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我带着女儿去观看了JOC,即Junior Original Concert,由雅马哈音乐基金会于1972创办的少年原创作品音乐会,“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化为曲子,并自己演奏发表的音乐会”。上一波安利中,DK老师点评说:“孩子学音乐有两点最关键:1、在开始进行乐器演奏训练之前,最好先进行音乐基础素养训练(音高音准等)。

三个月前,我写了一篇《我为什么强烈推荐yamaha音乐学校 | 至少能提升识别渣男概率》,据说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包括但不限于:

1,太棒了,我要带我女儿/儿子去!

2,想学,成年人收么?

3,又骗我生女儿。

好的,今天我又来吹第二波。

上一波安利中,DK老师点评说:“孩子学音乐有两点最关键:1、在开始进行乐器演奏训练之前,最好先进行音乐基础素养训练(音高音准等);2、在孩子进行音乐学习中,最好尽早引入和声训练、建立和声思维(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同时也便于和当代流行音乐相对接)。这也是雅马哈音乐学校的优势所在。

是的,雅马哈的学习核心,说白了就是从听、唱再到演奏,并全都贯穿和声训练(注:我们说的和声,不是指你唱高声部、我唱低声部的“合唱”,而是指Harmony,即两个以上的音符的组合,是音乐构建的基本方式,包括和弦、和弦进行等)。而和声思维,是我们理解音乐的基础,我把它引申为一种感受情绪、了解世界的语言——甚至是识别渣男的一种感悟力。

说的很玄乎,不如就来看下面这个视频:

这是雅马哈音乐学校的一条TVC。如果别人问我,在雅马哈到底能学到什么,我会直接给这条视频给他看。

妈妈在厨房做家务,随口哼了一个“Mi So”,然后儿子条件反射式地在双排键上弹了出来。

接着妈妈又哼了一个“So Mi”,小朋友再接着弹。

妈妈来劲了,哼了个“So So So So”,小朋友:来。妈妈:“So La So La So。”注意,妈妈到这里从哼变成了唱,且是用“La La La”来唱的,但对小朋友毫无压力。

妈妈决心加大难度,这次是“Mi Mi Fa So Do Si La La”,小朋友照弹无误。

以上,是从【听】到【弹】的阶段,然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小朋友缓缓地抽出了自己左手,然后放到双排键的下面一排,为其配上了左手的和弦伴奏,并且根据“Mi Mi Fa So Do Si La La”一句推导出整个完整的段落句子!

这时候,左下出现了一句文案:

“他们听到的一个个音符,最终化为自己的音乐。

这,就是雅马哈音乐学校。

为什么小朋友能够跟着这一句哼唱,推导出整句完整的段落?这不是什么黑魔法,这就是和声。

好了,每次都必须要有的废物中年人和声音乐教室来了:

广告卖的好,不如眼见为实。上个月,我带着女儿去观看了JOC,即Junior Original Concert,由雅马哈音乐基金会于1972创办的少年原创作品音乐会,“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化为曲子,并自己演奏发表的音乐会”。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知道JOC的时候,我是怀疑的。小朋友能弹个啥?可当我亲自去了华南JOC发布会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创作一首歌,对于雅马哈音乐学校的孩子来说,和我们小时候写作文,本质上没有区别。

(台湾版JOC的海报,好看)

华南区的JOC,主要是成都校区和广州校区学员组成,小的6岁,大的12、14岁(雅马哈规定报名年龄不能超过16岁)。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钢琴或双排键进行表演,成都的小朋友主要以钢琴演奏为主,有的小朋友一上来就是巴哈范儿、萨蒂范儿的,情感、技法更接近古典音乐;广州的小朋友则更喜欢用双排键,对音色和节奏的掌控明显更倾向于流行,或许这和广州Local的星海音乐学院双排键专业、现改名为电子键盘演奏专业之耕耘也有关系。

当天,我带女儿去看JOC时,她先是好奇,然后是些许的自我怀疑——爸爸,我6岁的时候还不能上台吧?我8岁?9岁的时候再去上台表演行吗?

怯场是有点儿的,但是回到家后,她在自己的画纸上面,画了四页的琴谱,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创作:

虽然是瞎来的,但是“创作”这件事,已经进入到她的世界里面了。

当有小朋友来到家里的时候,她说,我给你听一下我写的歌好吗?然后摊开“琴谱”,弹了起来。

也因为她看到我练《波西米亚狂想曲》,左手会跨到高音区来弹,他后来也在,第一页的那个D的音的时候,如法炮制。

哦对了,那晚我是有录像的,但录得比较一般。这样吧,我搬运台湾山叶音乐Yamaha Music School的油管频道的两个JOC视频,给大家感受一下吧。台湾山叶音乐,是不是很眼熟?对的,就是周杰伦从小念的那一家雅马哈,培养周杰伦的地方。

好了,这一次的安利,先到这里。

(BTW. 此前《小樱乱弹秀》有做一期《当五月天遇上巴赫》的,其实玩的就是和声,有兴趣可以点此回顾下。)

我们记录当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