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建成通水已經4年多時間,北京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超過5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在北京市南水北調調水運行管理中心,每天都有技術人員24小時不間斷值守,以保障工程的安全運行。

原標題:南水北調背後:江水奔流千餘公里入京 調度24小時值守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2日電(記者 張尼)總乾渠全長1276公里,途徑900餘公里渠道工程、27座渡槽……一滴水,從湖北丹江口水庫流出,到進入普通北京市民的家中,工程技術人員攻克了重重困難。

如今,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建成通水已經4年多時間,北京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超過5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然而,千里調水背後的故事,卻鮮有人知。

江水奔流1276公里入京

時間倒退到4年多前,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建成通水,當月27日,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清澈江水,一路向北奔湧,進入北京城的千家萬戶。

作爲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中遇到的許多難題,也都是世界級的。

以中線一期工程爲例,該工程於2003年12月開工建設,從丹江口到北京總乾渠全長1276公里。

在這1276公里中,渠道工程902公里,鐵路交叉工程51座,倒虹吸工程102座,渡槽工程27座,公路交叉建築物1237座,這些僅是幹線涉及的工程。

江水流入北京的路線,起始北拒馬河,經房山區,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路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全長也有80公里之多。

“除末端有一段約800米的明渠,沿線都深埋地下,採用了全封閉雙線管涵輸水,每天來自丹江口的水都在我們腳下奔流。”北京市南水北調調水運行管理中心技術負責人王有卿介紹。

她告訴記者,爲了迎接南水進京,工程採用了一種新型的鋼性管材——PCCP管(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並且專門設計了內徑4米的超大管徑,單根管就重達78噸,北京市內一共鋪設了22000根。

“這是國內是首次運用這麼大管徑的PCCP管,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少有的。”

但想把這麼大口徑的管材運送到北京,並且順利埋入地下,並不是件易事。

這期間,爲了解決道路限高等問題,技術人員專門爲運送管材設計了專用的拖管車,並破解了大口徑PCCP管輸水、近距離下穿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等一系列難題,可以說創造了多個奇蹟。

  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200萬

作爲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中最先受惠的城市,北京的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過去,北京三杯水中有一杯來自密雲水庫,可用的水源只有三種: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此外,北京還面臨着平原地區地下水位也持續下降的問題。

但來自北京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底以來,北京市平原地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趨勢基本得到遏止,且從2016年起實現止跌回升,三年累計回升2.72米,儲量增加13.9億立方米。

此外,截至9月5日22時23分,北京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達到50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

“如果你有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現在我們打開水龍頭,能明顯感受到水壓增加,水的口感也比以前更甜。”

王有卿說,作爲一個普通市民,每天起牀打開水龍頭的一瞬間就已經能感受到變化。目前,南水有70%供到自來水廠,提供居民生活用水,每天入京的水量大約在370萬立方米。

此外,江水進京後,密雲水庫開始“休養生息”,水庫蓄水量不斷抬升,也有利於庫區生物多樣性和區域水源涵養。

數據顯示,通過集中回補水源地,加大水源地涵養力度,累計向潮白河、雁棲河、永定河平原段等水源地回補地下水6.4億立方米,促進了水源地的涵養修復。

另外,通過新修建的密雲水庫調蓄工程累計向水庫輸送南水近4.5億立方米,助力水庫蓄水量增至26.78億立方米,提高了北京市水資源戰略儲備。

 負責調度的技術人員24小時不間斷值守。 中新網 張尼 攝 負責調度的技術人員24小時不間斷值守。 中新網 張尼 攝 

  調度人員24小時值守

把南水成功引入北京後,工作人員並不是萬事大吉。在北京市南水北調調水運行管理中心,每天都有技術人員24小時不間斷值守,以保障工程的安全運行。

作爲負責人的王有卿,這幾年已經連着在崗位上值了3個除夕夜。

“全天都要有技術人員在調度室嚴密監控水情數據,實施5班4運轉,各個管理處要2小時向我們彙報一次數據,互通情況。”她說。

之所以要有人實時監控各項數據,是因爲南水進入北京以後,全部轉入暗涵,尤其是還有56公里的PCCP管輸水管涵。在水的運行過程中,會有上下游波動,由於壓力不穩,嚴重時會產生水錘,可能會對工程運行安全造成威脅。

“這就需要調度人員及時發現後採取措施,進行流量匹配,以減少問題帶來的影響。”王有卿解釋說。

除此之外,由於輸水管涵上游接的是渠道,反向也有渠道,降雨後渠道水位上漲較快也會對工程帶來一定影響。因此,每年汛期到來,負責調度的技術人員也都要提高警惕,留意是否要沿線放水,進行上下游協調。

  千里調水來之不易

學習水利專業的王有卿畢業後就進入了水利系統工作,從2005年參與南水北調工程在房山段的拆遷工作開始,她幾乎經歷了南水北調工程在北京段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在她印象中,最累也是最緊張的階段,就是正式通水以前。當時,技術人員要進行反覆測試、出臺調度方案,加班加點對於大家來說是家常便飯。

“這麼長距離輸水的管理模式在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國家都是很少見的,所有管理體制、調度模式,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能建立起這樣的制度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王有卿說。

如今,王有卿的家中也喝上了來自丹江口的水,因爲長期從事水利工作,她自己也有了個“職業病”,就是對用水特別“摳”。

家裏能循環利用的水一定要利用,洗菜的水捨不得倒掉,要留着澆花,水龍頭開大了也會往回擰一下。不光是自己這樣做,她還會帶動家人一起節水。

“因爲太瞭解這些水對於每個北京市民意味着什麼。千里調水來之不易,每一滴都值得珍惜。”王有卿說。(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