方知你。沒前程、阿誰似你。壞卻纔名,到如今、都因你。是你。我也沒星兒恨你。

——惜奴嬌 · 石孝友

這看似兩個鄉村年輕男女的一唱一和打情罵俏,其實仔細品,卻是一個頗爲感人的愛情故事,男主人公是一個頗負才名的才子,卻也是個多情種,爲了這女子,放棄了一切,沒了前程,壞了才名,是什麼樣的女子值得他這樣?看最後兩人的不離不棄,也就明白了,女子雖然口口聲聲嫌棄他一無所有,心裏卻是幸福滿滿的,不管男子如何,都陪伴在他身邊,所有的嫌棄和不滿,其實只是女子的嬌嗔而已。

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這樣的,簡單的對話式填詞,省略了一切不必要的贅述和鋪墊,短短几句對話,就是一個可以有無限遐想的故事。之前看《聲臨其境》,陳凱歌導演給演員的要求就是,各自說不超過五句臺詞,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看誰表達的更好,很多人看了表演都拍案叫絕,石孝友的詩詞,大抵就是這樣的。

然而,這樣的詞作,在當時,估計就和今天的網絡歌曲相較於交響樂一樣,是被人看不起的,哪怕是到了今天,很多所謂的國學研習者,對此也是不屑一顧的。所以,石孝友也會時不時的寫點接近交響樂的作品,可也堅決不放棄自己的特點,比如這首《眼兒媚》。

乍一看,小清新的詞作,表達點女子的小情緒,甚至有點扭捏作態,然而,真是這樣麼?首先,我們要看作者的功底,詞作裏的所有用詞,其實都是各位一線的詞作大家經常用的。而詞作的精妙之處恰恰在於作者用這些常用詞寫出的小清新,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

愁雲淡淡雨瀟瀟。愁雲淡淡,岑參名句“愁雲慘淡萬里凝”,這裏把慘字換了疊字淡淡,少了些悲愴,多了分疏離,雨瀟瀟,淡淡的愁雲,什麼最配?自然的綿綿的細雨,從李清照名句“瀟瀟微雨聞孤館”可知,瀟瀟不僅可以是暴雨,也可以是淅淅瀝瀝的小雨。愁雲,細雨,有聲,無聲,一副畫面的背景,已經立就。

暮暮復朝朝。白居易《長恨歌》有句“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秦觀也有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前人都是正敘,從早到晚,這裏卻反過來,從晚到早,一個顛倒,某人徹夜不眠的形象就出來了。小雨不停的夜晚,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人愁雲鬱結,爲何?

別來應是,眉峯翠減,腕玉香銷。原來如此,一別兩地,最銷魂,是相思。我如此的想你,念你,你應該也是這樣吧,我爲伊消得人憔悴,你應該也是一樣啊。眉峯,最早出於漢代《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康伯可有句“梳妝懶,脂輕粉薄,約略淡眉峯”。歐陽修也有名句“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前者形容女子面容姣好,後者形容女子黯然心傷,眉峯的翠色濃淡,便是女子內心的表現。

秦觀有名句:“睡起熨沈香,玉腕不勝金斗。消瘦。消瘦。還是褪花時候。”吳文英也有句:“闌干橫暮,酥印痕香,玉腕誰憑”。如果說眉峯是女子內心的外在表現,那女子的手腕,便是表現的結果了,宋代不像現在,臉和手腕是唯一暴露在外的身體部分,所以手腕的消瘦,便是代表身體的消瘦,作者也刻意將玉腕兩字顛倒,腕玉,更加表達了對女子的愛惜,每一分,都如玉,減一分,都痛心。

都說女爲悅己者容,男子相思,徹夜不眠,女子相思,自然是無心妝容,人比黃花瘦。這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我料卿,亦如是。柳永名句“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也是同樣的表達方式。

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下闋便專寫男子了,軒“小”而“獨坐”,想找人說說話排遣愁緒也不可能,睡不着,喫不下,只能得出一句直白淺陋的“情緒好無聊”。《詞源·雜論》中寫過,“詞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爲情所役,則失其雅正之音。耆卿、伯可不必論,雖美成亦有所不免。”況周頤卻在《蕙風詞話》中反對,“此等語愈樸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不妨說盡而愈無盡”。涉及到情字,哪裏還有那麼多高雅的姿態和詞彙,越是直白,越是情深啊。

一叢萱草,數竿修竹,幾葉芭蕉。(也做幾竿修竹,數葉芭蕉或數竿修竹,數葉芭蕉)萱草,就是香草,源於《詩經》,興於《楚辭》,傳說有能令人忘憂之功效,嵇康曾寫過:“合歡蠲憤,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而唐宋時期的很多大詩人都提出質疑,表示用萱草忘憂是不可能的!一叢萱草的意思,就是表達,相思深重,便是萱草真能忘憂,也無用。

杜甫《佳人》詩中有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修竹,是佳人品德的寫照,也是自己的心意。芭蕉,歷來是憂愁和愁緒的象徵,李商隱有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煜也有名句:“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結尾三句,可能是小軒獨坐看到的景物,也可能是腦海中臆想出的代表意向,連用三個數字詞,呼應開頭的疊字句,可謂意韻悠長,聲情並茂。好的詞作,當是一副絕美的畫卷,也該讓人一看三嘆,還要有內涵韻味,如此看來,這首小令,當得佳作二字。

——撰文——老文(文俊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