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费者在盒马店内看到工作人员在给胡萝卜换标签,新标签要比老标签晚一些。小小一枚标签戳中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脆弱心理,即对超市翻新食品标签再售卖的担忧。

  就拿生鲜农产品来说,由于流通链路长,蔬菜离开泥土的“生产日期”难以追溯,人们是通过肉眼观看蔬菜新鲜度来判断蔬菜是否新鲜,而商家同样也是靠经验来判断是否下架,实际上,蔬菜的 “保质期”比标签上写的要更长一点。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表示,那些不是直采的蔬菜,经过数道经销商后,所谓的“生产日期”已经无从知晓,行业内商家只能使用“包装日期”来定义新鲜度。

  有超市员工说道,他个人认为换“包装日期”的标签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是“包装日期”,而非“生产日期”,只要产品本身没问题,更换包装时换上新的标签也未尝不可。

  这也暴露了今天争议的所在,即其说是食品安全问题,不如说是蔬菜从散卖改为小包装售卖后,标签使用的规范问题。如何让这些标签变得真正可靠?显然,只有溯源!

  将农产品的生长、采摘信息数字化,并对流通运输过程直至上架的每个节点进行记录,最终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每一个环节的信息。

  如此一来,生鲜农产品也可以拥有自己的采摘日期、上市日期,包装日期不再有任何意义。销售商的标签得以规范,而且再怎么更换标签也无济于事。

  不仅如此,店内目前已有1700多种商品完成了食品追溯,商品的生产、销售信息用户都能实时进行追踪,通过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查看产品的产地、质检、生产过程等数据。更有200多万用户主动扫码查看了商品追溯信息,800万份溯源商品被盒马售出。

  但是盒马的溯源还做不到100%的覆盖,食品溯源需要更多元化社会力量的覆盖,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件好事,这将有助于人们对溯源重视,加速行业溯源机制的普及,从根源上杜绝“标签门”事件再度发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