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旖旎風光在貴州

小雪到,

冬天的氣息變得格外分明

萬物變得蕭肅

天地各方都跟着沉寂下來

而處於西南腹地的貴州

卻像是愛玩的小孩子

總能折騰出各種有意思的事兒來

打破冬季氣氛的沉悶感

折射出吸引人的七彩光束

美不勝收……

“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

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民風質樸。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處處洋溢着濃濃的高原豪放之氣。

在這個和睦的民族大家庭裏,各族人民以無窮的智慧,創造了本民族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鄉土風俗,節日慶典和文藝活動方式,民族民間工藝,編織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貴州高原風情畫,成爲獨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寶貴旅遊資源。

民族文藝演出

貴州秀麗古樸、風景如畫並有“百節之鄉”的美譽,衆多的節日活動讓這片本就美麗的土地更是增加了一份風情。“百節之鄉”貴州都有哪些節日?下面就和小編一起走進貴州的傳統節日活動,一起去了解一下貴州的傳統的風土人情吧!

苗族民俗節日

1

苗年

冬季的貴州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蕭條,尤其是臨近年關,民俗活動可是大戲。前幾天,剛剛舉行的苗年巡演真是大放異彩。

每年農曆十一月的苗歷新年,是貴州黔東南苗族村寨最爲熱鬧的時刻,周邊村寨的村民都會聚集在一起,舉行鬥牛、賽馬、鬥鳥、跳蘆笙、踩銅鼓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活動。

苗年,即是苗家人的春節。其中最爲隆重的當屬雷山地區的苗年。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以來,雷山縣充分利用苗年節慶文化資源,開始在全縣舉辦大型苗年文化展演活動。如今,苗年已成爲雷山對外宣傳的一張亮麗名片!也是世人瞭解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2

蘆笙節

在蘆笙盛會里,尤以凱里國際蘆笙節最爲壯觀,從1999年8月28日首屆國際蘆笙節成功舉辦以來,已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

冬季的岜沙苗寨都會舉行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蘆笙節,節日當天通過舉行祭祀、賽蘆笙和跳蘆笙舞等活動,來慶祝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八、十九、二十,三天,是凱里市舟溪鎮甘囊香苗族人民舉辦蘆笙節的日子,周邊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會聚集於此,身着盛裝,吹蘆笙,跳蘆笙舞。如今的蘆笙節已逐漸成爲國際性的大節日,觀看人數達萬人,屆時熱鬧非凡。除了吹蘆笙外,節日期間還增添了如賽馬、鬥牛、鬥鳥等其他娛樂活動。

3

苗族姊妹節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臺江縣申報的苗族姊妹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三月十五至三月十七是臺江縣施洞苗寨的姊妹節,這一天,出嫁的婦女紛紛回到孃家團聚,青年男女相親、對歌,大家都穿上最隆重的衣服,戴上最華麗的首飾。節日當天,婦女們要喫一種五顏六色的糯米做成的“姊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喫姊妹飯是過姊妹節最重要的傳統。

除此之外,節日裏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現在的姊妹節已成爲臺江縣非常重要的節日,臺江縣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活動的主會場設在老屯、偏寨、施洞、縣城等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是施洞地區的姊妹節。屆時將展開各種活動,如:苗族盛裝迎賓、姊妹節傳統民俗活動、盛裝遊演、開幕式、千人盛裝踩鼓、清水江之夜篝火晚會等。

4

四月八

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月八”,又稱“亞努節”,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貴州各地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爲了紀念苗族民族英雄亞努的殉難日而逐漸興起,其主要慶祝活動包括:吹蘆笙、蕭笛、唱山歌、跳苗家舞蹈、盪鞦韆、上刀梯、玩龍燈、耍獅子等。

“四月八”是貴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其中,規模最爲宏大、場面最爲隆重、影響最爲深遠者,當首推貴陽市苗族的“四月八”慶祝活動。

5

跳花節

2008年6月7日,跳花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跳花節是安順苗族最爲隆重歷史最爲悠久的傳統節日。水城縣南開鄉三口塘每年都要舉行當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慶的傳統節日――“跳花坡”。屆時成千上萬苗族同胞聚集在此,身着盛裝,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節日。這是貴州省規模最大的民族節日之一。

節日期間,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未婚男子背上十幾牀甚至幾十牀精美的背扇扇面,女子則用包裹包上銀鈴、銀珠、銀鏈等裝飾品,如是未找到對象女子可請兄弟代替。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搖鈴執帕起舞附合,圍繞花樹翩翩起舞。有爬花杆比賽,有比射弩、比針線手藝,有武術表演、倒牛、鬥牛等文體活動。

6

喫新節

喫新節,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爲了慶賀豐收並祈福來年豐收而舉行的傳統農事節日。

中國南方的苗族、侗族、仡佬族、基諾族等民族都有喫新節的習俗,這是個農事節日,多是爲了慶賀豐收並希望來年豐收過的節日,大都在莊稼成熟時節過。各民族又各有不同。

大多在農曆六月至九月間農作物成熟或農作物即將豐收期間舉行。節日期間將會舉辦與少數民族生活相關的活動,如西江千戶苗寨的遊方、仡佬族祭祀、侗族鬥牛等活動。

侗族民俗節日

1

侗族大歌節

“侗族大歌'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從江一帶的侗族村寨裏,每年都會定期舉辦一場原生態侗族大歌節,當地侗族同胞穿上節日盛裝,齊聚一堂,無需指揮無需伴奏,“天籟之音”自然而然的隨風而起。

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嗄老”。“嗄”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衆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它歌唱自然、勞動、愛情、友誼,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2

肇興泥人節

肇興泥人節,侗語稱爲“多瑪道神”,即打泥巴仗和黃牛打鬥。據寨上老人介紹,已有500多年曆史。

在著名的侗族風情旅遊勝地肇興,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泥人節。活動在距離肇興鄉所在地約4公里的夏格村舉行,那裏背靠青山,面對層層梯田,寨子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要說侗族村寨特點,那絕對典型。

泥人節是在豐收之後的季節舉行,有慶豐收之意,但其文化內涵不僅於此,獨特之處是用泥土取樂,盡情表達人們對泥土的崇拜,對生養人類的土地無比熱愛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是侗族人民對土地祭祀的藝術化方式。

3

侗年

2011年5月23日,貴州省榕江縣申報的“侗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侗年,侗語稱凝甘,又稱冬節或楊節。冬節原爲侗族楊姓節日。最初以楊節爲侗年的是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三縣部分地區(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間)。後來互相仿效,人們逐漸過起了侗年。20世紀80年代初,經各地侗族代表人物決定,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爲侗年。

節日期間,各家或殺豬宰羊,或殺雞殺鴨,請客訪友,宴飲作樂。節日前一天,備豆腐、魚蝦,當晚用酸水煮熟,經一夜冷卻成“凍菜”,節日當天便以“凍菜”祭祀祖先。

彝族民俗節日

1

彝族火把節

彝族認爲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彝族同胞都要舉行盛大的火把節。青年男女用咂酒、水花酒招待客人,在嗩吶,月琴等樂器的伴奏下,人們圍着篝火邊唱邊跳,歡度節日。所有活動均在篝火旁,月色中舉行,所以又稱爲“曬月亮”。

節慶期間,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或到村寨田間,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2

十月彝族年

彝族年爲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彝語稱爲"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的彝族同胞們會齊聚板底彝鄉,歡度彝族年。

過“十月彝族年”時,會在各家各戶神龕上插兩椏黃松枝,堂屋地面鋪上松毛,接祖人回來過年,屆時要舉行祭祖祭祀活動。除了莊嚴的掃寨(掃火星)儀式外,彝族同胞還舉行了民族服飾比賽、鬥煙桿、拔河、鬥雞、賽馬等活動,吸引四鄉八里的數千名各族羣衆與彝族同胞共慶彝族年。

布依族民俗節日

1

三月三節

2010年5月18日,貴州省貞豐縣申報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

“三月三”是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各家各戶都要集款集糧,煮酒買肉聚餐。以祭祀社神和給自己祖先掃墓爲主要形式,前後持續時間達三十天之久。這實際是整個村寨的一次羣衆集會。

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楓香文化的內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通過“掃墓掛青”來感恩自然、祖先和社會,體現民族的團結友愛的精神。

2

“六月六”歌節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

布依“三月三”基調是肅靜沉穩;“六月六”則是濃烈奔放,這可能與布依“過年心思慮,過‘六月六’心開懷”的諺語有關。因爲過年就意味着新一年勞作、耕耘即將開始,而“六月六”則是豐收在望、前景廣闊,是值得大歡大慶的日子。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貴陽市及鄰縣成千上萬的布依族羣衆便要集於風景秀麗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繞花間,乘遊船,吹木葉,唱山歌,盡情歡度佳節。男女藉機向意中人表達愛慕之情。

3

“查白”歌節

2006年5月20日,布依族查白歌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0多個縣乃至雲南、廣西的各族羣衆數萬人參加,規模可謂盛大。

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賽歌,白天在歌場賽,晚上到住戶的院裏或屋中唱,主人供給“花米飯”(染成五色的糯米飯)和“茶水”(實際上是米酒,布依人習慣以酒代茶待客)。認親訪友,喫湯鍋。傳說湯鍋起源於燉喫查郎射死的老虎,後來是虎骨燉牛肉湯,現在多以山泉水大鍋燉豬肉、狗肉代替。近年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節日遊樂外,還增加了旅遊購物的內容。總之是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過了今年,又盼來年。

瑤族民俗節日

1

瑤族盤古王節

瑤族盤古王節又稱達努節、祖娘節、瑤年,是瑤族最隆重的節日。

瑤族盤古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瑤族羣衆爲紀念創造天地萬物的祖先大神彌洛陀,要殺豬,做糯米飯,全家歡聚,親友寨鄰互訪做客,吹蘆笙、跳舞、唱歌,以示慶賀。

貴州瑤族的“盤王節”是一個宗教祭祀性節日,以“還盤王願”和“度戒”爲主要內容,主要分佈於黔東南州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從江縣翠裏瑤族壯族鄉、西山鎮,雷山縣達地水族鄉、永樂鎮;三都水族自治縣巫不鄉。

水族民俗節日

1

水族端節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申報的水族端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節是水族盛行的最隆重的節日,也稱“瓜年”。每年農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期間的 “亥日”,便是過“端”的日子。端節水語稱爲“藉端”。“端”,意爲“歲首”或“新年”,“借”意爲“喫”。端節是水族辭舊迎新、慶賀豐收、走親訪友、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也是水族的新年。

節日期間,將在達地水族鄉政府駐地、鄉民族活動場、小烏、烏達、也蒙、排老等民族村寨開展原生態民族文化大巡遊、原生態民族舞蹈展演、原生態民族歌曲比賽、民族村寨瓜年晚會、鄉村籃球賽等豐富多彩民族民俗文化活動。

2

水族卯節

按照水族的族規,凡過端節的村寨,就不過卯節,而過卯節的,就不過端節。

水族卯節水語叫"借卯",被稱爲"東方情人節",也稱"歌節",於每年水歷十月(相當於農曆六月)辛卯日舉行。水族認爲過卯節的日子與成年豐歉、人畜興旺有關,因此忌諱丁卯署火的日子。

卯節的日期是依據水族曆法來推算的,流行於貴州省三都縣和荔波縣部分村寨。節期爲四天。按古老的遺俗,以水歷九、十月(農曆五、六月)的卯日開始,按不同地區先後分四批逢卯日輪流過節。節日當天,青年男女打着傘,手拿花帕到卯坡唱歌、歌舞和遊玩。晚上,人們彙集村寨廣場,擊銅鼓、敲皮鼓、吹嗩吶、演出傳統的花燈劇等。還邀請客人飲宴。

羌族民俗節日

1

羌年

貴州唯一的羌寨—— 銅仁江口漆樹坪。隱藏於大山深處,原生態的生活,樸實的人們,快樂的笑臉,慶祝着羌歷新年。

羌歷年一直是羌族人最隆重的節日。大型活動有感恩,祈福和吉慶的程序。時間爲每年農曆十月初一,一般爲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

因爲到了農曆十月初一,經過了春天的耕種和秋天的收割,辛勞了一年的人們已進人農閒時節,耕牛也被放上山野享受着悠閒時光,所有的都是讓人高興的事情,除了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已沒有什麼方式能表達心中的喜悅了,加上羌族實行多神信仰,相信萬物有靈,認爲風調雨順、吉祥安康是衆神保佑的結果,所以過年是歡樂而神聖的,“祭天還願”總是貫穿始終。

仡佬族民俗節日

1

仡佬族拜樹節

仡佬族有一首民歌唱道:雲南下來一條河,這裏流來那裏落。仡佬古時無住址,貴州遷來廣西落。

拜樹節的時間是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安順市普定窩子仡佬族稱爲“祭山神”。節前,由六戶人家負責收錢買祭品,由一人推石磨空轉三次,表示告之山神,並逐巷逐寨吶喊 “久剁刀”(意即祭山神)。

節間,在山上用樺樹枝扎一高1米寬1米的小屋,放置於大神樹底下,插以三角形小彩旗,牽雞、豬、羊繞樹三次宰殺祭祀,燃以香、燭、紙,請山神入座祭之,鬼師唸唸有詞,全族跪拜,以祈禱神靈保佑,五穀豐登。這一節日使得許多仡佬村寨至今仍保存着千年古樹。

2

仡佬族敬雀節

敬雀節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現僅倖存於貴州省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下的堯上仡佬民族村寨。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這一節日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曾流行於今石阡縣共18個鄉鎮中的11個仡佬族侗族鄉的仡佬山寨,凡仡佬家庭都有在家過此節的習慣。

節日期間,仡佬族羣衆舉行敬雀儀式,表演“仡佬毛龍”、儺戲、“仡佬嘣嘣鼓”等原生態節目祈禱五穀豐登、家業興旺。會吸引衆多村民和遊客參觀。

還有土家族的土家年,

回族的開齋節,

仫佬族的祭樹節

……

(篇幅有限,暫時只能介紹這麼多)

這些民族節日是展示貴州民族風情和民族節藝術的百花園。

而貴州的民族文化藝術和工藝更是豐富多彩,有飲譽海內外的苗族、布依族的蠟染、刺繡以及具有鮮明特點的民族服飾、首飾等,它們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後面我們會繼續推出,敬請期待。

冬天也想玩出花樣

就來貴州“過節”吧

保證能讓你大飽眼福

喫好玩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