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分別授予北京大學胡家志、田志宇、王瀟,清華大學劉錦濤、張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敏銳、朱書,復旦大學陳鋼,上海交通大學鄭浩,浙江大學陸盈盈,南方科技大學萬敏平,西湖大學高曉飛12青年學者,他們在新凝態理論物理、新能源材料、代數幾何、腸道免疫和微生物等衆多學科領域內取得了突出成績,展現了新一代青年學者的精神風貌和學術創新能力。團隊成員獲得了包括激光聚變領域國際最高學術榮譽的愛德華⎯泰勒獎等在內的多個國際重要獎項,研究團隊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國內獎項,併入選2011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9月15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2018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在中國科大隆重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傑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2018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分別授予北京大學胡家志、田志宇、王瀟,清華大學劉錦濤、張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敏銳、朱書,復旦大學陳鋼,上海交通大學鄭浩,浙江大學陸盈盈,南方科技大學萬敏平,西湖大學高曉飛12青年學者。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求是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先生和基金會顧問、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基金會顧問、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孫家棟院士,基金會顧問韓啓德院士,基金會顧問、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舒歌羣教授,校長包信和院士,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黨委副書記蔣一教授,求是獎評委、往屆求是獎獲得者以及中國科大師生代表等約500人蔘加了典禮。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頒獎典禮由中國科大校長包信和院士和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先生致辭開始,至基金會顧問韓啓德先生演講落幕,揭曉了2018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和“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頒獎典禮由中國科大陸亞林教授和周夢雯同學主持。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包信和校長首先代表中國科大向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向各位獲獎者表示衷心祝賀!包信和在致辭中說,科技進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奮鬥,更離不開社會各界對科技事業的大力支持。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先生在典禮上作英文演講,他首先感謝基金會顧問與遴選委員會二十四年來的評審工作,評選出的每一位得獎人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特別感謝1994年基金會創立之初,周光召先生爲此所做的卓越貢獻。他同時感慨二十四年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認爲在今後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將更多仰賴自身的強大。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經2018年度“求是大獎”評審委員會審慎評覈,以及基金會顧問與執行委員會審定,2018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授予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2018年度求是大獎評選委員會共同主席孫家棟教授和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先生共同上臺頒獎,2018年度求是大獎評選委員會化學代表陳新滋教授介紹了獲獎人在其研究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江雷院士通過師法自然,建立了超浸潤界面材料及超浸潤界面化學體系,引領並推動了該領域在全球的發展。他從空氣中荷葉的自清潔和水中的魚鱗自清潔原理中發展出超浸潤體系,並進一步製備了可以在超浸潤體系的狀態之間進行智能轉換的仿生二元協同納米材料。這一超浸潤體系在自清潔玻璃、油水分離、抗生物黏附界面、集水體系等諸多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目前,江雷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理論的發展,也得到了有效的技術轉化,他擁有70項專利和56項正在申請的專利,在材料、建築、紡織、印刷等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授予激光強場物理團隊,由2018年度求是大獎評選委員會共同主席楊振寧教授和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先生共同爲其頒獎,並由楊振寧教授介紹了團隊的傑出學術貢獻。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在介紹該團隊的傑出學術貢獻中說,很高興給大家介紹激光強場物理團隊的工作。激光是非常神奇的東西,最早出現在1917年愛因斯坦的兩篇文章當中,如今激光已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這是了不起的貢獻。除了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貢獻外,激光強場在國防方面也有重要運用,所以我們很高興能把這個集體獎給張傑教授團隊。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激光強場物理團隊由張傑院士率領,上海交大、中科院物理所和國家天文臺的三個課題組構成。該團隊聚焦激光強場物理重要前沿和激光聚變國家重大需求中的關鍵挑戰,取得了多項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創新成果,併爲激光聚變國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2018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分別授予北京大學胡家志、田志宇、王瀟,清華大學劉錦濤、張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敏銳、朱書,復旦大學陳鋼,上海交通大學鄭浩,浙江大學陸盈盈,南方科技大學萬敏平,西湖大學高曉飛12青年學者,他們在新凝態理論物理、新能源材料、代數幾何、腸道免疫和微生物等衆多學科領域內取得了突出成績,展現了新一代青年學者的精神風貌和學術創新能力。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施一公在致辭中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也是中國科大創校六十週年。今年發生了許多事情,科技領域的競爭靠什麼?靠的是人才。從1994年開始,求是科技基金會每年拿出100萬元獎勵一位傑出科學家,在這當時是了不起的舉措,目的是通過獎助在科技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中國學者,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代表朱書教授在發言中,對求是基金會的支持表示感謝,表示將秉承求是精神,爲國家富強、科技發展和醫學進步做出貢獻。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基金會顧問韓啓德先生在結束致辭中說,現在科技獎很多,求是科技獎是他見過辦得最好的獎項之一。一個科技獎辦得好不好,不是用獎金多少或宣傳廣泛來衡量,而是用評選出來的獲獎者來衡量,求是獎的獲得者都是響噹噹的,許多獲獎者已成爲我國科技領域的骨幹。希望求是獎越辦越好,未來能出現諾獎獲得者。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1994年由著名實業家査濟民先生創立,秉持“雪中送炭”的宗旨,積極堅持和倡導“科學精神,人文情懷”的核心理念。基金會由多位國際知名學者擔任顧問並全權負責獎項的遴選和審定,包括楊振寧教授、周光召教授、簡悅威教授、何大一教授、孫家棟教授、施一公教授、韓啓德教授、路甬祥教授等。

1994至2018年,共有337位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及工程信息等科技領域有傑出成就的中國科學家獲得基金會獎勵。其中“求是終身成就獎”1位,“傑出科學家獎”29位,“傑出青年學者獎”180位,以及 “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126位(涉及15個重大科研項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鐵基超導等)。

2018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獲獎人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江雷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江雷院士通過學習自然,建立了超浸潤界面材料及超浸潤界面化學體系,引領並推動了該領域在全球的發展。他師法自然,製備了可以在超浸潤體系的狀態之間進行智能轉換的仿生二元協同納米材料,在諸多領域具有應用前景。同時,他的研究工作結合了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化學的成果,與多個學科的研究者都有合作關係,實現了跨學科的成就,極大地影響了材料化學,納米材料,微/納流體,界面和生物材料等多個相關領域。

江雷,中國科學院院士、百人、傑青、長江學者,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1987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專業,1990年在該校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1994年作爲中日聯合培養的博士生在日本東京大學留學,回國獲博士學位(導師:李鐵津 教授)。1994年-1996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做博士後(合作導師:Akira Fujishima 教授)。1996年-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學院任研究員。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9年-2015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15年8月至今,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2004年-2006年兼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2008年至今,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爲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學術貢獻: 重要論文包括:Nature 3篇,Science 1篇,Nat. Nanotechnol. 1篇,Nat. Mater. 1篇,Nat. Rev. Mater. 1篇,Nat. Comm. 5篇,Sci. Adv. 5篇,Chem. Rev. 2篇,Chem. Soc. Rev. 7篇,Acc. Chem. Res. 6篇,J. Am. Chem. Soc. 31篇,Angew. Chem. 46篇,Adv. Mater. 128篇,已獲發明專利授權70餘項。現兼任《Small》國際顧問編委會主席、《材料科學》副主編、《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Mater. Interfaces》、《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無機化學學報》、《高分子學報》等雜誌的編委。

2017年獲得德國洪堡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2016年分別獲得日經亞洲獎(Nikkei Asia Prize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米科技與納米技術貢獻獎(UNESCO Medal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ies"); 2015年獲得ChinaNANO 獎(首位華人獲獎者);2014年作爲中國大陸首位獲獎人獲得美國材料學會獎勵“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同年獲得化學領域和材料領域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獎以及最具國際引文影響力獎; 2014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13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2011年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2005年以“具有特殊浸潤性(超疏水/超親水)的二元協同納米界面材料的構築”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曾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獎勵。2007年被聘爲“納米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仿生智能納米複合材料”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8年度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獲獎團隊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激光強場物理團隊

激光強場物理團隊由上海交大、中科院物理所和國家天文臺的三個課題組構成。在團隊負責人張傑院士的帶領下,聚焦激光強場物理重要前沿和激光聚變國家重大需求中的關鍵挑戰,在激光聚變研究領域、強激光實驗室天體物理領域以及新型等離子體加速和高強度超快輻射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創新成果,併爲激光聚變國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激光強場物理團隊由上海交大、中科院物理所和國家天文臺的三個課題組構成。在團隊負責人張傑院士的帶領下,聚焦激光強場物理重要前沿和激光聚變國家重大需求中的關鍵挑戰,取得了多項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創新成果,併爲激光聚變國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激光聚變研究領域,該研究團隊圍繞新型激光驅動器、新型激光聚變方案、新型超高時空分辨診斷技術等開展系統研究。創新性提出並驗證了“準參量放大(QPCPA)”強激光放大新概念,該方案的放大能力大幅度超過之前美國提出的CPA方案和歐洲提出的OPCPA方案;成功研製超高動態範圍的超短超強激光單次信噪比測量儀,比之前國際報道最好指標高出4個數量級;發展了原創的超快電子束探針技術和相應的電磁場分佈的重構方法,使得激光聚變等離子體中電場時空分佈的實時測量成爲可能;在新型激光聚變方案研究方面,在強流超熱電子定向產生和輸運控制等核心問題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證明了錐靶對強流超熱電子的引導作用,極大推動了國內外這個領域的研究進展。

其次,在強激光實驗室天體物理領域,該團隊在強激光實驗室創造出類似於天體環境下的高能量密度物質狀態,開拓了基於強激光的實驗室天體物理研究。該團隊利用我國的神光II高能激光裝置,構造了等離子體磁重聯拓撲結構,在實驗室首次成功模擬了太陽耀斑中環頂X射線源和重聯噴流現象。針對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作用問題,該團隊利用激光等離子體構造了與地磁環境相似的磁重聯結構,發現了磁重聯過程中的運動“磁島”等新結構,爲解讀日地空間高能粒子產生的衛星觀測提供了新手段。

第三,在基於超短超強激光的新型粒子加速器和新型超快輻射源產生研究方面,提出了電離注入等創新方案,使得激光尾場加速電子束的品質、穩定性得到極大提高,爲實現從激光加速到激光加速器的格局性轉變做出了關鍵性貢獻;通過對電子注入方式和電子加速過程的操控,實現了超快X射線源在轉換效率、峯值亮度、信噪比等關鍵參數上的大幅提升;在強太赫茲輻射產生方面,提出並實驗驗證了基於激光等離子體的高功率THz輻射產生新機制,爲實現實用小型化、大能量、寬譜太赫茲輻射源開闢了新途徑。

自2000年以來,該團隊在包括Nature子刊、PNA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本領域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團隊成員獲得了包括激光聚變領域國際最高學術榮譽的愛德華⎯泰勒獎等在內的多個國際重要獎項,研究團隊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國內獎項,併入選2011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8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人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陸盈盈

陸盈盈,1988年11月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2010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2014年6月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系獲博士學位,導師爲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Lynden A. Archer教授。 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12月入選浙江大學“百人計劃”,2015年5月入選國家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計劃”。2015年10月至今回到浙江大學化工學院任研究員(獨立PI)、博士生導師。

陸盈盈博士近年來主要研究以金屬鋰電池爲基礎的高能量密度大功率密度電池,在金屬鋰負極保護機制及電池安全問題等方向取得了系列進展。提出理論容量爲現有石墨負極10倍的三維金屬鋰負極材料,提高電極儲鋰能力,發展高能量密度電池;闡明金屬鋰負極產生枝晶的微觀機理,實現鋰離子在電極表面的穩定電沉積,消除枝晶產生,突破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難以兼具的難題;應用於高能量密度金屬鋰電池的高效儲能,發展新型電池技術。尤其重要的是,在金屬鋰電池安全問題上,通過強化電極/電解液界面上離子傳遞過程,解決了鋰枝晶形成這一困擾金屬鋰電池40年之久的難題。在Nat. Mater., Sci. Adv.,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0餘篇,引用1500餘次,相關成果被Nat. Mater.亮點點評,獲授權專利3項,其中授權的國際專利被美國NOHMS公司實施工業應用。入選2015年度福布斯·亞洲榜30歲以下精英榜、2016年度福布斯·中國榜30歲以下精英榜;已入圍化工權威期刊Ind. Eng. Chem. Res.期刊2017 Class Influential Researchers及化學權威期刊Chem. Comm.期刊2018 Emerging Investigators。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基金”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青年專項基金。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王瀟

王瀟,1988年出生;2006年獲得全國高中化學奧林匹克決賽金牌,保送北京大學,2010年獲得學士學位;2010-2015年就讀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並取得博士學位;2015至2018年在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系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入選第十四批“青年千人計劃“,將回到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任教並加入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

她的研究方向爲生命化學分析與腦科學,其代表性工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Nature, Cell 和 Science等期刊上。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陳鋼

陳鋼,2004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並獲得科大的本科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同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師從卡弗利理論物理研究所的Leon Balents教授,於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 之後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獨立的博士後研究,2015年回到中國大陸,入職復旦大學,任教授博導。

陳鋼教授在博後期間以及在中國國內完成了大量的獨立的研究工作,獲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部分成果引領着領域的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由於他的成果,他被授予2017年度的香港大學崔琦物理學獎,並多次受邀在國際會議上講演。他在指導學生方面亦頗具見地和成就,經他指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富有活力和自信,逐漸活躍在物理學研究的前沿。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高敏銳

高敏銳,2012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俞書宏教授。2012年至2016年先後在美國特拉華大學、阿貢國家實驗室和德國馬普協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1月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C類(青年俊才),2016年7月全職回國工作,2017年入選國家第八批“青年千人計劃”,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高敏銳一直從事氫能及相關能源器件電極材料的設計、合成及應用研究。主持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培育基金。現已在包括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期刊及論著上發表論文50多篇,ISI高引論文12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論文單篇引用超過150次的9篇,超過100次的13篇。爲美國科學出版社《半導體納米技術百科全書》撰寫綜述章節。相關成果被中科院,美國能源部,德國Chemistry & Industry,Phys.Org, ChemistryWorld, MaterialsViews China,合肥新聞聯播等機構和媒體報道。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高曉飛

高曉飛 (1981-), 江蘇南京人,2003年在南京農業大學獲得本科學位;2012年獲得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7年在美國Whitehead Institute 與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曾經獲得包括美國白血病和淋巴瘤學會學者獎, 中國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國家優秀留學生獎等榮譽。

高曉飛的研究興趣是研究興趣是探索細胞因子與環境因素如何協同作用並決定幹細胞細胞命運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曾經發表於Nature, Blood, Cell host&Microbe, PNAS等雜誌。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胡家志

胡家志, 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士學位;2012年獲得北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6年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及波士頓兒童醫院師從Frederick W. Alt院士進行免疫細胞發育和基因組穩定性相關方向的博士後研究;2016年成爲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同年獲得第十三批中組部“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的支持。

胡家志研究員在淋巴細胞發育、基因組穩定性維持和淋巴瘤的發生機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免疫基因組學方面,開發了全基因組染色體易位及基於DNA的抗體譜測序方法,爲領域的發展貢獻了新型方法,並闡釋了一系列淋巴細胞發育過程中的重要調控過程,提出RAG重排酶在淋巴細胞受體產生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全新模型。在腫瘤方面,通過在小鼠中建立腫瘤模型,並深入挖掘機理,最終解釋了病人中部分RAG或AID介導的淋巴瘤的基本發生過程。榮獲吳瑞獎學金,哈佛大學華人生命科學研究獎等獎項。近五年在Cell, Natur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Protocols, PNAS, Genome Biology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劉錦濤

劉錦濤,1982年出生。2004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2011年於美國匹茲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2011至2012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系統與計算生物系、2012至201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物科學部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受聘爲清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同年入選第十四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

劉錦濤主要從事細菌生物被膜方面的研究。他發展了全新的菌膜培養及觀測方法,並對菌膜的動態行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菌膜內細菌的相互作用、菌膜內信號傳導及菌膜間資源共享的新機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Nature 、Science 、Cell 等國際學術期刊,並被多家國際知名學術刊物及大衆媒體廣泛報道。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田志宇

田志宇,2003-2007年在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學習並獲得學士學位,2007-2011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數學系進行博士階段學習,師從Jason Starr教授,於2011年5月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自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在加州理工學院任Taussky-Todd instructor。2014年秋天,在德國波恩大學訪問,2015年1月,正式入職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擔任研究員,2018年3月起成爲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田志宇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代數幾何。他在對有理連通簇的幾何,算術,拓撲性質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2015年7月,田志宇博士受邀請在每十年舉行一次的國際代數幾何會議Summer Institute on Algebraic Geometry上作學術報告。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萬敏平

萬敏平,1980年生,2002年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獲學士學位;2004年和2008年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分佈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08年9月至2015年在特拉華大學先後任博士後和研究科學家。2015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並加入南方科技大學工作,現任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萬敏平主要從事湍流理論和數值模擬方面的研究,側重湍流和磁流體的非線性、非定常和間歇性研究。博士期間對二維湍流能量逆級串的物理機制、能量級串的拉格朗日特性進行了原創性研究;之後對空間等離子體湍流中能量耗散和湍流相干結構的關係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先後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Physics of Fluids等領域內主流期刊上發表論文50多篇,論文被引用1700多次,H因子22(Google Scholar)。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張超

張超,1986年生,2008年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獲學士學位,2013年於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獲博士學位。2016年9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後研究,同年11月進入清華大學網絡研究院任副教授。2017年獲第三批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資助,入選第十四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

張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統和軟件安全防護方面,在自動化攻防方向取得了一些進展。在國際四大安全會議中發表近10篇論文,其中一篇是2013年四大會議中最高引用十篇論文之一。研究的自動化方案挖掘了200多個安全漏洞;防禦方案獲得微軟BlueHat競賽特別提名獎;自動化攻防系統獲得DARPA CGC機器自動化攻防競賽初賽防禦第一、決賽攻擊第二。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鄭浩

鄭浩,1980年出生,2007年於中科院物理所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9年於英國伯明翰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年至2014年於德國基爾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至2016年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副研究員。2016年底加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任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2015年度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2016年度上海市“千人計劃”。

鄭浩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實驗研究,尤其是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分子束外延技術對拓撲非平庸物質、奇異費米子、非常規超導體和低維量子材料等體系具備的獨特電子態的物理性質進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參與了外爾半金屬的實驗發現,並主導了首個外爾半金屬的表面量子干涉實驗; 突破了掃描隧道顯微術數據採集瓶頸,實現等效柵極測量,並應用於單原子量子點的研究。共發表文章50餘篇,總引用2800餘次;獲得專利7項。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楊振寧、施一公等揭曉百萬“求是獎”!江雷院士、陸盈盈等獲獎

朱書

朱書,1984年出生,2006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獲郭沫若獎學金。2012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獲吳瑞獎學金,中科院院長獎學金,中科院百篇優博論文。同年進入美國耶魯大學免疫學系,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HHMI,系主任Richard Flavell進行博士後研究,2014年獲 Helen Hay Whitney基金會及HHMI聯合資助。2017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並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微尺度國家實驗室以及中科院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首席科學家。

朱書的研究工作集中於腸道免疫應對微生物的機制研究,現已發表學術論文30篇,並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Science、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J Exp Med以及J Immunol上發表研究論文。多次被Natur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Immunology點評以及被Faculty 1000收錄和推薦。總影響因子超過455,總引用超過1990次,H index 19(GS)。實驗室目前針對已經發現的一系列靶點開始合作開發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以期實現對感染、炎症和腫瘤等疾病的干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