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旖旎风光在贵州

小雪到,

冬天的气息变得格外分明

万物变得萧肃

天地各方都跟着沉寂下来

而处于西南腹地的贵州

却像是爱玩的小孩子

总能折腾出各种有意思的事儿来

打破冬季气氛的沉闷感

折射出吸引人的七彩光束

美不胜收……

“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浓的高原豪放之气。

在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民族民间工艺,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

民族文艺演出

贵州秀丽古朴、风景如画并有“百节之乡”的美誉,众多的节日活动让这片本就美丽的土地更是增加了一份风情。“百节之乡”贵州都有哪些节日?下面就和小编一起走进贵州的传统节日活动,一起去了解一下贵州的传统的风土人情吧!

苗族民俗节日

1

苗年

冬季的贵州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萧条,尤其是临近年关,民俗活动可是大戏。前几天,刚刚举行的苗年巡演真是大放异彩。

每年农历十一月的苗历新年,是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寨最为热闹的时刻,周边村寨的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斗牛、赛马、斗鸟、跳芦笙、踩铜鼓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

苗年,即是苗家人的春节。其中最为隆重的当属雷山地区的苗年。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以来,雷山县充分利用苗年节庆文化资源,开始在全县举办大型苗年文化展演活动。如今,苗年已成为雷山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世人了解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

芦笙节

在芦笙盛会里,尤以凯里国际芦笙节最为壮观,从1999年8月28日首届国际芦笙节成功举办以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冬季的岜沙苗寨都会举行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芦笙节,节日当天通过举行祭祀、赛芦笙和跳芦笙舞等活动,来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十九、二十,三天,是凯里市舟溪镇甘囊香苗族人民举办芦笙节的日子,周边村寨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于此,身着盛装,吹芦笙,跳芦笙舞。如今的芦笙节已逐渐成为国际性的大节日,观看人数达万人,届时热闹非凡。除了吹芦笙外,节日期间还增添了如赛马、斗牛、斗鸟等其他娱乐活动。

3

苗族姊妹节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十七是台江县施洞苗寨的姊妹节,这一天,出嫁的妇女纷纷回到娘家团聚,青年男女相亲、对歌,大家都穿上最隆重的衣服,戴上最华丽的首饰。节日当天,妇女们要吃一种五颜六色的糯米做成的“姊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吃姊妹饭是过姊妹节最重要的传统。

除此之外,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现在的姊妹节已成为台江县非常重要的节日,台江县内各支系的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间,活动的主会场设在老屯、偏寨、施洞、县城等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是施洞地区的姊妹节。届时将展开各种活动,如:苗族盛装迎宾、姊妹节传统民俗活动、盛装游演、开幕式、千人盛装踩鼓、清水江之夜篝火晚会等。

4

四月八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月八”,又称“亚努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各地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苗族民族英雄亚努的殉难日而逐渐兴起,其主要庆祝活动包括:吹芦笙、萧笛、唱山歌、跳苗家舞蹈、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等。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其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贵阳市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

5

跳花节

2008年6月7日,跳花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坡”。届时成千上万苗族同胞聚集在此,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这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未婚男子背上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女子则用包裹包上银铃、银珠、银链等装饰品,如是未找到对象女子可请兄弟代替。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摇铃执帕起舞附合,围绕花树翩翩起舞。有爬花杆比赛,有比射弩、比针线手艺,有武术表演、倒牛、斗牛等文体活动。

6

吃新节

吃新节,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

中国南方的苗族、侗族、仡佬族、基诺族等民族都有吃新节的习俗,这是个农事节日,多是为了庆贺丰收并希望来年丰收过的节日,大都在庄稼成熟时节过。各民族又各有不同。

大多在农历六月至九月间农作物成熟或农作物即将丰收期间举行。节日期间将会举办与少数民族生活相关的活动,如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仡佬族祭祀、侗族斗牛等活动。

侗族民俗节日

1

侗族大歌节

“侗族大歌'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从江一带的侗族村寨里,每年都会定期举办一场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当地侗族同胞穿上节日盛装,齐聚一堂,无需指挥无需伴奏,“天籁之音”自然而然的随风而起。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嗄老”。“嗄”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友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

肇兴泥人节

肇兴泥人节,侗语称为“多玛道神”,即打泥巴仗和黄牛打斗。据寨上老人介绍,已有500多年历史。

在著名的侗族风情旅游胜地肇兴,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泥人节。活动在距离肇兴乡所在地约4公里的夏格村举行,那里背靠青山,面对层层梯田,寨子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要说侗族村寨特点,那绝对典型。

泥人节是在丰收之后的季节举行,有庆丰收之意,但其文化内涵不仅于此,独特之处是用泥土取乐,尽情表达人们对泥土的崇拜,对生养人类的土地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是侗族人民对土地祭祀的艺术化方式。

3

侗年

2011年5月23日,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人们逐渐过起了侗年。20世纪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决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

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彝族民俗节日

1

彝族火把节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同胞都要举行盛大的火把节。青年男女用咂酒、水花酒招待客人,在唢呐,月琴等乐器的伴奏下,人们围着篝火边唱边跳,欢度节日。所有活动均在篝火旁,月色中举行,所以又称为“晒月亮”。

节庆期间,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或到村寨田间,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2

十月彝族年

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彝族同胞们会齐聚板底彝乡,欢度彝族年。

过“十月彝族年”时,会在各家各户神龛上插两桠黄松枝,堂屋地面铺上松毛,接祖人回来过年,届时要举行祭祖祭祀活动。除了庄严的扫寨(扫火星)仪式外,彝族同胞还举行了民族服饰比赛、斗烟杆、拔河、斗鸡、赛马等活动,吸引四乡八里的数千名各族群众与彝族同胞共庆彝族年。

布依族民俗节日

1

三月三节

2010年5月18日,贵州省贞丰县申报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各家各户都要集款集粮,煮酒买肉聚餐。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前后持续时间达三十天之久。这实际是整个村寨的一次群众集会。

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枫香文化的内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体现民族的团结友爱的精神。

2

“六月六”歌节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布依“三月三”基调是肃静沉稳;“六月六”则是浓烈奔放,这可能与布依“过年心思虑,过‘六月六’心开怀”的谚语有关。因为过年就意味着新一年劳作、耕耘即将开始,而“六月六”则是丰收在望、前景广阔,是值得大欢大庆的日子。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万的布依族群众便要集于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间,乘游船,吹木叶,唱山歌,尽情欢度佳节。男女借机向意中人表达爱慕之情。

3

“查白”歌节

2006年5月20日,布依族查白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0多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

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白天在歌场赛,晚上到住户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给“花米饭”(染成五色的糯米饭)和“茶水”(实际上是米酒,布依人习惯以酒代茶待客)。认亲访友,吃汤锅。传说汤锅起源于炖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后来是虎骨炖牛肉汤,现在多以山泉水大锅炖猪肉、狗肉代替。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节日游乐外,还增加了旅游购物的内容。总之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过了今年,又盼来年。

瑶族民俗节日

1

瑶族盘古王节

瑶族盘古王节又称达努节、祖娘节、瑶年,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

瑶族盘古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群众为纪念创造天地万物的祖先大神弥洛陀,要杀猪,做糯米饭,全家欢聚,亲友寨邻互访做客,吹芦笙、跳舞、唱歌,以示庆贺。

贵州瑶族的“盘王节”是一个宗教祭祀性节日,以“还盘王愿”和“度戒”为主要内容,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州榕江县塔石瑶族水族乡;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西山镇,雷山县达地水族乡、永乐镇;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乡。

水族民俗节日

1

水族端节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申报的水族端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节是水族盛行的最隆重的节日,也称“瓜年”。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期间的 “亥日”,便是过“端”的日子。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端节是水族辞旧迎新、庆贺丰收、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也是水族的新年。

节日期间,将在达地水族乡政府驻地、乡民族活动场、小乌、乌达、也蒙、排老等民族村寨开展原生态民族文化大巡游、原生态民族舞蹈展演、原生态民族歌曲比赛、民族村寨瓜年晚会、乡村篮球赛等丰富多彩民族民俗文化活动。

2

水族卯节

按照水族的族规,凡过端节的村寨,就不过卯节,而过卯节的,就不过端节。

水族卯节水语叫"借卯",被称为"东方情人节",也称"歌节",于每年水历十月(相当于农历六月)辛卯日举行。水族认为过卯节的日子与成年丰歉、人畜兴旺有关,因此忌讳丁卯署火的日子。

卯节的日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流行于贵州省三都县和荔波县部分村寨。节期为四天。按古老的遗俗,以水历九、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开始,按不同地区先后分四批逢卯日轮流过节。节日当天,青年男女打着伞,手拿花帕到卯坡唱歌、歌舞和游玩。晚上,人们汇集村寨广场,击铜鼓、敲皮鼓、吹唢呐、演出传统的花灯剧等。还邀请客人饮宴。

羌族民俗节日

1

羌年

贵州唯一的羌寨—— 铜仁江口漆树坪。隐藏于大山深处,原生态的生活,朴实的人们,快乐的笑脸,庆祝着羌历新年。

羌历年一直是羌族人最隆重的节日。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因为到了农历十月初一,经过了春天的耕种和秋天的收割,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已进人农闲时节,耕牛也被放上山野享受着悠闲时光,所有的都是让人高兴的事情,除了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已没有什么方式能表达心中的喜悦了,加上羌族实行多神信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风调雨顺、吉祥安康是众神保佑的结果,所以过年是欢乐而神圣的,“祭天还愿”总是贯穿始终。

仡佬族民俗节日

1

仡佬族拜树节

仡佬族有一首民歌唱道:云南下来一条河,这里流来那里落。仡佬古时无住址,贵州迁来广西落。

拜树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安顺市普定窝子仡佬族称为“祭山神”。节前,由六户人家负责收钱买祭品,由一人推石磨空转三次,表示告之山神,并逐巷逐寨呐喊 “久剁刀”(意即祭山神)。

节间,在山上用桦树枝扎一高1米宽1米的小屋,放置于大神树底下,插以三角形小彩旗,牵鸡、猪、羊绕树三次宰杀祭祀,燃以香、烛、纸,请山神入座祭之,鬼师念念有词,全族跪拜,以祈祷神灵保佑,五谷丰登。这一节日使得许多仡佬村寨至今仍保存着千年古树。

2

仡佬族敬雀节

敬雀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现仅幸存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下的尧上仡佬民族村寨。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这一节日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曾流行于今石阡县共18个乡镇中的11个仡佬族侗族乡的仡佬山寨,凡仡佬家庭都有在家过此节的习惯。

节日期间,仡佬族群众举行敬雀仪式,表演“仡佬毛龙”、傩戏、“仡佬嘣嘣鼓”等原生态节目祈祷五谷丰登、家业兴旺。会吸引众多村民和游客参观。

还有土家族的土家年,

回族的开斋节,

仫佬族的祭树节

……

(篇幅有限,暂时只能介绍这么多)

这些民族节日是展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节艺术的百花园。

而贵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工艺更是丰富多彩,有饮誉海内外的苗族、布依族的蜡染、刺绣以及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首饰等,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后面我们会继续推出,敬请期待。

冬天也想玩出花样

就来贵州“过节”吧

保证能让你大饱眼福

吃好玩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